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多种疾病所致的昏迷病人抢救过程中,对于解除呼吸道阻塞,保证大脑氧气供给占有重要地位。在气管切开病人拔除气管导管的时机和方法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1019页中指出:“造成气管切开的原病治愈,经过完全堵塞24~48小时以上,患者呼吸及排痰功能良好,不发热即可拔管”。我科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是一项急救措施,临床上应用较多,护理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轻则增加病人痛苦,重则危害病人生命。本文就气管切开的主要并发症:气管堵塞、气管套管脱出、大出血、气管食管瘘、呼吸骤停和拔管后窒息的护理问题分述如下: 1 气管堵塞 1.1 痰痴堵塞正常人吸入空气是经鼻道,鼻腔黏  相似文献   

3.
呼吸衰竭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收入ICU病房密切观察病情,专人精心护理,才能达到治疗护理的目的,病人与呼吸机不同连接方式如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机械通气的护理是决定呼衰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引起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原发性损伤过重或对继发性损伤处理失时,其中也包括对呼吸道阻塞的处理不当在内,而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各种措施中,又以气管切开的效果最为确实可靠,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外伤重型病例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将我们对46例气管切开病人护理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中抢救危重病人的手段之一,气管切开病人大多属病情危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自行排痰等。然而气管切开病人的病情恢复又往往靠下胃管行鼻饲饮食  相似文献   

6.
吸入性损伤及其气管切开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吸入性损伤病人实施气管切开的预见性护理经验,完善其护理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 2005年6月收治的56例吸入性损伤病人,在确诊为吸人性损伤的初期,气管切开前、后,拔管时与拔管后等时相进行预见性护理,一旦发现病人有气管切开指征,在做好护理急救的同时及时报告医生。结果:56例患者中,5例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均在预见性护理的信息提示下实行了气管切开,轻度和中度病人未实行气管切开手术;除1例高龄大面积烧伤(97% TBSA)早期死亡外,其余均痊愈。结论:吸入性损伤的主要治疗与护理原则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是否实施气管切开与何时切开,预见性护理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有效防止呼吸道堵塞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危重病人常用手段之一,对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和维护呼吸功能有重要意义。由于切开后失去了鼻至喉这一段气道的保护功能,易受干燥空气刺激造成气管粘膜纤毛层损伤。护理时,常通过气管导管口部持续滴入生理盐水、抗生素等药液,以湿化气道并  相似文献   

8.
老年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燕  杨燕 《西南军医》2009,11(5):1005-1006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气管切开术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难。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格气道管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挽救和延续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多种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的老年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共28例,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思翔  彭本刚  王欣  苗旭涛  李文军 《武警医学》2009,20(12):1073-1074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时机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对9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患行气管切开观察其预后.结果 96例气管切开成功抢救91例,死亡5例,发生并发症18例(18.75%).烧伤后6 h内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按照烧伤程度由重到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17.3%、15.0%.结论 头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是抢救生命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管切开是烧伤病人抢救治疗中常用的抢救措施,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总结了21例患者的护理,重点对气管切开后护理中套管脱出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用观察患者颈围肿胀来断脱管和预防脱管的方法,同时,对管内吸收,呼吸道湿化和套管的选择作了护理要点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梅丽 《西南军医》2010,12(5):1024-1024
目的总结重度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31例抢救成功,顺利拔管,7例死亡,成功率81.6%。结论对重度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后行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地吸痰、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原发病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分析行气管切开治疗的8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改善通气,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要的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术是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气管内麻醉过程中的必须操作技术。通过气管插管,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死腔,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的目的,同时为危重病人抢救中气管内用药,应用呼吸机保证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气管插管技术的使用及护理十分重要,为总结经验,提高器官插管术后护理水平,我们对95例患者应用气管插管术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瑶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61-1261
咯血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约有1/3~1/2肺结核与支气管扩张病人表现为咯血,其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痰中带血点、血丝;重者可表现为大口咯鲜血、凝块,如咯血量大可堵塞气管引起窒息。此类病例病情危重,抢救和护理不当均可危及病人生命[1]。我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咯血病人22例,经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上的高原指海拔3000 m以上的地区。高原具有特殊的气候环境,气管切开后并发症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对应处理方法也有不同特点。根据文献检索,对高原环境下气管切开并发症特点及护理对策目前尚无相应报道。为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笔者对我院178例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对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专科特点实施目标量化带教模式。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 ,此法富有成效。现报告如下 :1 带教方法1 1 教学内容目标化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两个项目 ,即必须掌握的项目和基本了解的项目 ,并制订相应的达标标准。前者包括新入院病人的入院介绍 ,卫生整顿 ;术前病人的皮肤准备 ,皮肤试验 ,心理指导 ,上导尿管 ;术后病人卧位要求 ,进食时间 ,中心吸氧、吸痰 ,以及瞳孔、意识和生命体征的观察 ;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内滴药和雾化吸入。后者包括神经外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开颅术前护理准备 ,气管切开病人护理常规 ,高颅压三主征观察。1 2 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平战时及时抢救呼吸道梗阻病人,加速我军现代化装备,我科1983年以来研制了新式快速气管切开器。器械制成后,对4例家犬及3例尸体进行了试验,并经过临床80例气管切开应用,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32例纤维支气管镜监护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亭  陈美琴 《人民军医》1998,41(12):702-703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治疗手段,如护理不当等原因,易造成感染扩散。痰栓阻塞或气管粘膜坏死脱落,可引起肺不张、窒息、出血等致命性并发症。近3年来,我们对32例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了纤支镜监护及局部抗生素液灌注治疗,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6例,女6例;年龄18~75岁,平均55.1岁。原发病:术后肺感染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外伤后昏迷4例;呼吸道烧伤2例。气管切开后均经广谱抗生素静滴及常规气管护理。气管切开至出现并发症时间:3~9d,平均5.5d。感染扩散、呼吸衰竭加重12例,肺不张8例,肺…  相似文献   

19.
我部5年来抢救急、重、危症病人205例,取得很好效果。下面从急救组织方面谈点体会。1组织人员落实根据本单位的人员技术状况,我们成立了9人急救小组.内科主任担任组长,外科主任担任副组长,组员是有经验的内科、外科、五官科医师以及化验技师、药师和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师。当抢救病人时,组长负责诊断、用药,指挥展开抢救工作;内科医师负责心电图、胸外心脏按压术、心脏除回、人工呼吸;外科医师负责气管切开、静脉切开及外科急症处理;五官科医生负责气管插管;护师负责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协助人工呼吸及其它护理工作。由于分工明确…  相似文献   

20.
在高压舱内护理气管切开患者的体会王玉生,鲍新平我院高压氧科自1986年5月至1990年3月共收治各种麻醉意外、电击伤、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气管切开病人23例。高压氧(HBO)治疗是心肺复苏、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气管切开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