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 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集静脉血,采用纳米金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并与同期非川崎病引起的发热患儿60 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将川崎病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比较两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水平。结果 川崎病急性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291.05±170.21) mg/L明显大于亚急性期组(4.93±2.23) mg/L和对照组(74.26±52.68) mg/L (p<0.01)。川崎病急性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 100%异常,显著高于亚急性期组和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为(247.33±183.36 mg/L),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13.14±197.10 mg/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9)。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升高,亚急性期下降,对于早期诊断川崎病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球蛋白G (IgG)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及我院治疗的6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于急诊期和恢复期测定其CRP、TNF-α及IgG水平,就所有患儿在上述两个阶段的CRP、TNF-α及IgG水平进行比较。于急诊期对所有患儿进行心动图检测,按是否伴有冠脉病变分为冠脉病变组19例和非冠脉病变组49例,对比两组患儿在急诊期的CRP、TNF-α及IgG水平。结果68例川崎病患儿在急诊期的CRP、TNF-α及IgG水平分别为(26.88±8.31) mg/L、(21.54±6.19) ng/L及(19.88±7.16) g/L,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经治疗,患儿的各项指标水平显著下降,患儿在恢复期的各指标水平分别为(8.15±2.94) mg/L、(13.41±5.02) ng/L、(12.51±4.13) g/L,明显低于急诊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冠脉损伤的患儿,其CRP、TNF-α及IgG水平分别为(28.19±8.44) mg/L、(26.26±5.75) ng/L及(19.28±7.15) g/L,均明显高于未伴有冠脉损伤的患儿的(17.28±5.36) mg/L、(18.21±4.58) ng/L及(13.75±5.28) 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TNF-α及IgG水平的变化与川崎病患儿的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及病情发展有关,因此可将其作为预测患儿是否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损伤(CALs)的关系。方法:KD患儿入院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CALs组(12例)和无CALs组(23例),另选取25例年龄相仿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与KD患儿急性期、治疗后恢复期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清IL-6、TNF-α分别为(191.68±114.01)ng/L、(160.73±70.66)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7.45±27.37)ng/L、(43.16±28.71)ng/L];治疗后IL-6、TNF-α分别为(95.75±42.08)ng/L、(82.93±38.39)n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s组IL-6、TNF-α分别为(248.21±147.26)ng/L、(200.89±91.97)ng/L,均高于NCALs组[(162.19±81.19)ng/L、(139.78±46.35)ng/L,P<0.05]。结论:KD患儿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增加,且IL-6、TNF-α的水平增高可能与CALs有关,可作为KD患儿CALs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和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90例川崎病患儿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清ENA-78和内脂素水平。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中ENA-78水平〔(163±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4±12)ng/L〕,内脂素水平〔(32±5)μg/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7±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ENA-78水平〔(217±30)ng/L〕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129±20)ng/L〕,内脂素水平〔(37±5)μg/L〕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28±5)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组患儿血清ENA-78水平与内脂素水平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 ENA-78和内脂素水平在川崎病尤其伴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一氧化氮(NO)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酶还原法分别检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中MMP-9和NO水平,同期检测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MMP-9和NO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健康儿童,川崎病组和健康组MMP-9含量分别为(765.33±178.31)ng/L和(380.43±138.24)ng/L,NO含量分别为(39.13±6.24)μmol/L和(32.1±3.08)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MMP-9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4,P<0.01)。结论 MMP-9和NO在川崎病急性期明显升高,两者在川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是川崎病早期重要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的方法 及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共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治疗后进入疾病恢复期患儿31例,同时选择同时期住院治疗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25±5.42)×109/L、C-反应蛋白(80.53±41.86)mg/L和血浆NT-proBNP水平(1370±152.00)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0±4.15)×109/L、(13.53±6.03)mg/L和(413±115.00)ng/L,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过2周后31例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其中恢复期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7.53±6.25)×109/L、C-反应蛋白(70.52±35.63)mg/L和血浆NT-proBNP水平(1368±147.00)n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9.53±2.93)×109/L、(8.53±2.76)mg/L和(501±102.00)ng/L,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呼吸道感染患儿相比,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显著较高,因此早期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值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实现早期诊断早日治疗.  相似文献   

7.
