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市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伤亡特点. 方法 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调取2000 -2006年重庆市1个主城区、1个近郊区、1个农村地区行人伤害交通事故数据,分析行人事故严重度、行为与位置及其损伤等情况. 结果 7年间3个支队辖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损伤7 934人,占所有受伤人员的24.74%,行人死亡867人,占所有死亡人员的49.46%.农村地区行人事故烈度明显强于主城区和近邻区.57.91%的行人伤亡发生在行人横穿马路,15.43%的行人伤亡发生人行横道线上.行人伤亡主要集中在主干路、3级公路和次干路上,但1级公路、2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事故烈度最强,分别为3.17,4.31和5.42.重伤中行人损伤比例达52.46%,高于轻中度损伤.行人损伤以头部伤最多见,重度损伤中胸部伤也是常见类型之一.结论 在重庆市交通事故死亡人员中,行人占到一半,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其事故原因以行人违章穿行车行道为主;值得重视的是处于人行横道的伤亡行人比例较高,提示在交通安全与生命价值的教育、管理与执法等方面还需有针对性加强.行人严重交通事故伤害以头部和胸部损伤为主,救治中需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
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与原因。方法采集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和同期人口资料,对比分析各种事故原因,计算比较机动化程度、事故与人员伤亡统计指标特点,分析事故和人员伤亡特点及其原因。结果2002年以后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稳中有降,10万人口死亡率和万车死亡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至2005年万车死亡率和10万人口死亡率均下降为7.6。交通事故烈度和伤死率仍然较高,事故致死人员中机动车驾驶员和乘员比例逐渐上升,2005年分别达到33.2%和24.8%。行人的事故烈度和伤死率明显高于驾驶员和乘客。驾驶员造成的事故比例有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92.96%。西部省市的事故烈度和伤死率均明显高于东部省市。结论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及伤亡呈现稳中有降的良好势头,但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水平仍不容乐观,事故烈度和伤死率还很高。应继续加大科学的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与执法等综合治理力度,发展高效的交通伤急救治疗体系,提高救治质量与水平,从而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行人交通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不同地区行人交通伤的原因、分布、伤情及急救等的特点。方法 对重庆市所辖市区(2个)、近郊(2个)、郊区县(1个)和高等级公路(1条)交通警察大队10年间交通事故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本组交通事故所致的伤亡、重伤和死亡人数中,行人分别占44.0%、56.4%和59.1%;各地区行人伤亡事故原因均以违章穿行车道、措施不当和疏忽大意等为主;其中死亡占16.2%、重伤41.7%,郊县死亡率最高,市区重伤率最高;老年和青少年交通伤较为突出;多发伤发生率高,其中以头部伤最多,下肢、胸背、腹腰伤次之;死亡者中,头部伤发生率高达71.6%,胸背和腹腰伤次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员救治在就近救治的原则下,具有趋向大医院和医疗水平较高医院的特征。结论 对重庆市行人交通伤形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改善混合交通、增加人行通道、加强执法力度和宣传,以及有针对性的急救组织等,将有助于行人交通事故伤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2~1993年收治60岁以上交通事故伤74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男64例,女10例。年龄60~82岁。以撞击伤为主。机动车与自行车、三轮车相撞41例,占55.4%;机动车与行人相撞26例,占35.1%;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3例,占4.0%;其它...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伤与碰撞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511例交通事故伤住院病人的损伤模式和碰撞类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伤员构成为:摩托车人员占36.0%、行人占34.2%、自行车人员占18.2%和汽车内人员占11.6%。不同碰撞类型颅脑损伤发生率明显不同(P<0.01):行人被摩托车撞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于行人被汽车撞;摩托车人员自身事故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于骑摩托车被汽车撞者;德国人员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于摩托车人员。笔者指出各种碰撞类型的交通事故伤原因及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2004年度道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兰州市2004年度道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伤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兰州市发生的交通事故资料,分析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伤亡人员年龄以21~40岁为多,男性为主;行人及骑自行车者为交通事故的最大受害者;机动车司机的过失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原因。结论: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及规划;加强交通管理,严禁违规行车;加强道路交通法规和安全教育,提高驾乘人员和行人安全意识等是降低交通事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瑞臣  何琴 《西南军医》2010,12(5):873-874
