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4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观察组,118例)和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对照组,1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 (1)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e blood 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夜间DBP、晨峰SBP、晨峰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e blood pressure vriability,DBPV)、夜间DBPV无改善(P0.05),余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SBP、白昼SBP、夜间SBP、夜间DBP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4)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9.47±2.04)%vs(10.40±2.76)%]、白昼SBPV[(10.62±2.41)%vs(11.28±2.31)%]、夜间SBPV[(8.34±2.53)%vs(10.55±2.63)%]、夜间DBPV[(10.37±2.12)%vs(12.68±2.64)%];昼夜节律[(9.54±1.24)%vs(6.25±1.12)%]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尤其在降低夜间血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DBP)、24h收缩压(SBP)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4例,被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与联合治疗组(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各47例。两组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24hDBP、24hSBP、血压变异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24hSBP[(130.64±10.01) mmHg比(121.53±9.35) mmHg]、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12.47±3.32)%比(10.82±2.71)%]、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10.42±2.00)%比(8.51±1.64)%]以及白昼SBPV[(10.87±2.05)%比(8.66±1.65)%]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一氧化氮水平[(42.92±6.84)μmol/L比(53.43±7.16)μmol/L]显著升高,内皮素水平[(38.62±5.52) ng/L比(31.01±5.01) ng/L]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改善24hDBP、24hSBP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且有利于调节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5例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3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150mg和氨氯地平5mg;对照组102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4h、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S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DBPV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及晨峰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更优的晨峰控制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率,更适合于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氨氯地平5mg qd;B组68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w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白天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24h、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周A组与B组24 h、白天、夜间SBP、DBP、SBPV均下降(P<0.05),A组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8w后,DBPV均有下降(分别地,P<0.05),而B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及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 SBP、n SBP、n DBP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V、24 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2例。结论与单用氨氯地平相比,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在治疗6周、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血压变异性、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试验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ET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9%vs.80.00%,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效果相近,但是能够更好的减低血压变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螺内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内脂素、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缬沙坦、氨氯地平以及常规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和血清醛固酮、内脂素和瘦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SBP、DBP、血清醛固酮、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8周后SBP[(138.67±9.34)mmHg比(127.52±8.74)mmHg]、DBP[(93.27±8.26)mmHg比(86.43±7.98)mmHg]、血清醛固酮[(155.73±16.43)ng/L比(121.49±13.76)ng/L]、内脂素[(28.49±4.13)ng/ml比(22.31±3.64)ng/ml]和瘦素[(15.67±4.82)ng/ml比(12.43±3.74)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6.23%比83.02%),P=0.02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2%比7.55%)无显著差异,P=0.740。结论:小剂量螺内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其血清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据24h动态血压分晨峰组(MBPS组,128例)与非晨峰组(非MBPS组,164例),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非MBPS组比较,MBPS组24h收缩压(SBP)[(138.2±13.2)mmHg比(153.1±12.1)mmHg]、白昼SBP[(143.3±12.7)mmHg比(158.2±9.1)mmHg]以及夜间SBP[(136.6±9.4)mmHg比(150.7±10.1)mmHg]均明显升高(P<0.05),LVMI[(101.76±34.45)g/m2比(138.13±37.6)g/m2]、颈动脉IMT[(0.84±0.11)mm比(1.35±0.35)mm]均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LVMI、IMT呈正相关(r分别=0.688,0.524,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94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氨氯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氨氯地平)和联合治疗组(在氨氯地平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SBP、D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水平,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91.49%比74.47%),P=0.02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BP、DBP和FINS水平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FPG水平显著降低,两组血清25-(OH)D3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BP [(144.02±11.24)mmHg比(129.75±10.07)mmHg]、DBP [(85.20±7.27)mmHg比(75.72±8.13)mmHg]、FPG [(7.14±0.47)mmol/L比(6.72±0.51)mmol/L]和FINS [(19.28±3.24)μU/ml比(16.18±2.39)μU/ml]水平降低更显著,血清25-(OH)D3水平[(26.37±3.87)μg/L比(32.48±4.22)μg/L]升高更显著,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712。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改善糖代谢,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性高血压患者1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联合治疗组(联合使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肾功能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蛋白排泄量(24hUPE)和血肌酐(Scr)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与贝那普利组比较,缬沙坦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BP[(146.7±7.2)mmHg比(133.8±6.7)mmHg比(110.4±6.2)mmHg]、DBP[(85.3±5.7)mmHg比(82.1±5.5)mmHg比(74.8±5.3)mmHg]、24hUPE[(1.46±0.43)g/d比(1.29±0.51)g/d比(1.06±0.25)g/d]和Scr[(190.3±9.8)μmol/L比(185.4±9.7)μmol/L比(174.4±9.1)μ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且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缬沙坦组,P0.05或0.01。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比10.94%比9.3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可有效改善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肾功能水平,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P+A)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V+A)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V+A组和P+A组,两组均在基础干预基础上接受相应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胱抑素C(CysC)和尿酸(SUA)水平,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P+A组(92.06%比79.37%),P=0.04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SBP、DBP、血浆ET-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仅V+A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与P+A组比较,治疗12周后V+A组DBP[(85.34±6.27)mmHg比(80.25±6.31)mmHg]、SBP[(130.33±10.18)mmHg比(125.61±10.25)mmHg]、血浆ET-1[(63.48±9.30)pg/ml比(54.32±9.21)pg/ml]、vWF[(125.78±13.37)%比(113.54±13.26)%]、血清CysC[(1.41±0.31)mg/L比(0.89±0.25)mg/L]水平降低更显著,血浆NO水平[(75.48±10.65)μmol/L比(82.94±10.56)μmol/L]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143。