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晨  柳佳  郑传柱  张丽  丁安伟  喻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52-3156
目的:考察侧柏炭各极性部位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 方法: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对照组及模型组i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阳性组、侧柏炭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分别ig相应的治疗药物,连续给药7 d,第7天复制血热复合出血模型,以全血及血浆黏度、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的量、红细胞压积(HC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量、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评价指标为导向,考查侧柏炭各极性部位的止血作用。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全血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RBC,HGB,HCT明显升高,TT,APTT显著延长,PT显著缩短,FIB的量显著增加,PLT,PCT,MPV,PDW明显增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缩短TT,APTT,明显降低FIB的量,明显降低PDW,显著提高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肺组织病理性出血现象。正丁醇部位可明显增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部位可明显降低血浆黏度,明显缩短TT。但正丁醇和水部位作用程度均不及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对模型大鼠各环节的作用较弱。 结论:侧柏炭乙酸乙酯部位主要通过降低血浆和全血低切黏度、改善内源性凝血功能及促进血小板聚集功能发挥其止血作用,为侧柏炭止血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
王海丽  肖林焱  陈毅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6,47(8):1351-1356
目的观察茜草炭不同提取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筛选茜草炭化瘀止血作用最佳的提取方式。方法连续给药8 d,于第7天给药后,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均sc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复制急性血瘀模型,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观察茜草炭醇提物、醇提加水提物、醇提后水提物、水提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升高(P0.01),体外血栓湿、干质量增加(P0.05),凝血时间延长(P0.05、0.01),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量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血栓素B2(TXB2)的量增加,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的量下降(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茜草炭醇提物与醇提加水提物显著改善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减轻血栓湿质量与干质量、缩短凝血时间、升高PAI-1与6-keto-PGF1α的量、降低TXB2的量(P0.05、0.01),两者均能升高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醇提物显著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量(P0.05),但对FIB量影响不大;而醇提加水提物显著升高t-PA的量(P0.01),其中醇提加水提物对全血黏度、血栓湿质量与干质量影响优于醇提物,而醇提物对凝血时间的作用效果强于醇提加水提物;醇提后水提物与水提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弱于醇提物与醇提加水提提取物,两者均具有改善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减轻血栓干质量、缩短凝血酶时间(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升高PAI-1与TXB2的量、降低t-PA量的趋势,显著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FIB与6-keto-PGF1α的量、减轻血栓湿质量(P0.05、0.01)的作用。结论茜草炭醇提加水提物化瘀止血作用强于茜草炭其他提取物,即醇提加水提法为茜草炭化瘀止血作用的最佳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3.
红景天苷对大鼠和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给予红景天苷5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结果:红景天苷(6,12,24mg·kg-1)能有效预防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红景天苷各剂量组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红景天苷48.0,24.0mg·kg-1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对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结论:红景天苷能显著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4.
蒲黄-五灵脂药对在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效应中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评价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减蒲黄-五灵脂及蒲黄-五灵脂药对水提物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体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及凝血酶时间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评价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减蒲黄-五灵脂及蒲黄-五灵脂药对水提物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实验观察不同提取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凝血酶时间(TT)法抗凝血作用的影响。 结果 :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血瘀SD大鼠全血黏度(P<0.05)、血沉(P<0.05);且可以延长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而蒲黄-五灵脂药对在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沉及体外延长家兔血浆凝血时间方面均 优于全方减去蒲黄-五灵脂提取物。 结论 :少腹逐瘀汤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性及体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及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均有显著作用,且蒲黄五灵脂药对对于全方效应起到主要作用,提示蒲黄-五灵脂药对与全方减去蒲黄-五灵脂药味配伍可能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为揭示该药对对全方活血化瘀效应的贡献提供了一定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茜草饮片炒炭前后止血机制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茜草及茜草炭止血作用机制。方法:比较茜草和茜草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通透性、肝素和华发林所致病理性出血模型以及大鼠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结果:茜草和茜草炭均能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均能明显缩短大鼠TT、PT、APTT,但茜草炭作用强于茜草。茜草大小剂量和茜草炭饮片大剂量能提高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对抗肝素及华发林的出血作用,茜草作用强于茜草炭。结论:茜草主要通过提高血小板计数,对抗肝素及华发林的出血来发挥止血作用;茜草炭主要通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缩短TT、PT、APTT来发挥止血作用;茜草和茜草炭的止血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从纳豆杆菌中获得纳豆激酶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以肾上腺素附加冰浴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纳豆激酶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别采用ADP、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用比浊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结果:纳豆激酶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电泳指数;明显抑制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ED50分别为1 431.9 IU/kg、1 055.3 IU/kg、1 390.8 IU/kg.结论:纳豆激酶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给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盐酸肾上腺素后 ,再施以冰水浸泡制作急性血瘀模型大鼠 ;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学仪测定不同切变率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液屈服应力、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指标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影响。结果 :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P<0.05) ,血液屈服应力明显增大 (P<0.01)。