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络病理论是目前发现能有效解决疑难疾病的一种新的理论.本文从络病理论出发,结合妇科"胞络"的特点,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机是各种因素导致胞络空虚,邪滞成毒,或胞络虚时毒邪趁机入侵,损伤胞络,络息成积而为积聚癥瘕.  相似文献   

2.
络病理论认为,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与络病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高血压病病变部位在络脉,络脉空虚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络脉瘀阻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久病入络”、“络病致久病”是其病程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徐鹏  杨霓芝 《新中医》2010,(11):1-3
通过对中医络病理论的阐述及与现代医学肾脏纤维化理论的对比,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中医对肾脏纤维化病机的认识,认为脾肾亏虚是肾脏纤维化的发病基础,湿浊、瘀血是肾脏纤维化的病理基础,肾络瘀阻是肾脏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补脾肾以治肾络损伤之本,化浊活血以祛肾络损伤之标,诸法合用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4.
络病学说隶属于经络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一直以来,络病学说对我国历代医家的临床治疗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在面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的疾病——肿瘤时,中医学家从络病理论入手论治肿瘤,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展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络病理论论治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说隶属于经络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一直以来,络病学说对我国历代医家的临床治疗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在面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的疾病--肿瘤时,中医学家从络病理论入手论治肿瘤,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展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51-53
络病理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理论,近年来,基于中医脉与西医血管的密切相关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新概念。糖尿病足溃疡常累及足部大、中、小、微小血管,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其发病与络病理论有着相同渊源,通过探讨糖尿病足溃疡与络病的相关性,认为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病机为:络气郁滞,血瘀痰凝腐邪阻络,其中络气郁滞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之本,血瘀痰凝腐邪阻络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的关键,文章拟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通络干预防治糖尿病足溃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及中医络病理论,结合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病机的认识及临床实践体会认为:神经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中医络脉很相似,故应将其归属脉范畴。DNP的发病及临床表现完全符合中医“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的病理特性,是典型的络病表现,应将其归属“络病”范畴。DNP在发病机理上既存在瘀血,同时也存在络损,其身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与神经生长因子减少、Na^ -K^ -ATP酶活性下降是瘀血络损这一中医学说提出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并提出瘀血络损是DN发病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DNP的根本法则。同时阐述了瘀血络损在DNP发病中的作用,旨在完善和丰富DNP的中医病机理论,为DN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络病理论密切相关,目前少见从络病角度探讨过敏性鼻炎发病的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络病的致病特点为“久、瘀、顽、杂”,进一步从病位相应、病因相关、病性相似三部分,探讨络病理论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的相关性,认为痰瘀同病是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基础,气滞、津停、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并提出取藤入络、排毒解毒、顽疾缓攻的防治原则,为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经络学说的分支.随着近年来络病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应用络病理论探讨高血压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治疗高血压并发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微血管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本文从络病学说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对DPN的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气血阴阳亏虚、络脉失养是DPN发病之本,瘀血痰浊阻络是DPN发病的关键。“络以通为用”,临床治疗当采用“通补结合”的原则且贯穿疾病始终,益气养阴温阳以荣络、化痰祛瘀以通络,通与荣兼施、标本兼治有一定疗效,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称为“呆病”“善忘”“痴呆”。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不断深入,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络脉-络病学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络脉病变对VD发病的影响较大,其中气郁、痰浊、血瘀导致的血络瘀阻是VD的基本病机,病理产物蕴积生毒,毒邪滞络进而损害血络。气络中真气、宗气、卫气、营气受损则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受损,致脑神失用。血络、气络共同作用于VD。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的病机认识与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络气不足,瘀血痰凝阻滞络脉是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重要病机特点;慢性肝病的治疗宜注重通络,即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采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逐瘀通络、虫蚁通络、健脾通络、有情温通、温肾宣肝通络等治法以通补络脉。  相似文献   

13.
探究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结合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络虚邪瘀",并指出"络虚邪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可能包括血栓前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_4~+、CD_8~+等分子的异常等。同时,从"络虚邪瘀"病机的角度,阐述了肺络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心络病——冠心病、体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脉管病的治疗上,根据多年实践和研究,我们形成了"因邪致瘀"与"祛邪为先"的治疗观点,已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但是进一步提高疗效,是一名医生永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465-2467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的病位在脑络,其发生发展与络病密切相关。为提高Va D的临床疗效,不少学者从络病角度研究论述Va D,故文章对Va D的络病病位、病因病机、治疗进行综述,为Va D从络病论治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情志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从而制约了其治疗,PSD的发病与经络密切相关,但对其研究较少。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经络学角度探讨PSD的发病机制,提出PSD的发病与多条经脉相关,尤其是足厥阴肝经,为PSD机制的揭示奠定了经络学基础,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兰  马帅 《光明中医》2011,26(2):224-226
目的观察正常组大鼠及模型组大鼠周围神经形态、血清MBP改变,从形态学角度论证"络损"病机学说。方法将大鼠设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6周后分别观察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形态、血清MBP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在成模时血清MBP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且存在以轴索和脱髓鞘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组织自身损害。结论证明了"络损"病机学说中神经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中医的"络脉"的类似性,DPN"络损"除微血管和微循环病变之外,尚存在神经组织自身损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代谢记忆”会对大血管造成持续损害。氧化应激反应是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共同机制,也是“代谢记忆”持续损伤大血管的发病基础,抗氧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医认为“伏毒”致病具有隐匿、缠绵、痼结的特点。结合络病证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系统,以脉络学说、伏毒理论为指导,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变化是“伏邪潜藏-糖脂痰瘀内生-蓄积成毒-毒损脉络-脉搏坚”,核心病机是“伏毒损络”,基本病理改变是“脉搏坚”,病理产物及致病关键是糖毒、脂毒、痰毒、瘀毒。基于此运用活血通络、豁痰清络、流气畅络、解毒顺络等法选方遣药,可通过抑制活性氧生成,影响氧化酶系活力,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调控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糖尿病大血管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在指导临床和研究有重要意义,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络病理论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因前列腺明显增大而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慢性难治性老年病,中医属“癃闭”等范畴。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仍未能十分明确[1],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特色,但总体上尚缺乏满意治法[2]。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总结及临床观察,提出该病可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  相似文献   

20.
叶景华络病论治慢性肾衰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本文着重阐述了应用络病理论在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