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肝脏病人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22~25s、60s和120s,注射速率为3ml/s)。用VR法重建动脉期和门脉期血管,测量肝癌病灶大小、肝总动脉和腹腔动脉干直径,依据Michel’s标准对肝动脉分型。测量门静脉血栓的范围、肝脏容积,观察脾动脉瘤及静脉血管吻合情况。结果:63例中肝细胞肝癌15例(其中小肝癌3例),胆管癌2例,胆囊癌1例。Michels IX型肝动脉2例,腹腔干狭窄3例,脾动脉瘤2例,肝动脉细小2例。门静脉癌栓12例(长段癌栓7例)。肝脏平均容积为1114.41cm3。结论: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能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显示肝脏供血动、静脉解剖结构及病变,可测量肝脏的容积,能为肝移植受体提供综合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所有42例于MX800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有效层厚3.2 mm,重建间隔1.6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重,注射速率3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50~55 s.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18例,肿瘤血管23例.12例进行了DSA检查,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检出门静脉瘤栓12例,门静脉闭塞14例,动-静脉分流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66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48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44例,单纯性肝硬化3例,1例无明显肝脏异常。44例HCC均作过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44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32例):(1)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2)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3)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形”。周围型(12例):(1)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2)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3)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MSCTA)对APS的诊断可望取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进行肝脏3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7s.60s.90s。结果52例肝细胞癌中,发现18例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占34.6%(18/52),其中中央型6例,周围型12例。中央型6例均发现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内癌栓形成,周围型12例中,8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2级以下分支连续性中断,呈截断征,4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分支与肝动脉分支伴行,呈双轨征。本组病例中,肝动脉一门静脉瘘的检出率为34.6%,与文献报道相比偏低。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血管成像能清楚的显示分流的门静脉及其分支,供血动脉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扫描,探讨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最佳成像时间.材料与方法:对25例上腹部CT检查,肝功能正常者,行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选取第一肝门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及肝静脉二级分支层面的肝右静脉作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腹主动脉、门脉主干、肝实质、肝静脉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结果: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静脉、肝实质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分别为499.6±80.58Hu,21.0 ±53.83s; 283.28±41.97Hu,33.32 ±4.95s; 220.62 ±41.24Hu,53.70±8.03s; 220.62±41.24Hu,46.20±6.14s.结论: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法可用于确定肝脏血管成像的最佳延迟时间,又能兼顾肝脏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是肝脏CT检查较完备的方法.该法显示正常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成像最佳扫描延迟时间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19.47-22.63s,33.28-37.36s,50.39-57.01s.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方法 采用螺旋方式、准直 2 .5mm屏气扫描。造影剂总量 70~ 10 0ml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其压力为 3 0 0磅 ,流速 3ml/s ,注药时间约 2 5s ,注药前扫描一次 ,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 2~ 4次。结果  113例肝脏增强扫描患者中 ,10 5例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 ,8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影像不理想。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在肝门区胆管癌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6例CT平扫加普通增强螺旋CT,3例CT平扫加增强薄层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延迟的多期扫描,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根据CT表现,将肝门区胆管癌分为外生型和浸润狭窄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生型5例;肝门区肿块向管外生长为主,有延迟强化,CT应强调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浸润狭窄型4例:表现管壁浸润、狭窄,管腔内肿块或肿块不明显,CT技术应强调薄层螺旋扫描。血管受侵犯情况,仅增强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能扫描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癌依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选择不同螺旋CT检查技术,可对病变精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增厚探测肝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性增厚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66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平扫时的结石密度、大小、部位和数目.