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贵梅 《甘肃医药》2009,28(2):148-149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为腰腿痛及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占所有腰腿痛病人的35%,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腰椎的外伤、妊娠等。椎间盘常见的突出部位是L4—5、L5-S1,其次为L3—4。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纤维环破裂症。临床上以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为其特征。我科长期收治腰腿痛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占住院病人的20.7%。从1975—1985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150例。通过对1150例病人的护理实践,现将十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生 《右江医学》2010,38(4):485-48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当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而引起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2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约为4:1,21~40岁发病者占70%。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有传统中医疗法、经皮穿刺阻滞法、现代手术方法、微创减压法等,在临床治疗中各有优势,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现就近年来治疗LDH的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外伤及椎间盘退变等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到神经根或硬膜囊而产生的以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目前最明确和最常见的腰痛原因之一,也叫盘源性腰痛,其诊断特点为MRI上局限性高信号区(HIZ)。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引起的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我院于2011年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38例进行穴位注射药物配合牵引及理疗,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一种病症。好发于30~50岁之间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体力劳动者。临床以腰4—5和腰5一骶1之间突出最为多见,腰3—4椎之间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崔东鸿  王春丽 《中原医刊》2004,31(19):24-2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随着手术治疗的广泛开展,手术的并发症问题也相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文献报道.现代手术条件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23%。我院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自1995—2003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1例,出现并发症22例,占4%。本文就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摘除的髓核组织学研究发现,56.25%的髓核中有脊素细胞,其中30~39岁、40~49岁年龄组髓核中的脊索细胞〔占62.28%及65.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80%的髓核中有退变的脊索样细胞;85%破裂型(死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中有脊素细胞,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而胎儿和新生儿尸体髓核中均有脊索细胞;5例胸腰段外伤性骨折病人及9具成人尸体髓核中均未见到脊索细胞。提示脊索细胞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衍变过程发生障碍,仍保留脊索细胞或脊索样细胞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CT扫描测量腰大肌横断面积,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临床与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L4-5和L5-S1,间隙水平测量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身体条件相似的无腰椎间盘突出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对照组中腰大肌横断面积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大(P<0.05);男性腰大肌横断面积在腰椎间盘突出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的差值,男、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L4-5或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可伴腰大肌变细萎缩,左侧或右侧腰大肌变细萎缩伴有同侧外后(左后、右后)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65.43%、70.51%)。结论: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及腰大肌变细萎缩可能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约80%~90%的病人经卧床休息和手法治疗好转.现就1995—2000年的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手法治疗状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符楚迪  张志敬  潘兵 《浙江医学》2010,32(9):1366-1368
目的 应用MRI观察腰椎多裂肌萎缩情况及其与下腰痛、腿痛和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5例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评价多裂肌萎缩的程度,分析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萎缩节段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结果 65例下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51例,占78.46%.当年龄〉50岁、女性、病史〉6个月、低节段病变、并发椎间盘突出及腿痛时,多裂肌萎缩发生率增高.结论 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椎间盘突出存在显著相关性.评估腰椎MRI应关注多裂肌萎缩,这有利于进一步的评价和计划下腰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联性。方法筛选符合既定相关标准的研究对象150例,分为病例观察组60例、病例对照组60例、健康组30例,均进行MRI检查,再根据Pfirrmann分级方法判断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然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例观察组及病例对照组腰椎间盘退变为Ⅴ级与健康组腰椎间盘退变为Ⅴ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对照组中,肥胖者腰椎间盘退变为Ⅳ~Ⅴ级所占比例与超重及正常体重者间腰椎间盘退变为Ⅳ~Ⅴ级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中,肥胖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也比超重及正常体重者严重。结论体质指数越大,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越高,肥胖可能是引发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CT腰椎间盘造影及MRI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疑似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平扫及CT椎间盘造影(CTD)检查,比较MRI与CT椎间盘造影对Modic征、HIZ改变及纤维环破裂分型等诊断结果。