目的探讨适合于高海拔地区的成批次重大交通事故伤院内急救程序和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就诊于我科的54例重大交通事故伤伤员院内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4例伤员,重伤23例,占42.59%,轻中度伤31例,占57.41%。其中多处伤(3处以上)38例,占70.37%,合并休克13例,占34.21%,除3例因伤情严重入院后24h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高效、程序化的救治模式是重大交通事故伤院内抢救成功率得以保证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庆主城区颅脑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主城区颅脑交通伤3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青壮年构成了伤员的主体,职业以农民工为主;约半数事故为汽车撞行人(46.53%);颅脑伤以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为主,重度伤多见于汽车驾驶员、摩托车手和行人;伤后1小时内得到救治者的死亡率1.97%(3/152),伤后〉1小时得到救治者死亡率9.28%(18/19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汽车撞行人是重庆主城区交通事故的主要致伤方式,行人伤员多,1/3为颅脑重度伤,其原因与主城区人口密集、公路窄、弯道多、交通拥挤、行人违章乱穿马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边防军人道路交通伤致残情况及特点,为部队制定预防交通事故及伤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因道路交通伤致残的官兵76人伤残情况,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伤残人群中以3年以下驾龄的战士驾驶员为主,伤残部位四肢骨折占51.3%,伤残等级三等甲、乙级占76%。结论汽车驾驶员是伤残的易发对象,四肢骨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低驾龄的战士驾驶员是伤残主要人群,预防措施重点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严格执行驾驶员准入制度,提高驾驶员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十年来共收治胸部伤487例,闭合性创伤376例,占77%。现就诊断及救治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85例,女性91例;年龄7-73岁,平均46.7岁。交通事故伤237例,占63%;高处坠落伤83例,占22.1%;钝器击伤47例,占12%;重物挤压伤9例,占2.4%。  相似文献   

11.
公路交通事故伤950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桂林市特殊路况下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和规避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桂林近两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其共性特征。结果伤亡人员年龄以21~60岁为多,男性为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驶与疲劳驾车;酒后驾驶为引发交通事故另一不容忽视的因素。结论加强道路的管理、维护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严格治理超载、超速行为,深化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教育和普及全民的出行安全宣传,是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和效率,事故发生后及时的医疗干预是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1999年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分布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清理登录和计算机处理分析。结果:(1)1999年共发生交通事故8093起,死亡1039人,受伤5309人,比上年分别上升28.6%、0.1%、48.4%。伤亡比为5.0:1;男女比为2.4:1;年龄主要分布段21-45岁之间,占伤亡人员的61.6%。(2)步行和乘车两种方式伤亡最多,死亡73.4%,受伤68.4%。(3)10:00-12:00和14:00-16:00是一天中的事故高峰。(4)事故中人为因素占94.8%,车辆因素占2.3%,道路因素占0.01%(没有死亡)。结论: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处于严重的时期,加强机动车职业驾驶员和新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控制行人和乘车人的事故伤害,将会使重庆市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1328例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及伤情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医院急诊就诊渠道分析深圳市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伤情特点.方法 预先设计调查问卷,在2007年1月-2007年12月对深圳市6所综合性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道路交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道路交通伤患者1 328例;年龄2~84岁,平均31岁.受伤人群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工(57.8%);肇事车辆主要为小型汽车(48.5%);道路交通伤发生主要地点为市内公路(78.6%);伤害发生的周分布中,以星期五、六最多,分别达到17.8%和18.7%,在星期五存在集中趋势(r=0.166 0,P<0.01).伤害发生的昼夜分布中,围绕下午15:35存在集中趋势(r=0.285 6,P<0.01);男性年龄(32.36±8.70)岁,大于女性年龄(29.96±4.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患者中84.4%恢复原来工作,8.5%调换工作,7.1%不能参加工作. 结论 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工人和农民工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根据道路交通伤的高发时间曲线在道路交通多发时段、地段适当增加交通管理人员,增加交通安全提示标志.控制小型汽车数量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广深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广深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深高速公路1998—2000年间所发生的2484起交通事故档案进行过录登记,经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广深高速公路1998年发生交通事故891起,1999年839起,2000年。754起。每年4~9月份事故多发,占56.3%(1399/2484);每日以9:00—20:00为事故高峰期,占75.5%(1875/2484);南北行30—70km为事故高发路段;以白天、光亮、平直路段为高发因素;事故类型多为机动车碰撞,占86.9%(2158/2484);驾驶员肇事原因以措施不当和违章为主、次要原因,占83.2%(2067/2484);车辆因素以爆胎为主,占34.1%(848/2484);2484起交通事故死亡128人,受伤812人,均以颅脑为主要损伤部位。