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绍全  郎海燕 《重庆医学》2012,41(20):2084-2085
目的评价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6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据术前的检查不同分为:钡餐组,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共32例;CT组,经上腹部螺旋CT检查,共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χ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χ2=11.423,P=0.015)、恶性龛影(χ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χ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χ2=5.498,P=0.063)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首选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次选螺旋CT检查,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临床分期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对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分别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给予螺旋CT诊断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的检出情况和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试验组的恶性龛影检出率(90.00%)、软组织肿块检出率(93.33%)、黏膜病变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恶性龛影检出率(33.33%)、软组织肿块检出率(40.00%)、黏膜病变检出率(43.33%),但试验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3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80.00%);试验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Youde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更为突出,同时联合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首先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然后再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45例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中40例患者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检出率为88.89%;经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29例(其中假阳性3例),准确率65.0%(26/40);经64排螺旋CT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33例(其中假阳性1例),准确率80.0%(32/40);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黏膜病变率和恶性龛影率分别为84.44%和66.67%,明显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55.56%和44.4%(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胃壁增厚率为40.00%,明显低于螺旋CT诊断出的77.78%(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软组织肿块率为77.78%,略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68.89%(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诊断时,综合运用螺旋CT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才能更好的判断和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有助于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以此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CT和钡餐造影两种影像检查对贲门癌术前大体病理分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提高贲门癌术前大体病理分型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将94例贲门癌术前的CT和钡餐造影图像分别进行单独和综合分析,作出Borrmann分型,并分别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钡餐造影、及图像综合分析的Borrmann分型准确性分别是78%、82%、93%;经统计学检验:CT与钡餐造影分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图像综合分析后Borrmann分型准确性明显提高(CT:X^2=7.41,P〈0.01;钡餐造影:X^2=4.74,P〈0.05)。结论钡餐造影和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贲门癌Borrmann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孙永康 《中外医疗》2009,28(31):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连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倒),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闯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捡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提高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39例经胃镜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贲门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贲门癌病例,主要表现有软组织肿块影(20例);贲门胃底变形、贲门角切迹改变(7例);贲门区龛影(3例);胃底小弯侧变形、僵硬(9例);食道下段改变(36例)。本组39例中除3例早期外,其余均有食管下段不同程度的侵犯。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检查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采用多体位、多角度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研究证实胃癌多发于胃底或者贲门部,且均位于肋弓内侧,因而进行腹部触诊不易扪及,同时由于胃底黏膜情况复杂而多变,最终导致胃底贲门癌临床诊断困难[1]。近几年来螺旋CT诊断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但由于其对设备以及检查前准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限制了其应用推广[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包含气钡双重造影和气腹胃壁造影,这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认可,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分  相似文献   

8.
杨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03-1104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96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与396例同期住院的中青年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胃渍疡(25.00%)、胃癌(12.50%)比中青年组多见(X^2=12.51,P〈0.005 X^2=7.05,P〈0.01):十二指肠球部渍疡(22.91%)比中青年组少见X^2=21.32,P〈0.005)。诱因中老年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25.00%)比中青年组多(X^2=21.92,P〈0.005);老年组并存疾病多(58.33%)(X^2=39.31,P〈0.05)。老年组死亡率高(15.62%)X^2=48.46,P〈0.005)。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胃溃疡、胃癌多见,应及时内镜检查并取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警惕胃溃疡恶变,及早发现早期胃癌。口服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常见诱因,老年人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应予预防。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底贲门癌的X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胃底贲门癌早期诊断率。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底贲门癌4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对其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黏膜或黏膜皱襞的改变,有5例表现为贲门上抬,29例表现贲门部位黏膜增粗、紊乱、中断及消失;32例患者侵犯食管下段,食管下端变窄;16例胃底部见软组织肿块;6例变病向下侵犯胃小弯垂直部。结论采用X线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可明显提高胃底贲门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例1:女,46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吞咽困难3月余,近期加重,以胃癌收入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造影示胃底贲门口周围直径约5~6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略呈小分叶状改变,该处黏膜紊乱、平坦,局部中断、破坏,卧位时见该处有不规则裂隙样龛影;下段食管及邻近胃壁无明显浸润僵直等侵犯改变.  相似文献   

11.
