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兰芩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浊毒内蕴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兰芩化浊解毒方,对照组给予胃复春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胃镜病理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兰芩化浊解毒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浊毒内蕴型患者临床症状,逆转癌变病变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解毒化浊活血方配合注线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注线对照组、西药对照组4组.治疗组口服解毒化浊方配合注线疗法治疗,中药对照组和注线对照组分别采用单纯口服解毒化浊活血方治疗和单纯注线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西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ATP)及不完全肠上皮化生(IM)癌前病变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化浊解毒方汤剂和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Hp转阴率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86.67%,胃复春组为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学检查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8.33%,胃复春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的转阴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3.17%,胃复春组为3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浊毒理论指导下运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疗效。其作用机制除与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关系外,还可能与增强胃肠动力、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属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多受情志变化影响。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认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犯脾胃,或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血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浊毒内蕴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具体根据患者病因病机之不同,以化浊解毒为主,或兼以疏肝理气,或兼以疏肝通腑泄热,或兼以养血柔肝和胃,或兼以抑肝扶脾等灵活遣方用药。临床表明依据本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截断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是临床难治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用解毒化浊活血方治疗CAG癌前病变5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中医专家李佃贵教授创立了“浊毒学说”,并在“浊毒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制定出以解毒、化浊、和胃为一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法则。我院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并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浊毒理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及治疗上有很大指导意义,现将心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探讨并总结刘华一教授从"痰瘀浊毒"理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刘华一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癌转化阶段,既有脾胃气阴的亏虚,又有瘀血、痰饮、浊毒等内蕴.刘华一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防癌治疗三大法则:一当扶正补虚,二当消瘀化痰,三当解毒消癥,予扶正消瘀化浊毒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益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健  夏天  胡家露  王剑波  张仲海 《医学争鸣》2000,21(12):1546-1548
目的 观察中药益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治疗前后的症状、胃镜、病理进行对照,观察中药益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结果 益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分析,症状改善率为93%,胃镜及病理改善率为85%。结论益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文献,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调查表,调查分析1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对其中医症状、电子胃镜、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结果等数据进行采集.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归类分析,归纳出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0.
以浊毒立论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癌前期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国内外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除,从而扭转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从浊毒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浊毒理论出发认识慢性胃炎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界定了浊毒概念,提出浊毒相关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病机,系统总结了慢性胃炎浊毒特性的临床表现、基本治法、方药和分层用药规律、病下辨证治疗规律及其兼夹证的治疗。临床上应用化浊解毒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可使萎缩的腺体恢复,并且能截断病势、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浅表性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胃窦部粘膜68例,其中正常胃粘膜12例,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均比正常者减少,特别是后者。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加重,G细胞数也随之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分布不均,肠化区无G细胞,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区G细胞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详细地描述了正常胃粘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的形态。讨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数量减少和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gastritis,HPAG)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根除HP是根治慢性胃炎的关键,目前推荐PPI三联疗法(PPI加两种抗生素)作为根治HP的首选疗法,但西药毒副作用、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复发率升高等又成为临床治疗矛盾。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重视化浊解毒,活用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据浊毒轻重分层用药;辨证选药;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用药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患者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的情况。方法对4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行胃内24h胆汁监测,获得胆汁反流指标。分析各类患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以上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结果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胆汁各项监测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牛兴东主任医师是内蒙古地区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他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不外乎"虚"、"郁"、"瘀"、"毒"四端,治疗以调气活血解毒法为主要治疗大法,主要药物有黄芪、莪术、半枝莲、党参、白术、丹参、柴胡、炒枳壳、炒白芍、白花蛇舌草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主症、合并症以及胃镜检查加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Hp感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上述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8例慢性胃炎胃窦及胃体组织中TGF-β1、Smad3、CTGF的表达情况。幽门螺杆菌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 TGF-β1和CTGF在萎缩性胃窦炎中Hp阳性及阴性患者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萎缩与萎缩性胃炎患者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CTGF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阳性细胞数增多。Smad3在非萎缩与萎缩组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胃体部,TGF-β1、Smad3、CTGF主要表达于固有腺细胞中,在萎缩性胃体炎中可见间质中CTGF,TGF-β1及Smad3表达增多。结论 TGF-β1和CTGF可能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Hp感染促进及加剧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胃尔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1)临床研究 :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患者 ,服用胃尔康颗粒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 :大鼠以酒精、去氧胆酸钠、氨水建立CAG模型后 ,随机分为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和模型组 ,观察胃粘膜炎症和萎缩情况。结果 :(1)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78 95% ,对萎缩总有效率68 42% ;肠腺化生总有效率78 95% ;6例异型增生患者在治疗后全部逆转。(2)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组之间大鼠胃粘膜炎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模型组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较正常组严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胃尔康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叶酸组大鼠萎缩程度较模型组减轻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或显著性意义(P<0 01,P<0 05)。结论 :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并能改善和逆转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