葛根素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 ,减小血液屈服应力 (与模型组比较 ,P<0.01,P<0.05) ;降低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均 <0.05) ;高剂量组还可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 (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性作用 ,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蛭和脉血康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对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大鼠连续给药两周后,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复合冰浴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观察水蛭和脉血康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g)的含量,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Ⅹ的活度来观察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水蛭能够显著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抑制FⅡ的活度,延长APTT和TT;脉血康能够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凝血时间APTT和TT。结论:水蛭和脉血康均有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益心脑滴丸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凝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益心脑滴丸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凝血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阿司匹林组、益心脑滴丸高、中、低剂量组(906,453,226 mg·kg-1,ig)。分别由ADP、凝血酶、CaCl2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益心脑滴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玻璃管法研究益心脑滴丸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同时评价滴丸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的作用;采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检测益心脑滴丸抗血栓的作用。 结果: 益心脑滴丸各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ADP、凝血酶及CaCl2诱导的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0.05或P<0.01);能够不同程度延长大鼠 PT,TT及凝血时间(P<0.05或P<0.01);益心脑滴丸高、中剂量能够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减轻血栓质量(P<0.05或P<0.01)。 结论: 益心脑滴丸可以对抗血栓形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络粉针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凝血时间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冰水刺激法制备“血瘀”模型,观察舒络粉针对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舒络能显著降低血瘀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延长血瘀大鼠的凝血时间,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结论舒络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血瘀大鼠的凝血时间和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茜草炒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茜草和茜草炭的成分,比较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进行数据统计,寻找茜草炒炭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同时依据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茜草炒炭前后有6种差异较大的成分,根据其在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选择其中的3种成分作为主要差异成分,并鉴定为光泽汀、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且炒炭后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含量显著增加,光泽汀含量明显减少,可作为化学标记物区分生品和炭品。该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茜草炒炭的炮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茜草炭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茜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茜草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条件,Hanbon Kromasil C18柱(4.6 mm× 250mm,5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三氟乙酸;洗脱方法(0~ 30 min,10%~25%A;30 ~ 35 min,25% ~50%A;35~55min,50%~65%A;55 ~ 70 min,65% ~95% A;70 ~75 min,95% ~ 10%A).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10μL.结果:对10批茜草饮片进行测定,标定出15个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识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计算出其相似度范围在0.824 ~0.989,并得出了茜草饮片的对照指纹图谱.结论:该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茜草饮片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茜草总醌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外溶出性能。方法:采用溶剂-熔融法和溶剂法制备茜草总醌固体分散体,考察不同型号辅料对该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的影响,分别以体外溶出度和溶解度为指标,确定该固体分散体的最优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聚乙烯吡咯烷酮S-630-茜草总醌提取物(5∶1),采用溶剂法制备茜草总醌固体分散体,所得产物在1%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溶解度285.39 mg·L-1,为原料的3.6倍;60 min体外累积溶出度66.37%,约为原料的2倍。结论:该工艺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性状良好,较好地改善了茜草总醌的溶解度,为以茜草为原料的相关固体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茜草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硝酸铝显色法测定总黄酮提取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茜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50min,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2.730%。结论: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该工艺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操作简单且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优化配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研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人正常肝细胞L-O2为对照,采用CCK-8法以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和正常肝细胞保护作用为筛选指标,正交设计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有效组合,确定优化配伍;应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 DP)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并进行时效关系考察;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经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HCS)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影响。结果:丹参-人参组分配伍抗肝癌SMMC-7721细胞的优化组合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其配伍剂量分别为10,10,5 mg·L-1;优选的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呈现时间依赖性,而对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对正常肝细胞的凋亡无显著影响。结论: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具有潜在的特异选择性抗肝癌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在不具备饮片形态的情况下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447,1 367,1 146,1 079,925,576 cm-1附近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500 cm-1峰位置和峰强度的变化较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雷公藤配伍甘草对肾病综合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该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单独给药组(TPW组)和雷公藤配伍甘草给药组(TPW-GLY组)。采用UP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尿液样品的代谢物图谱进行模式识别及生物标记物的筛选与鉴定。结果:空白组,模型组,TPW组及TPW-GLY组的代谢轮廓有明显差异,筛选并鉴定出空白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生物标记物29个,其中受TPW-GLY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4个,受TPW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1个;TPW-GLY组和TPW组显著差异物7个,分别为N-乙酰谷氨酸,二羟基粪甾烷酸,烟尿酸,12-酮脱氧胆酸,甘油三酯(16∶0/16∶0/20∶4),泛醌Q2和1,3,7-三甲基尿酸。结论: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给药后,可能通过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脂肪及脂肪酸代谢、能量代谢及嘌呤代谢等过程,改善了疾病状态,进而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