马春利  薛满 《医学综述》2014,20(21):3966-3968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CAL)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54例,其中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组30例,另以年龄相仿的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清MMP-1、IL-6及VEGF水平。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MP-1为(19.2±4.1)μg/L、IL-6为(47.7±9.6)ng/L及VEGF为(214.5±15.8)ng/L。缓解期,血清MMP-1(13.1±3.5)μg/L、IL-6(14.4±5.5)ng/L及VEGF为(123.2±16.7)ng/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CAL组较NCAL组升高更为显著。川崎病组急性期血清MMP-1及IL-6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9,P<0.05;r=0.78,P<0.01),而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63,P<0.01)。结论 MMP-1、IL-6及VEGF在川崎病患儿,特别在伴CAL时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川崎病血管损伤尤其是CAL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核因子κB(NF-κB)的关系。方法:KD患儿84例,其中无冠状动脉损伤68例为KD对照组,合并冠状动脉损伤16例为KD观察组,根据病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CRP、MMP-9和NF-κB水平。结果: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KD观察组高于KD对照组,KD对照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血清CRP、MMP-9和NF-κB水平分别为73.35±8.55 mg/L,379.56±38.45 ng/mL,0.50±0.09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43±1.16 mg/L,152.33±23.66 ng/mL和0.17±0.04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D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CRP、MMP-9和NF-κB水平高于KD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D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CRP渐次降低,分别为96.56±12.23 mg/L,51.46±10.19 mg/L和9.95±2.24 mg/L;血清MMP-9渐次降低,分别为446.26±39.35 ng/mL,312.45±28.26 ng/mL和187.46±20.66 ng/mL;血清NF-κB渐次降低,分别为0.53±0.10 ng/mL,0.42±0.08 ng/mL和0.23±0.05 ng/mL;上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CRP、MMP-9以及NF-κB水平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缓解而逐渐下降,在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结果,探讨其对川崎病的诊断及预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7—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25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31例);选取40例同期间发热5~7 d的肺炎住院患儿作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白细胞计数法、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魏氏法,检测各组WBC、CRP、PCT、ESR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CAL的关系。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的WBC、CRP、PCT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WBC(×109/L):19.22±6.43 vs. 10.89±4.56、8.48±2.15,CRP(mg/L):100.29±75.86 vs. 17.03±18.79、3.94±1.91,PCT(g/L):3.22±6.83 vs. 0.69±1.06、0.14±0.25,ESR(mm/h):73.36±28.57 vs. 27.45±13.37、8.59±4.32,均P<0.05];CAL组患儿WBC、CRP、PCT、ESR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WBC(×109/L):23.26±6.19 vs. 15.96±4.53,CRP(mg/L):161.11±73.15 vs. 51.24±26.45,PCT(g/L):5.59±9.54 vs. 1.30±2.06,ESR(mm/h):95.20±23.23 vs. 55.74±18.62,均P<0.05]。 结论 血WBC、CRP、PCT及ESR早期升高与川崎病密切相关,检测该炎症指标水平对预测CAL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血清中可溶性CD40L。结果:川崎病患儿CD4 T细胞表面CD40L表达(66.26±6.71)%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58.11±6.35)%及正常儿童对照组(46.96±4.27)%,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明显下降(58.86±7.49)%。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可溶性CD40L(17.36±5.72)ng/ml亦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12.17±4.28)ng/ml及正常儿童对照组(7.48±3.59)ng/ml,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无明显下降(16.46±5.12)ng/ml。CD4 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有关,而CD8 T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及可溶性CD40L与冠状动脉损伤无关。川崎病患儿CD4 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相关(r=0.553,P<0.05)。结论:CD40L异常表达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其起重要作用。静脉输注丙球能下调CD40L表达,且有利于治疗血管炎。  相似文献   

11.
运用放射免疫检测方法测定了30例川崎病患儿及23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表明:急性期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升高更显著;恢复期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浆内皮素浓度可作为反映川崎病患儿病情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Ⅰ)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川崎病患儿血清cTnⅠ水平,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Tn Ⅰ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血清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CAL组明显高于NCAL组.结论 血清cTn Ⅰ既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患儿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也可作为观察川崎病患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判定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前后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 ISA)测定 34例 EH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治疗 3个月后及 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b FGF水平。结果 :EH患者的基础血清 b F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5 .94± 4 .31) ng/ L 比 (11.4 0± 1.98) ng/ L,P <0 .0 1]。 期患者的平均血清b FGF水平显著高于 期患者 [(17.6 8± 3.85 ) ng/ L 比 (13.90± 4 .18) ng/ L,P<0 .0 1];伴有左心室肥厚 (L VH)者高于无L VH者 [(18.99± 4 .0 3) ng/ L比 (15 .2 2± 2 .74 ) ng/ L ,P <0 .0 2 ];有肾功能损害者也高于无相应病变者 [(19.2 3± 4 .5 4 ) ng/L 比 (15 .16± 3.2 8) ng/ L,P <0 .0 2 ]。福辛普利治疗 3个月后 ,EH患者的血清 b FGF水平降至 (13.12± 2 .92 ) ng/ L(P <0 .0 1) ,但 L VH或肾功能损害者仍高于无相应病变者 (均 P <0 .0 5 )。结论 :EH患者的血清 b FGF水平升高 ,尤其是伴 L VH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福辛普利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下降 ,说明 b FGF可能以自分泌和 (或 )旁分泌的方式对高血压的心肌肥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260-1261