结论广深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事故发生与气温呈正相关,事故类型以碰撞为主,爆胎是重要的车辆因素。广深高速公路交通伤以颅脑为首发损伤部位,死亡患者以青壮年为主,颅脑损伤是第一死因。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开展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科学防止交通事故是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沈阳市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沈阳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控制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2001年度交通事故统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一年中9,l0,12月份发生事故起数多于其他月份。一天中9:00~12:00,14:00~16:00,18:00~20:00事故发生最多。(2)在无交通控制的路段和仅有标志标线的路段发生事故较多,占总事故的83.5%(5428/6497)。横断面为混合式的道路事故发生最多。(3)事故原因中人的因素占97.2%(6316/6497),其中机动车驾驶员占95.9%(6228/6497)。(4)人员伤亡以行人、骑自行车者和乘客为主,年龄段集中在2l~50岁。结论 加强、改善事故高发路段、时段的交通管理,开展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记录分析医院急诊患者情况,探讨深圳市道路交通伤中四肢损伤的伤情特点.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深圳市6个行政区的6家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外科四肢道路交通伤患者进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伤后4个月通过电话方式对患者创伤康复分级、工作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伤后恢复情况.结果 道...  相似文献   

17.
1894例青藏高原道路交通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求有效的预防高原交通事故的方法和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980年1月-2000年12月救治的有较详细记录的1894例道路交通伤病案和门、急诊室相关登记。结果21年间,青藏高原道路交通伤共1894例;大部分的交通伤发生在青藏公路上,占68.0%(1288/1894);交通伤患者损伤较重,需要住院治疗者占54.0%(1022/1894);患者以内地初到高原者居多,占61.1%(1158/1894);死亡108例,死亡率5.7%;受伤至就诊时间较长,平均后送时间为6h以上;就诊前大多数患者无任何处理措施。结论高原缺氧、道路不明、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沿途缺乏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氧、后送时间长和后送人员医疗卫生知识较差是造成交通伤患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9.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5例。非手术治疗43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死亡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早期救治策略。结果 79例患者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t=0.926,P=0.357)、伤后至入院时间(t=0.009,P=0.993),存活组与死亡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是否合并休克(χ2=9.050,P=0.00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t=5.225,P=0.000)、输血量(t=3.820,P=0.000)及损伤部位数(t=2.976,P=0.008)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ISS(OR=1.179,95%CI:1.027~1.353,P0.05)和输血量(OR=0.730,95%CI:0.596~0.894,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ISS、输血量及损伤部位数是影响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因素;早期确定性止血是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61例,男性47例,女性14例;年龄3~13岁,平均8.5岁。摔伤55例,道路交通伤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9例,开放性骨折2例;右侧50例,左侧11例;伸直型57例,屈曲型4例。应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桡侧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术中置管引流,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在门诊摄X线片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61例均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无肘内翻畸形发生。根据Flynn评定标准,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5%。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预测一般交通事故的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 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观察其时间序列展示特征与发生频数的分布差异,为探索稳定、准确的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从重庆市道路交通管理局收集重庆市某城市发展新区2000-2006年的一般交通事故登记信息,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该区交通事故月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建立ARMA模型并进行回顾和前瞻性预测,分析并比较预测数据.结果 从不同月份的分布特征看,该区一般交通事故发生频数有一定周期规律;建立的以月为单位的一般交通事故发生频数的ARMA预测模性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结论 ARMA模型可以用于一般交通事故发生频数的时间序列指标预测,并且其短期预测的精度优于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