根据静脉期增强扫描,以肝外胆管壁≥2 mm为增厚标准,分别评价结石密度、大小、数目及部位的构成比及其与管壁增厚的关系.结果 CT共发现不同密度结石57例,9例等密度结石未能识别.66例胆管结石患者中出现管壁增厚的构成比为84.85%(56/66),平均增厚(2.88±0.56)mm.其中等密度结石、非等密度结石出现管壁增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增厚与结石密度、部位和数目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结石大小有相关性(P=0.001).56例管壁增厚者中,呈同心圆者87.50%(49/56),偏心圆者12.50%(7/56).管壁增厚出现在结石下方占62.50%(35/56);位于结石平面或上下方占17.86%(10/56),位于结石上方为8.93%(5/56),6例(6/56,10.71%)呈广泛管壁增厚,均为多枚结石所致.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时,多数在结石平面或其下方出现局限性同心圆样管壁增厚.CT平扫未见明确胆管结石而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出现此征象时,应考虑到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输尿管癌的MSCTU表现。18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多次排泄期扫描及薄层重建,且均行MPR、CPR、VR、MIP重组。结果:增强动、静脉期轴位图像及MPR、CPR重组能够清晰显示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CPR通过尿液或造影剂对比,可连续显示整条输尿管及肿块;VR及MIP重组对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管腔能很好显示肿块引起的不规则狭窄或截断。结论:MSCTU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显示输尿管癌,并能客观评判双侧肾脏排泄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经外科手术或经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形态。结果12例增强扫描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影,MPR、MIP的后处理图像亦可显示充盈缺损影,表面遮盖显示可见血管截断,远端血管不显影,部分病例伴有肠腔扩张、腹水、肠梗阻等征象。结论MSCT增强扫描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快速正确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LA)累及脾脏的MSCT表现。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临床综合诊断的L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其中5例同时接受平扫和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本病累及脾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的脾脏可见单发或多发薄壁囊性肿块,边界均清楚,其中2例囊内有分隔;5例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及分隔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所有患者均同时伴有至少1个其他部位的相似病变。结论 MSCT检查可清晰显示LA累及的脾脏影像学特征。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并累及多个部位时,结合病史及临床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肾静脉先天性部分型肝外门体静脉分流(CPEPSVRV)的MSCT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CPEPSVRV患者(病变组)和20例对照(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均行MSCT增强扫描,病变组进行超声检查。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门静脉主干、左右分支及肝固有动脉管径。结果 病变组增强MSCT均显示门和(或)脾静脉与左肾静脉间粗细不等单一分流血管,其中门-肾静脉分流2例,门脾-肾静脉分流1例,脾-肾静脉分流8例;11例均伴门静脉及其分支不同程度发育细小,其中1例同时合并门静脉右支缺如;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增粗。MPR、MIP和VR可立体显示分流血管起始、走行及终止位置。超声检查均显示门静脉和(或)脾静脉血经分流血管向肾静脉分流。两组门静脉主干、左右分支及肝固有动脉管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PEPSVRV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增强扫描结合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分流血管、分流方向及伴发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肝外胆管癌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东昌府中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诊断研究,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合理展开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8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中,属于鳞癌患者2例,属于腺癌患者84例(属于高中分化患者4例、高分化腺癌患者38例、...  相似文献   

17.
钟蕊  刘白鹭 《临床荟萃》2012,27(21):1869-1871
目的 探讨多排CT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区分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功能性16例,非功能性5例)的CT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除2例CT平扫及增强均未显示外,其余19例4例发生在胰头、钩突,在胰颈2例,在胰体、胰尾13例;平扫呈等密度(12例)低(4例)及混杂密度(3例);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16例),门脉期持续强化(13例)或呈等密度(3例).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有较为典型的多排CT表现,结合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能够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CT表现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02-2010年14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术前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C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或胆管扩张影,9例位于周围,4例为多发病灶,2例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影,11例病灶远端胆管扩张,2例临近肝缘萎陷,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或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不同程度强化,边缘强化为主,静脉期增加至11例,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强化,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本科室术前正确诊断ICC11例,诊断可靠率约78%。结论 MSCT三期增强检查可作为诊断ICC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