目的 :研究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2 9例川崎病患儿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CRP(52± 18)g/L及血小板计数 (586± 12 8)× 10 9/L均显著高于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但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二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动态观察发现 :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二项参数均较治疗前低 (CRP及血小板成对比较的t值分别为 13 6与 16,P <0 0 1) ,而并发冠扩组CRP与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 ,与治疗前无差异 (CRP及血小板计数的成对比较t值分别为 0 86与 0 0 8,P >0 0 5)。结论 :CRP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期QT间期离散度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期QT间期离散度(QTd)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川崎病(KD)患儿在发病急性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做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并在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将有冠状动脉损伤的作为损伤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的为非损伤组,同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有发热的非KD患儿34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QTd值及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川崎病患儿急性期QTd值(53.23±15.07,31.41±16.46)均显著延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非损伤组与对照组(22.71±9.47)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同急性期QTd值呈正相关(rs=0.551,P(0.05)。结论: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QTd值,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geme,KD)惠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46例,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采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Ⅰ、C-反应蛋白.结果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治疗前cTnl、CRP浓度值分另q为(1.13±0.27)ng/mL和(66.63±17.13)mg/L.与其治疗后cTnI(0.93±0.08)ng/mL,CRP(59.58±13.97)m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治疗前cTnI、CRP浓度值分别为(0.66±0.23)ng/mL、(40.52±7.10)mg/L,与治疗后cTnI(0.15±0.16)ng/mL,CRP(17.85±4.43)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CRP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检测可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动态检测cTnI、CRP有助于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探讨PAF在HIE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新生儿血清PAF水平,并观察其与脑损伤、脑血流量和1minApgar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清PAF为(117.7±19.28)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犤(41.92±14.66)μg/L,P<0.001犦及轻度HIE患儿犤(48.96±15.09)μg/L,P<0.01犦,恢复期犤(45.34±15.98)μg/L,P>0.05犦降至正常水平;轻度HIE患儿血清PA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②伴重度脑损伤的HIE患儿血清PAF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脑损伤的HIE患儿犤(133.16±19.13)μg/L比(101.13±8.59)μg/L,P<0.01犦。③伴脑血流量异常的HIE患儿血清PAF水平较不伴脑血流量异常的HIE患儿明显升高犤(125.43±24.80)μg/L比(105.41±15.48)μg/L,P<0.01)犦。④HIE患儿血清PAF水平与1minApgar评分呈负相关。结论:PA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其介导脑损伤的发生可能是通过下调脑血流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KD组患儿42例(男25、女17),平均(3.25±0.75)岁;对照组健康儿童30例(男19、女11),平均(3.58±0.55)岁.对两组儿童均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采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及主动脉内径.其中KD组患儿再分为冠脉扩张组和冠脉无扩张组并作比较.结果:KD患儿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63±18.36 )vs (41.55±16.68) pg/ml,(3.18±0.60) vs (1.52±0.24) μmol/L;P<0.01],患儿组中冠脉扩张组该两指标显著高于无扩张组,且血清内皮素1水平与冠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42,P<0.01).结论:血清内皮素1、丙二醛可能参与了KD的病理发病机制, 内皮素1可作为预测KD并发冠状动脉炎尤其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05例UC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β的含量。结果:活动性UC患者IL-1β含量((62.32±13.23)ng/L)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55.47±12.48)ng/L)和正常对照组((53.82±15.79)ng/L)(P<0.05);不同病变范围IL-1β的含量:全结肠炎组((66.77±13.39)ng/L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炎组((58.71±11.00)ng/L)和远端结肠炎+直肠炎组((57.20±11.75)ng/L)(P<0.05)。结论:UC患)者血清中IL-1β含量与病变活动、范围有关,IL-1β的变化可作为监测UC活动及疗效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 ACI)与血浆内皮素 (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CGRP)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组 45例、正常对照组 47例血浆 ET、CGRP水平。结果 :ACI组血浆 ET为 ( 10 8.80± 38.77) ng/ 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5 1.19± 16 .75 ) ng/ L,P <0 .0 1。ACI组血浆 CGRP为 ( 2 3.72± 12 .5 5 ) ng/ 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 36 .89± 17.30 ) ng/ L,P <0 .0 1。ACI伴高血压者 ET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者 ,而 CGRP显著低于不伴高血压者 ,P <0 .0 5。结论 :ACI患者 ET较正常人升高 ,而 CGRP较正常人降低 ,ET和 CGRP的这种变化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