结果CT椎间盘造影共80个,CTD分型:I型34个,II型22个,III型14个,IV型10个,其中一致性疼痛共31个(38.7%)。MRI上有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者15个,无HIZ者64个,HIZ对疼痛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0%、87.8%。CTD显示Modic征腰椎间盘共12个,其中一致性疼痛11个,不一致疼痛或不同1例。MRI上IV-V级椎间盘退变32个,其中CTD一致性疼痛26个(81.3%),MRI上IV-V级退变一致性疼痛率明显高于I-III级退变患者(P0.01)。结论CT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纤维环破裂情况可清晰显示,MRI典型影像征象为HIZ、IV-V级椎间盘退变,预测一致性疼痛与CTD分型关系有利于MRI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可疑腰椎病变患者L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诊断价值,并探讨椎间盘退变的血供因素。方法可疑腰椎病变患者65例,年龄16~76岁,平均(52.3±28.5)岁;其中下腰痛并坐骨神经痛11例,下腰痛无坐骨神经痛16例,坐骨神经痛无下腰痛33例,跛行5例;病程1~57周,平均(13.4±6.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椎间盘弥散成像测定L1~4椎间盘ADC值,采用腰动脉MRA进行腰动脉成像,分析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L1~4平面ADC值与各自平面椎间盘退变分级明显相关(P<0.05),退变程度越大,椎间盘ADC值越小。L1、L2、L3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各自平面(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明显相关(rs=0.823,P=0.016 3;rs=0.791,P=0.019 2;rs=0.835,P=0.010 3);L4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rs=0.306,P=0.209 2)。结论MR弥散成像测得的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L1~4腰椎退变程度;血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5月间,采用上海锐植生产的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68岁,平均(53.4±11.8)岁;病变部位:L3~4节段1例,L4~5节段7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手术前、后上下终板夹角测定腰椎活动度,中立位腰椎侧位片测量并比较椎间盘高度改变。平均随访(2.8±1.13)个月(0.5~4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腰腿痛有明显缓解,JOA评分术前20.1±1.46,术后6.9±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前为24.5°±4.4°,末次随访时为24.3°±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术前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为(11.5±0.7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病例,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是一个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miRNA-494和miRNA-125a表达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患者45例为退变组,下腰痛患者4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分析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Pfirrmann(PM)分级的关系。 结果 对照组共检查126个椎间盘,其中分级在Ⅰ级和Ⅱ级(正常)99个椎间盘,占78.6%(99/126), Ⅲ级、Ⅳ级和Ⅴ级27个椎间盘,占21.4%(27/126);退变组共检查135个椎间盘,其中分级在Ⅰ级和Ⅱ级(正常)17个椎间盘,占12.6%(17/135),Ⅲ级、Ⅳ级和Ⅴ级118个椎间盘,占87.4%(118/135)。2组PM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退变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退变组血清miRNA-125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miRNA-49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退变组miRNA-125a表达水平与ADC值呈正相关(r=0.853,P<0.01),miRNA-494表达水平与ADC值呈负相关(r=-0.897,P<0.01)。血清miRNA-125a和miRNA-494的ROC曲线分析显示miRNA-125a和miRNA-494的曲线下区域面积分别为0.893(95%CI=0.815~0.971,P<0.01)、0.852(95%CI=0.762~0.932,P<0.01),敏感度分别为87.9%和93.7%,特异度分别为77.0%和67.7%,准确度分别为80.0%和7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和92.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76.9%。 结论 血清miRNA-494和miRNA-125a的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基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BP)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的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椎间盘退变组、LBP干预组,每组14只。采用手术方法制作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LBP干预组在造模后4周,每天上午8:00灌胃给药,80mg.mL-1,容量为1mL.kg-1,连续4周。假手术组及椎间盘退变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在造模后8周三组所有大鼠再次麻醉,取出椎间盘组织,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椎间盘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假手术组髓核细胞丰富,形态不规则,集中成簇;椎间盘退变组髓核细胞稀少,细胞基质见大量的空泡;LBP干预组髓核细胞有变性、坏死,但较椎间盘退变组退变程度减轻。电镜下假手术组的髓核细胞多见,核膜完整,细胞器丰富;椎间盘退变组髓核细胞减少,细胞器缺失,见大量的空泡;LBP干预组髓核细胞减少,有变性、坏死,退变较椎间盘退变组减轻。结论 LBP可能对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组织退变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曾佳兴 《医学综述》2012,18(11):1723-1726
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仍有部分患者受到腰腿痛的困扰,然而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相关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受多因素、多环节的影响,其发病主要与腰椎间盘退变、机械损伤、免疫损伤、炎性刺激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有关。现就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动态进行了综述,主要制备方法包括3类。(1)自发性模型:自然引发腰椎间盘退变和通过特殊方法促使椎间盘出现自发退变;(2)诱导性模型:通过物理、生化的方式改变脊椎生物力学结构或椎间盘及髓核组织化学构成促使椎间盘出现自发退变;(3)模仿性模型:通过手术方法在动物体内直接模仿腰椎间盘退变。结论: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选择的造模方法当属针刺法,该法微创、经济、操作简便,见效迅速,并能够模仿盘源性腰痛,与人类腰椎间盘退变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