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建群  刘凌志 《急诊医学》1998,7(6):381-38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TT)与ST段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182例AMI患者TT3h的ST段变化,根据TT后3hST段回降程度份为完全回降组(≥70%),部分回降组(30%~70%),未回降组(〈30%或反而升高),比较三组血管再通率,心功能,再梗死率及一周死亡率。结果:1)TT后〈3h后少数病例(7.14%),ST段前暂时再发性抬高或持续性再发生抬高;2)三组再通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估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预测临床预后的快捷指标。方法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之和(∑ST)的回降程度,将46例AMI患者分为A组(∑ST回降≥50%,n=29与B组(∑ST回降〈50%,n=17)。对照分析两患者的冠脉再通率、SPECT心肌节段评分、CK峰值、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P〈0.025)、CK峰值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尚光普遍接受的早期确定高危病例的方法。我们观察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ST段抬高恢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40例,均为本院CCU病房住院患者,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1(39~75)岁。具有典型临床表现,ST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肢体导联上抬≥0.1mV,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胸前导联上抬≥0.2mV,血清心肌酶谱(CK、CK-MB)符合AMI的变化。发病1~12h内入院者接受尿激酶(UK)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与慢性期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再灌注治疗后30分钟的ST段高度持续下降超过或等于再灌注治疗前最大ST段高度50%的病例作为ST段下降组(31例),未达到50%的病例作为ST段抬高组(30例),根据左室造影对两组间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局部室壁运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再灌注治疗前ST段高度,侧支循环形成及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未见明显差异。发病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ST段下降组明显短于ST段抬高组,梗死局部室壁运动指数(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明显增加(P<0.01),ST段抬高组,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未见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呈现显著扩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明显改善,CK最高值,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 段下降组(P<0.01),再灌注治疗过程中ST段再度抬高的出现率,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晚期功能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ST段与最终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及溶栓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溶栓组n =31,对照组n =5 3)入院时和入院后 1周的 12 -导联体表心电图 ,用Aldrich公式预测梗死面积和SelvesterQRS积分系统计算最终梗死面积。结果 :溶栓组的最终梗死面积比早期预测梗死面积明显减小 (P <0 .0 5 ) ,其中有 15例 (48.39% )减少≥ 2 0 % ;而对照组的最终梗死面积与早期预测面积无明显差异 ,只有 7例 (13.2 1% )减少≥ 2 0 %。结论 :体表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可用于早期预测梗死面积 ,作为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一项无创、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监护机ST段分析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脉溶栓中的应用,以代替叔叔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尿激酶静脉溶栓43例,将监护导联(或电极)和ST段分析功能置于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在监护心律失常的同时重点观察溶栓开始后3小时内ST段变化。结果:连续观察到输注溶栓剂后2小时内ST段下降≥50%25例,多在输入溶栓剂后1-1.5小时内,结论:应用监护机ST段分析功能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9.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withSTsegmenteleva tion ,STEMl)的治疗原则是以迅速再灌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降低病死率、改善幸存者左心功能。本研究对我院 1 998年 1 2月至 2 0 0 2年 6月STEMI患者 2 1 6例 ,进行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 (directcoronaryinter vention ,DCI)与静脉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 genactivator,r tpa)溶栓比较 ,探讨两组在近期 (30d)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1 998年 1 2月 1日至2 0 0 2年 6月 1 0日STEMI患者 2 1 6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电图ST段压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以我院心电图室2017年1月—2018年1月检测的1500例STEMI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心电图中出现ST段压低的60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其余896例未出现ST段压低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预后价值。结果:研究组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比对照组更加常见,研究组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ST段太高、压低程度,肌钙蛋白I,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血液流动动力学状态极不稳定,预后较差,通过心电图及血液检验等检查方式可有效诊断患者病程程度,以便及时提供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罪犯血管发生自发再灌注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及造影特点。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安贞医院28病房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19例,根据直接PCI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把患者分为自发再灌注组(TIMI血流Ⅲ级)和无自发再灌注组(TIMI血流0~Ⅱ级)。