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陪护人员就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认知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陪护人员对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认知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2例老年脑血管病病人的陪护人员进行调查,评定其对跌倒的认知。[结果]陪护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且缺乏正规的学习途径。[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脑血管病陪护者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相似文献   

2.
对陪护人员就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认知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兰  霍春暖  张雅静 《护理研究》2007,21(16):1436-1437
[目的]了解陪护人员对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认知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2例老年脑血管病病人的陪护人员进行调查,评定其对跌倒的认知。[结果]陪护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且缺乏正规的学习途径。[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脑血管病陪护者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相似文献   

3.
神经科患者陪护人员压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神经科患者陪护人员的压力状况,探讨影响压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及研究内科的陪护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其压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陪护人员压力中最大的为社会压力,其次为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亲属和雇用陪护人员的压力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压力的因素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意识状态、收入和陪护人员的性别、文化程度.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陪护群体的关注,减轻其压力,并尽可能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使陪护人员能有效地承担起照顾责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陪护家属的负性情绪对重症肺炎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重症肺炎患者及150例陪护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家属的焦虑情绪和患者的焦虑情绪呈正相关(r=0.85,P<0.05),家属的抑郁情绪和患者的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81,P<0.05);陪护家属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以及付费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陪护家属存在负性情绪可使重症肺炎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建议对陪护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以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5.
儿科护士负性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晓燕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384-1384
2004年7月~2004年9月,我们对儿科护士的负性心理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心理剖析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往往发病急,病情重,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分析掌握患者的负性心理并针对性地予以护理,对患者的救治及康复极为重要。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AMI患者58例,现将心理剖析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对心肌梗死(AMI)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沟通,观察组采用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心理,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47-4748
调查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陪护人员对预防肺部感染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医护人员对陪护人员的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对60名陪护人员进行肺部感染预防认知的问卷调查。陪护人员对肺部感染的诱因、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较低。通过调查发现陪护人员对肺部感染预防知识的认知总体上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提供系统的教育,有利于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家属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对273例癌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产生的负性心理,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癌症患者家属在照料患者过程中表现出的负性心理有:悲伤恐惧、焦虑担忧、内疚自责、孤独无助、厌烦报怨.结论:对患者家属的负性心理进行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康复及家属自身的健康保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制调查表,专人对脑卒中陪护人员对患者口腔卫生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为医院对脑卒中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郑静  王丽莉 《护理学报》2004,11(5):33-34
通过40例脑血管病患者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体会,对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分别就导管阻塞、外周静脉炎、导管周围静脉血栓、导管异位、导管感染几方面的处理,总结了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该类疾病护理工作中的要点,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23例脑血管管病中老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62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对其异常心理的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与护理干预;对照组61例,只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异常心理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住院日明显缩短。结论:护理干预和心理指导是解除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张玉兰  毕艳媛  王勇琴 《护理研究》2005,19(24):2174-2175
[目的]了解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2个月内有跌倒史的老年脑血管病病人56例进行调查,并进行平衡功能、环境安全评定.[结果]跌倒与急性脑血管病发作相关占23.2%,发生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占62.5%;平衡功能测试83.9%的病人不能完成单腿站立5 s,半数病人出现行走中即刻站立-转身延迟,1/3的病人转身180度完成困难.[结论]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的发生与急性脑血管病,平衡功能下降有关.加强对脑血管病的防治、预防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生跌倒、重视室内环境安全及室内陪伴、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老年脑血管病病人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Chemerin因子水平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相关性。方法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ICVD患者60例,以动脉狭窄率50%为分组依据:狭窄组30例(A组),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1支血管狭窄率≥50%;轻度狭窄组30例(B组),患者动脉狭窄50%。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组)。检测血清Chemerin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同时测定各组血压及生化指标。结果 A组Chemerin、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及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且A、B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P0.05)。3组HHcy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Chemerin与动脉狭窄率、HHcy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Chemerin及Hcy水平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相关。血清Chemerin水平与HHcy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ICVD发生发展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负性心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例重症脑卒中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为目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负性心理、病情恢复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沟通率高于对照组、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 GCS 评分、Karnofsky 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可给予脑卒中病人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减轻病人的负性心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玲云  方红 《现代护理》2007,13(7):1803-1805
目的了解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3名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掌握的护理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照顾者具有疾病知识和基础护理知识,知道康复的重要性,但明显缺乏康复知识。结论护理人员在传授护理知识时,应根据照顾者的护理知识现状,因人施教,特别是康复训练的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3名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掌握的护理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照顾者具有疾病知识和基础护理知识,知道康复的重要性,但明显缺乏康复知识。结论护理人员在传授护理知识时,应根据照顾者的护理知识现状,因人施教,特别是康复训练的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未发生卒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266例脑供血不全患者按1∶6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8例)和阳性对照组(38例),并选择36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人组。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饭后1 h服用,并加服阿司匹林80 m g,连服15~30 d;阳性对照组服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每日3次,每次5 m g,饭后1 h服用并加服阿司匹林80 m g,连服15 d。参考美国卒中学会的标准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并用比色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类标记物血浆溶血磷脂酸C。结果:未发生急性卒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分布很不均匀,以表现为行走困难、头晕或失衡,失定向力的1类症状为最常见,达60%以上;表现为突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或理解困难的2类症状发生最少,不足1%。通心络对改善患者症状有明显作用,在这些患者中,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通心络对LPA的作用具有时间效应关系,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延长治疗时间,效果有增加趋势。结论:在未发生急性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中,以头晕、行走不稳最为常见,其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通心络对脑供血不全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