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骨科护士实施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对骨科中心54名护士进行为期6个月的急救护理理论与操作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应急救援护理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骨科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及护士自我效能感得分。结果培训后骨科护士的应急救援护理理论知识、应急救援护理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及专科临床护理质量、自我效能感均提高(P0.01)。结论应急救援护理能力培训提升了骨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骨科护士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深化了骨科专科护理内涵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中华护理杂志》2019,(8)
目的构建一套护士综合应急能力培训体系,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护士综合应急能力培训体系。于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各科室护士中运用该培训体系,比较培训前后各项目的得分情况、护士职业价值认同感得分。结果构建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培训体系涵盖护士应急状态下应具备的抢救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职业防护能力,共44项课程内容、40课时。培训后各项目得分和护士职业价值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培训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可提升护士的综合应急能力和职业价值认同感,为护士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5.
刘红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1):2697-2699
目的:探讨微技能培训法对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的作用效果。方法对31名急诊年轻护士使用微技能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比较其培训前后应急能力考核成绩、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急诊抢救技能得分及急救护理过程的执行时间。结果培训前护士应急能力考核评分如监护理论、抢救技术、个案护理得分分别为(85.93±4.30),(86.17±3.68),(83.14±4.70)分;培训后相应得分分别为(90.74±4.72),(92.55±4.21),(90.25±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484,-2.665,-2.956;P<0.05)。培训后护士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48~-2.472;P <0.05)。培训后护士急诊抢救技能总分为(88.05±4.66)分,培训前为(74.50±4.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4,P<0.05)。培训后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执行时间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470~2.662;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运用积少成多的策略,实行每日限时教学、反复强化记忆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护士急诊理论知识及专科性操作技能,提高了年轻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手术室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采用理论授课、急救流程培训、急救技能操作训练、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制订手术室急救能力考核项目细则,每月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综合能力均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注重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可以强化手术室护士急救意识及急救操作技能,增强临床判断能力和急救能力、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对健康管理中心护士实施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应急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应急流程培训、应急技能操作训练、应急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制订相应考核内容,并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培训后护士的应急理论知识、应急操作技能、应急综合能力均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注重健康管理中心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可以强化护士应急意识,增强应急操作技能,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疗养院护理整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护理应急分队成员所在试点科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护理应急分队成员进行骨髓腔输液理论及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选取部分护理应急分队成员所在的急诊、骨科、儿科3个科室作为试点,对符合骨髓腔输液适应证的抢救患者进行采取骨髓腔输液。结果自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该院3个试点科室共对46例符合条件患者采取骨髓腔输液进行抢救,全部抢救成功;其中43例骨髓腔穿刺成功,余3例穿刺失败后改为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94.28%;后续跟踪随访1~12个月,随访率93.25%,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骨髓腔输液在临床急救中作为替代传统静脉输液的首选途径,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为以后应用于军事卫勤保障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急诊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的成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在急诊科实际应用的成效。方法按时间顺序将两种不同排班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排班方式,实验组通过在护士每周耗时、满意度、护理质量、解决问题等方面与传统的排班方式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各实行12个月。结果实验组在护士每周耗时、满意度、护理质量、解决问题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及2χ检验,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诊科实行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能适应该科的工作特点,可改善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及结构不合理对急诊护理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Stephen D. Small MD Richard C. Wuerz MD Robert Simon EdD Nathan Shapiro MD Alasdair Conn MD Gary Setnik MD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1999,6(4):312-323
Emergency medicine (EM) presents many cognitive, social, and systems challenges to practitioners.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stress between and among individuals and teams representing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are critical for optimal care of the patient. The specialty is characterized b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rapidly shifting priorities, a dependence on teamwork, and elements common to other risky domains such as perioperative medicine and aviation. High-fidelity simulators have had a long tradition in aviation, a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begun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anesthesiology. A national, multicenter research program to document the costs of teamwork failures in EM and provide a remedy in the form of an Emergency Team Coordination Course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that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ors will be added to the hands-on training portion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olving collaborative effort by members of the Center for Medical Simulation, the Harvard Emergency Medicine Division, and the MedTeams program to design, demonstrate, and refine a high-fidelity EM simulation course to improve EM clinician performance, increase patient safety, and decrease liability.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paper are: 1) to present detailed specifications of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 2) to share the results of a proof-of-concept EM simulation workshop introducing multiple mannequin/ three-patient scenarios; and 3) to focus on teamwork applications. The authors hope to engage the EM community in a wide-ranging discussion and handson exploration of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层次护理队伍分工模式的现况,为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人员分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四川、湖北2省和重庆市的4所三级甲等医院、2所二级甲等医院的1 609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分工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负荷、对所在单位分工模式的认可情况4个方面。结果1 609名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分工情况,除硕士以外无论中专、大专还是本科护士,认为生活护理和技术性护理比例相当达40.0%以上,生活护理5.0%;护理人员对所在单位分工模式的认可度较差,多数集中在较合理和一般;60.0%以上护士均认为所承担的工作负荷较重;护理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大多数表示较满意和一般;不同学历层次护士对所在单位分工模式的认可、对自己所承担工作负荷状态的认知、对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硕士外,高学历护士对所在单位分工模式认可差,明显感觉工作负荷重,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改革旧的护理队伍分工模式,形成按护理人员学历和职称层次分工的新模式,分层使用护士,科学编配护理人力,稳定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套基于灾难事件的急救护理技术训练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文献回顾、访谈、Delphi专家咨询法等确定常见灾难事件急救护理技术训练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研究组进行包括操作训练、理论训练、心理训练的专项训练及综合训练,比较两组护士的专项训练时间、理论考核成绩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得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护士专项救护技术操作时间、理论考核成绩、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护士各项救护技术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及格率及SCSO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灾难事件的急救护理技术训练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灾难救援能力。I关键词】灾难事件;急救护理技术;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交通伤院前急救护理培训提升护士应急救治能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交通伤院前急救护理培训对护士应急救治能力的提高。方法某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对30名护士进行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应对患者紧急状态下采取急救措施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结果培训前后,护士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等考核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培训是培养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急救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军队护理人员提高应对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prostatectomy,RALP)护理团队渐进式建设和培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3月至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开展RALP护理团队的建设经验,整个培训体系包括4个阶段:理论学习,模拟操作,现场带教和集中强化。结果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共开展RALP手术100例,熟练掌握手术配合的护士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目前的10人,建立了一个成熟的护理团队,形成了一套阶梯式的培训体系,摸索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机器人的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RALP护理团队的建设与培训对手术的进一步开展和提高手术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专科手术队卫生员集中培训的效果。方法选择18名联勤分部机关和仓库卫生员作为专科手术队卫生员,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分时、分人、分组集中培训。结果卫生员培训后各项目的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中培训提高了卫生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军事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实验组在传染科护理和急救护理教学中贯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常识,增设选修课程,采用现场演练培养实践能力,组织学生会和志愿者成立应急机构培养组织指挥能力,制作各种宣传栏培养宣传动员能力,培养灾难忧患意识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喜爱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及格率较对照组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季节在校园应对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