通过冠脉造影观察直接PCI前罪犯血管自发再灌注的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及造影病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CTnI峰值、≥2支血管病变高血栓负荷以及罪犯病变位于LAD部位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0和0.003)。而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心绞痛、罪犯血管分布、罪犯病变在LCX和RCA分布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未发生自发再灌注的患者相比,自发再灌注的STEMI患者年龄较小,CTnI峰值较低,血栓负荷较重,罪犯病变多位于LAD远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2组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按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操作常规护理。于预组患者同时制定每日康复护理计划,循序渐进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主被动翻身,活动肢体,床上或床边的ADL等,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不适应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轻或降低(P<0.05,0.01);平均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实行系统全面的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复发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电图改变,以探讨伴胸导联ST段压低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部位、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6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按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分组,≥24h者为Ⅰ组42例,<24h者为Ⅱ组24例。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合并出现其它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Ⅰ组并发其它部位梗死30例,Ⅱ组为5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Ⅰ组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7例,Ⅱ组出现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Ⅰ组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例,Ⅱ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24h,并发其它部位梗死多,梗死面积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视为病变广泛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室颤的9例为室颤组,以未发生室颤的49例为无室颤组,比较两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异同。结果室颤组与无室颤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8.0±5.7)mm、(0.59±0.11)和(45.8±5.0)mm、(0.58±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颤组心率震荡初始值与震荡斜率值分别为(0.81±2.03)、(2.18±1.06)ms/RR间期,无室颤组分别为(-0.65±2.64)、(4.05±1.22)ms/RR间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时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更明显,部分患者在心肌梗死早期即已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与入院后 2~ 3周冠脉造影对照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与右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关系。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多涉及右冠状动脉 ,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有 1 4例 ( 70 % ) ,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有 1 2例 ( 75% )。且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较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病变血管大部分为多支病变 ( 6 5% V2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前导联 ST段压低 ,表示多支冠脉病变或梗死面积大 ,应给予积极治疗 ,以改善患者病程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予以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根据冠脉再通率和病死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死于溶栓后出血.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或就诊血糖升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9月我科确诊STEMI患者4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糖正常组(A组)与就诊血糖升高组(B组)、2型糖尿病组(C组)的预后。结果:(B+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24.7%vs.9.4%,P0.05),C组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3.9%vs.0%vs.0.7%,P0.05),C组、B组与A组比较,再发心绞痛率(23.4%vs.31.0%vs.14.7%,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率(41.6%vs.50.0%vs.22.1%,P0.05)、住院期间MACE(58.4%vs.65.5%vs.33.4%,P0.05)及一年全因死亡率(34.2%vs.31.4%vs.16.7%,P0.05)发生率更高。结论 :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的预后差于血糖正常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诊室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6例AMI患者随机地分为尿激酶组(UK组)与对照组各38例。UK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国产UK150万U溶于0.9%的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静脉滴入。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又将UK组根据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3h、3~6h、<6h及6~12h的4个亚组。结果:冠脉再通率:总再通率UK组极显著优于对照组(57.9%与18.4%,P<0.005),UK组的亚组中,<3h者显著优于3~6h者(77.3%与37.5%,P<0.05),<6h显著优于6~12h者(66.7%与25%,P<0.05)。治疗3周时,原梗塞区R波存在例数:UK组极显著优于对照组,(42%与13%,P<0.01);异常O波导联未增加例数:UK组显著优于对照组,(47%与20%,P<0.05);心功能改善:UK组极显著优于对照组(5.3%与28.9%,P<0.01);病死率:UK组低于对照组(10.5%与15.8%,P>0.05),并低于本院开展溶栓治疗前的14%(P>0.05)。UK的副作用仅为轻度出血,无1例死于出血及严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溶栓及抗凝后再转入病房途中无1例危险事件发生。结论:在急诊室内开展紧急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