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04年3月~2008年1月治疗观察237例,其中应用花栀通脉片治疗12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消栓通脉合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内服中药消栓通脉合剂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 0例 ,随机分为消栓通脉合剂治疗组 10 0例 ,通塞脉片组 5 0例 ,治疗观察 2个月。结果 :消栓通脉合剂治疗DVT10 0例 ,临床治愈 6 7例 (6 7% ) ,通塞脉片治疗 5 0例 ,临床治愈 19例 (38%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消栓通脉合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疗效 ,能消溶血栓 ,建立侧支循环 ,并可降低血液粘度 ,且无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芪丹通脉片对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芪丹通脉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选用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芪丹通脉片低剂量组、芪丹通脉片中剂量组、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恬尔心组,各组均用生理盐水配制等体积药液灌胃14d,每日1次。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 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芪丹通脉片可有效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结论:芪丹通脉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病灶处白细胞的聚集。这种保护作用部分与其降低血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静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消栓通脉组、血府逐瘀组、穿王消炎组、肝素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模型,检测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大鼠下腔静脉壁中VCAM-1、PSGL-1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血栓形成天数的增加,下腔静脉壁中VCAM-1、PSGL-1表达明显增加,并在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消栓通脉颗粒能明显抑制VCAM-1、PSGL-1在内皮细胞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颗粒能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黄通脉方(DHTMD)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三组采用高脂加高蛋氨酸复合饲料喂养4 W后行颈总动脉球囊拉伤术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狭窄模型,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三组给予高脂加高蛋氨酸复合饲料喂养,阳性药组给予辛伐他汀2.5 mg/kg,DHTMD组给予DHTMD 20 g/kg生药量,配制成10 mL/kg的药液,灌胃给药,一天两次。继续喂养8 W后,检测血脂四项、TNF-α、CRP、ICAM-1及Hcy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4W时其它三组大鼠的TC和Hcy明显升高(P<0.05);治疗8 W后与模型组比较,DHTMD组和阳性药组的Hcy、CRP、TNF-α、ICAM-1、TC、TG、LDL-C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DHTMD组的Hcy、CRP、TNF-α、ICAM-1及LDL-C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TMD具有调节血脂代谢和抗炎作用,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芪丹通脉片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测芪丹通脉片 (QDTMT)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方法 :用SD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Iso,5mg·kg-1)诱导心肌缺血模型 ,观测心肌线粒体 (Mit)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力、Ca2 + 含量 ;在电镜下 ,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QDTMT组Ca2 + ATPase ,Mg2 + ATPase及Ca2 + Mg2 + ATPase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 [(4 0 .9± 8.1)vs(2 3.1± 5 .7) ,(4 0 .4± 4 .4 )vs(2 1.7± 6 .6 ) ,(94 .7± 8.6 )vs (6 3.5± 9.5 )mmol·g-1,P <0 .0 5 ];QDTMT组与模型组相比Ca2 + 显著降低 [(7.6± 1.6 )vs(12 .9± 1.3) ,(37.3± 5 .3)vs(73.2± 8.9)mmol·mg-1,P <0 .0 1].同时 ,与对照组相比 ,心肌超微结构的损害明显减轻 .结论 :QDTMT减轻钙超载和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 ,可能是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  相似文献   

7.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光镜在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骨折组和创伤组分别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损伤,3组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骨折组7d时血栓发生率85%,骨折组、创伤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隐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对照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大鼠创伤性隐大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管腔内的血液回流受阻。DVT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较高的经济负担。由于缺乏合适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目前DVT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长期以来,DVT被认为是血液凝固障碍,DVT的预防主要涉及凝血系统,包括针对凝血酶(达比加群)、活化FXa(利伐沙班)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华法林)。然而,正常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机制重叠性较大,针对凝血系统的抗凝剂治疗窗窄,易引起出血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了DVT的启动,并在DVT的形成过程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研究认为DVT为免疫和炎症相关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凝血因子依赖性的血栓形成过程。其中,与DVT形成密切相关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因子主要包括P-选择素、补体激活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白介素等。此外,活性氧、髓样相关蛋白-14等也参与了DVT的形成。局部静脉血流停滞引起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在内皮表面发生聚集,最终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炎症细胞因子则涉及到上述各个过程中,它与免疫细胞在DVT的形成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分别综述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在DVT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新型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 .方法 :将 12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 ,骨折组和创伤组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创伤后 ,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 ,于造模后不同时相点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大体、病理学观察 .结果 :骨折组第 7天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85 % ,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 ,未见隐动脉血栓形成 .结论 :本研究用创伤、固定制动的方式首次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但因治疗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治疗不及时,常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本科于2003年8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患者8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为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30例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DVT组,与患者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和IL-8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DVT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与DVT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中,均检测到血浆细胞因子的升高,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丹  符壮  丁辉 《西部医学》2022,34(3):381-385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调控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抑制大鼠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机制.方法 45只10周龄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VT组及ICA组,每组15只.分离DVT组及ICA组大鼠下腔静脉,采用完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不做结扎处理,建模后ICA组大鼠给予舌下静脉40 mg/kg...  相似文献   

13.
炎症和血小板活化与深静脉血栓(DVT)之间具有相关性.P-选择素(P-selectin)是一种敏感的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标记物.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P-选择素可能是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浓度的增高与DV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选择素在DVT的诊断、预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周燕翔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59+6-59,6
目的探讨HCY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检测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肢深静脉血组患者的HC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并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D-dimer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院患者,均在48h内进行D-dimer检查和双侧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评价D-dimer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74例患者纳入研究,以D-dimer≥500ng/ml为阳性结果,D-dimer检查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75.9%、67.4%和91%。结论 D-dimer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颖  钱申贤 《浙江医学》2013,(22):1985-198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林  廖丹  李红 《西部医学》2011,23(9):1715-17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421例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与发生DVT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留置导管7例(87.5%),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1例(12.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患者中有4例(50%)是糖尿病肾病,2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12.5%)高血压肾病,1例(12.5%)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带管时间8小时~9个月,平均6.3个月。8例患者留置时间平均7.6个月,与总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P〈0.01)。结论 DVT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还与年龄、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闫晓颖  迟心左 《北京医学》2011,33(8):668-670
目的 分析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孕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安全性、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初孕妇女,例1于孕中期发病,另2例于孕早期发病.例1、例2均累及左下肢.例1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正...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病因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拓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诊断认识,减少误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首诊为LEDVT,但最后确诊的主要诊断并非为LEDV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病例中,漏诊妇科肿瘤13例,子宫腺肌病1例,直肠癌3例,肺癌2例,膀胱癌2例,前列腺癌1例、腹股沟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必须要重视追问病史.对于不明原因出现的DVT,尤其需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病因进行追踪分析,以防止发生误漏诊,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及珠江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995年3月 ̄2000年3月)9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对照组(30例,静点前列腺素E1注射剂)。两组患者均卧床,抬高患肢,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80mg,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经x^2检验,P〈0.01),治疗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