结论: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均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但前者更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I+H)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138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A组(接受I+H治疗)、B组(接受氨氯地平治疗)和C组(接受I+H+氨氯地平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测量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SBP、DBP和HR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A组比较,B、C组治疗后SBP [(133.1±6.2)mmHg比(128.9±6.0)mmHg比(122.0±3.8)mmHg]降低更显著,且C组的显著低于B组的(P均0.01);与B组比较,A、C组治疗后DBP [(91.7±6.7)mmHg比(87.5±4.8)mmHg比(79.3±3.0)mmHg]降低更显著,且C组的显著低于A组的(P均0.01)。与A、B组比较,C组总有效率(78.3%比73.9%比97.8%)显著升高,P均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876)。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优于二药的单独使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对血压晨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18~24 h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 mmHg],口服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 rag/6.25 mg,4周后血压不达标者用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5.0 mg/6.25 mg继续治疗4周,应用ABPM评价治疗前后服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以起床后2 h内SBP增加≥23 mmHg,DBP>15 mmHg为晨峰阳性(MBPS)( )组,低于以上值为MBPS(一)组.结果 1)入选84例患者,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 mg/6.25 mg)治疗4周末,24 h SBP/DBP降低(10.8±1.7)/(8.6±0.8)mmHg,服药后18~24 h SBP/DBP降低(10.1±1.5)/(7.6±1.O)mm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d0.01).MBPS( )和(一)患者的服药后18~24 h SBP/DBP分别降低(11.1±2.5)/(8.9±1.8)mmHg(n=26)和(9.9±1.5)/(8.0±2.O)mmHg(n=58)(组间比较,P<0.05).MBPS( )患者的晨峰程度降低(14.1±2.7)/(10.5±2.5)mmHg(P<0.05),而MBPS(一)患者的晨峰程度未见明显降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高血压合并肾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清Rho相关蛋白激酶1(ROCK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治疗的94例高血压合并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联合治疗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各47例。治疗1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ROCK1水平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95.74%比82.97%,P=0.04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ROCK1 [氨氯地平组(3.25±0.32)ng/ml比(1.24±0.45)ng/ml,联合治疗组(3.34±0.35)ng/ml比(0.22±0.15)ng/ml]水平,24hSBP标准差(24hSSD)、24hDBP标准差(24hDSD)、白昼SBP标准差(dSSD)、夜间SBP标准差(nSSD)、夜间DBP标准差(nDSD)均有显著下降(P均=0.001),且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氨氯地平组(P均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下肢水肿(27.66%比10.63%)、恶心呕吐(27.66%比8.51%)、头晕乏力(23.40%比8.51%)发生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肾损伤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降低血清ROCK1水平,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和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依那普利+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血压变化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清IL-12、TNF-α、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缩压(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3%(79/81)]较对照组[80.25%(65/81)]显著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1.23%)较对照组(12.35%)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2、hs-CRP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对老年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EH合并T2DM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80例单纯EH老年患者为EH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24hABP以及各项BPV检查结果。结果:与EH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126.41±9.64)mmHg比(134.98±10.63)mmHg]、夜间平均SBP[nSBP,(125.73±10.19)mmHg比(133.74±11.29)mmHg]、白天平均SBP[dSBP,(128.29±10.97)mmHg比(136.42±12.18)mmHg]、白天平均脉压差[dPP,(59.46±10.79)mmHg比(65.38±11.69)mmHg]、nPP[(58.00±10.11)mmHg比(67.14±9.93)mmHg]和24hPP[(59.27±10.16)mmHg比(64.76±11.62)mmHg]均显著升高,P均0.01;24hSBP标准差[24hSBPSD,(12.63±2.87)mmHg比(18.41±3.09)mmHg]和nSBPSD[(10.14±3.53)mmHg比(14.89±3.54)mmHg]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糖尿病能使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收缩压升高,同时增加其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微量白蛋白尿(24-MAU)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人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氢氯噻嗪治疗,试验组则予以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水平变化情况,MAP、Ccr、MAU水平,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 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以及白昼收缩压变异性(SBPV)水平分别为(10.87±2.67)%、(8.49±1.73)%、(8.64±1.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2±3.34)%、(10.37±2.01)%、(10.82±2.0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MAP、24-MAU水平分别为(91.66±11.05)mmHg、(37.27±14.47)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33±11.84)mmHg、(49.31±16.28)mg/L,而Ccr水平为(89.19±13.57)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12.75)mL/min,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M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试验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病人康复的因素包括舒张压变异性(DBPV)、收缩压变异性(SBPV)、MAP、Ccr、24-MAU。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效果明显,可有效保护病人的肾功能,且有效改善IMT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筛选出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80例,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 mg~5 mg,晨服,每日1次,缬沙坦40 mg~80 mg,每日晚上服用1次,观察2个月。结果治疗8周末,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分别降低(10.4±2.5)/(7.8±2.6)mmHg(、11.2±1.8)/(7.5±2.8)mmHg(、9.6±1.5)/(7.5±2.0)mmH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晨峰程度降低(14±2)/(11±3)mmHg,血压峰值异常控制率84.4%,24 h动态血压达标率86.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不仅有效降低24 h血压,而且能降低晨峰程度,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稳定型心绞痛(EH+SAP)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EH+SAP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沙坦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血压、心绞痛情况、硝酸甘油用量变化,并检测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心血管调节肽(salusin-β)水平。分析治疗8周NHR、salusin-β与血压、心绞痛情况、硝酸甘油用量的关系。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19%(59/64)比78.13%(50/64),P<0.05];治疗8周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124.26±8.58)mmHg比(129.15±9.04)mm Hg]、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84.46±6.21)mmHg比(88.12±6.77)mmHg]、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