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1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次广泛(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80例;B组A组术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8例,分析二组生存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A、B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4%,94.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中,12例复发,复发率11.76%,10例在3年内复发,其中盆腔复发3例,肺转移6例,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94%,17.9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可明确分期,但不是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中占相当比例,有高危因素时,应考虑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意义。方法 对38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呃生研究,对照分析经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后,未淋巴转移者22例,FIGOI期(A组),有淋巴结转移者6例,FIGO升级为ⅢC期(B组)及术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扔10例(C组)结果 经腹膜后淋巴清除术的患者中21.4%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因此期别应上升为ⅢC期,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细 相似文献
3.
4.
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孕激素治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00052)糜若然瞿全新子宫内膜癌的自然发展过程被认为是长期在雌激素作用下,经过内膜增生,由上皮内癌进展为浸润癌。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孕激素治疗可逆转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尤其是单纯性增生及轻度非典...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曲芃芃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26(4):195-198
本文介绍了有关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的进展。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是手术分期;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分期可以准确地估计预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保适的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2020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行分期手术的患者13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0例淋巴结阳性),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子宫颈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CA_(125)及卵巢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L、卵巢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侵犯、LVSI、淋巴结转移、卵巢受累及术后辅助治疗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验证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ml及卵巢受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和术后病理,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对可疑或已确诊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时,腹膜细胞学(PC)检查已公认为评价患者的方法之一,并于1975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结合PC制订了卵巢癌的分期。但有关PC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预后价值,结论尚不一致。1961年,Morton等首先报道了16例宫体癌患者中4例腹腔冲洗液发现癌细胞。但直到1981年才开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C进行研究,本文对此种检查的重要性及其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处理中的作用作一评价性综述。一、细胞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9.
10.
徐苗厚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21(6):354-356
从生命质量考虑对子宫内膜增殖症与I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作了概述。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与子宫内膜癌必须用子宫镜观察子宫腔,并藉全面刮取内膜做组织学检查。对子宫内膜增殖症应首选孕酮疗法。对I期内膜癌,原则上应行双侧附件加子宫全切除术及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应对病例严格选择雌激素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11.
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2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4.3±23.5个月,20例患者缓解后无瘤生存,13例患者肿瘤复发,9例患者肿瘤未控。单因素分析提示临床病理特征中肿瘤分期及附件和盆腔淋巴结受累与预后相关(P<0.05);术后有无肉眼残余灶、是否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及内分泌治疗时间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有无残余癌、肿瘤分期和放疗对患者预后有影响,将肿瘤分期细化后,则附件受累、是否化疗和放疗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肿瘤分期晚和附件受累对预后有不良影响,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无残留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并辅以放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王建六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10,37(4):227-229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关于其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均有诊治指南,但是在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广大妇科肿瘤工作者关注。如,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是否有必要切除,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王建六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4):227-229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关于其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均有诊治指南,但是在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广大妇科肿瘤工作者关注。如,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是否有必要切除,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3%~14%发生在40岁以下。其中未生育的年轻患者很难接受失去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因此,近年来子宫内膜癌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治疗,即保留年轻EC患者的生育功能或卵巢内分泌功能成为较关注的问题。近年研究表明,以孕激素为主治疗希望保留生理功能的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综述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及卵巢功能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24例及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6例,分析应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2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完全缓解20例(83.33%),部分缓解0例,疾病稳定1例(4.17%),疾病进展1例(4.17%),疾病复发2例(8.33%);20例完全缓解中1例未婚,余19例中成功妊娠10例(52.63%),其中4例足月分娩,3例孕中期双胎流产,2例孕早期流产,1例孕早期随访中;2例疾病复发患者继续药物治疗后均完全缓解,其中1例自然受孕后足月分娩。6例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完全缓解3例(50.00%),部分缓解0例,疾病稳定2例(33.33%),疾病进展0例,疾病复发1例(16.67%);疾病稳定2例最终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余4例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目前未成功妊娠。结论:密切随访下,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刘瑶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42(1):104-10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发生于绝经前,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3%~14%。然而,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手术疗法使年轻患者失去了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为了满足年轻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强烈愿望,长期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保守疗法成为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孕激素拮抗现象,降低了激素治疗的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及增敏机制,对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机制及其增敏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孙文超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9,(4):275-278,30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官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转移作为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如何检测和评估这2种恶性肿瘤的盆腔淋巴结状态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检测淋巴结状态的方法有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前哨淋巴结活检定位等。不同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方面各有优劣。随着影像学技术及显像生物制剂的发展,淋巴结状态检测已由单纯形态学向功能学转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弥散加权成像及PET-CT等均在传统影像学技术上进一步提高了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中PET-CT和功能性MRI在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方面尤其具有优势;显像生物制剂通过不断发展,已逐渐细化为针对淋巴结内肿瘤细胞代谢、血管和淋巴回流等三方面的特异性淋巴造影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