吴耀初  吴华超  陈俏倩  陈珊红 《吉林医学》2013,34(18):3531-3534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临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患者32例,对其在术前行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者19例,肠道间质瘤者12例,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经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0例,肠道间质瘤者6例,良性者12例,恶性4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7例,肠道间质瘤者11例,良性18例,恶性10例。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50.0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50%。显然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与多层螺旋CT诊断均存在明显特征,然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能够对胃肠道间质瘤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显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充气法多层CT动态增强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拟诊胃癌17例患者,以充气法行全胃16层CT增强扫描检查,并同手术病理对比。结果17例患者均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胃腺癌15例,其术前全胃充气法多层CT增强扫描中局限隆起病灶11例,弥漫性增厚病变4例,病灶之CT呈现持续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以门静脉期达最高;黏液腺癌2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胃壁弥漫性增厚且密度不均匀,CT增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呈“三明治”样强化表现。结论全胃充气法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灶67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病食管、胃内或十二指肠内有降起性病灶或其他病灶,部分患者并进行了X线钡剂检查,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67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5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例,胃脂肪瘤2例,胃淋巴瘤1例,胃息肉3例,胃溃疡1例,胃癌1例,胃外压迫18例,胰尾占位1例,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行缝扎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管横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151例患者,其中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患者122例(胃底环扎组),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下
段横断术患者29例(食管横断组)。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肝功能变化、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腔内血、消化道瘘发生率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再出血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胃底环扎组比较,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对患者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影响较为明显,住院时间长、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率高P<0.05)。在术后远期再出血情况的对比分析中,食管横断组患者其远期再出血(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及因胃黏膜病变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0.0%(15.0%,15.0%),高于胃底环扎组患者的8.5%(4.9%,3.6%)。结论: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比较,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具有对患者肝脏功能打击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有效控制远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食管石症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方法15例胃、食管石症患者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2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胃石症的X线表现为胃內移动性充盈缺损影,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单发居多。充盈缺损块影表面可见条状、斑片状纵横交错的网状阴影,边缘呈锯齿状;透视下钡浆呈分流状,通过胃的两侧清楚地勾画出胃石的轮廓。CT检查胃石密度不均,表面毛糙呈颗粒状,居于管腔中央与管壁无粘连。结论胃、食管石症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认真分析总结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 CT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 CT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并与其传统 CT轴位图像、X线钡餐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15例食管癌螺旋 CT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与传统 CT图像几乎完全相同 ,可以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外周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2多平面重建可在不同方位以最佳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 15例食管癌 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从头侧或足侧观察食管壁和腔内病变形态 ,获得类似纤维食管胃镜的结果。3X线食管钡餐造影能较好地显示管腔粘膜的改变及癌瘤的长度 ,是普查的重要方法。结论 :螺旋 CT图像较传统 CT图像及 X线钡餐造影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是纤维食管内窥镜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皮革胃的早期诊断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1)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对2001年1月~2009年1月确诊的38例皮革胃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B超、钡餐X线及螺旋CT在皮革胃诊断的优缺点。(2)通过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 38例中胃镜确诊为皮革胃6例(15.79%),31例(81.58%)经B超检查提示皮革胃改变,X线钡餐28例(73.68%)患者提示皮革胃,CT检查29例(76.32%)提示皮革胃改变。胃镜诊断皮革胃明显低于X线、B超及CT。本组手术探查31例81.58%,手术切除21例切除率为58.06%,未手术切除7例18.42%。随访30例78.95%,手术切除者1~5年内复发死亡,平均16.5个月,手术探查未切除和未手术者在1~9个月内死亡,平均4.7个月。结论 (1)皮革胃是进展期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大体分型属BorrmannIV型。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病程发展迅速,临床表现隐匿的特点,故早期诊断困难,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目前提倡联合诊断方法,提高皮革胃检出率。(2)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判断贲门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判断贲门癌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77例贲门癌患者术前行胃充气状态下用76%泛影葡胺100mL(离子型造影剂)做上腹部加强CT扫描。结果 CT预测55例能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中,53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预测22例不宜手术,结果 10例手术探查,10例姑息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其判断贲门癌是否根除手术的阳性预测准确率为90.9%,阴性预测准确率为96.4%。结论 术前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对贲门癌的可切除性的估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食管裂孔疝(EHH)的临床认识并探讨CT对EH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经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等证实的20例EHH的CT影像特征。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见18例疝囊及疝内容物位于脊柱左前方,2例位于脊柱前方或右侧。其中,20例清晰显示膈上疝囊及"胸腔胃黏膜征",显示疝入胸腔之胃体呈"束腰状"改变者14例,疝囊形态呈现"电缆线征"者2例,口服造影剂的6例患者及行CT增强扫描的8例患者CT图像显示经食管裂孔延续于膈下胃腔的黏膜皱襞,并与膈下胃壁呈均匀一致性强化;3例患者亦可见部分大网膜疝入胸腔,13例CT轴位及MPR图像显示食管裂孔的膈肌脚间距增大。结论 EH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EHH的多种征象,对确诊不同类型的EHH及其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结果。结果1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局限性粘膜中断破坏,小的龛影和充盈缺损,局限性腔壁线毛糙和管壁僵硬;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明显的粘膜紊乱、中断及破坏,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和龛影,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受限,钡剂通过受阻,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影。10例早期食管癌CT检查仅发现6例,表现为局限性的管壁增厚;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CT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软组织肿块,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淋巴结和肝肺等远处转移。结论食管癌首选食管钡餐检查,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X线钡餐造影优于CT检查。CT除可显示食管癌病变本身外,还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远处转移情况,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