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3.
目的 对妊高征患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DNA抗体的检测,探讨PIH与自身抗体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对30例PIH患者进行ACA-IgG,ACA-IgM,ACA-IgA抗ds-DNA,抗SS-DNA抗体测定,结果:PIH患者中ACA的阳性率为63.3%(19/30),正常妊娠妇女为6.67%(2/30)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PIH患者ACA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测定服卒中患血清中抗心磷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118例脑卒中患血清中ACA的阳性率,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18例脑卒中患血清ACA阳性率显高于对照组(P<0.001),再发性脑卒中患与首发性脑卒中患血清AC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而中青年脑卒中患与老脑卒中患血清中AC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显性(P<0.005)。结论 测定脑卒中患血清中ACA对确定脑卒中病因、治疗及预防均有指导意义。金标免疫斑点法简便、准确、快捷,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抗心磷脂抗体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抗体与血栓形成、血小板、自然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自1983年Harris等建立了测ACA的方法以来,有关该抗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ACA的发现、性质、临床意义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心磷脂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抗心磷脂抗体 (ACL)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87例我院 1年内ACL阳性病例及 4例同期诊断抗磷脂综合征 (APS)而ACL阴性的病例 ,对ACL各滴度阳性患者的病种 ,ACL与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狼疮抗凝物 (LA)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并统计APS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结果 ①ACL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以结缔组织病最多 ,其次为感染、肿瘤。其他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性肝炎、冠心病等也可出现。②高滴度ACL患者血小板减少、LA和APTT延长发生率较低滴度者高 ,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③APS患者ACL阳性、血栓形成、LA、APTT延长和血小板下降者分别占 88 5 %、6 8 6 %、71 4 %、6 5 7%和6 5 7%。结论 ACL阳性对APS的诊断并不高度特异。ACL的临床意义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L)与肾病综合征 (NS)病人肾静脉血栓 (RVT)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住院的原发性NS病人 ,抽取静脉血 ,用ELISA法检测IgG型ACL ,同时行双肾增强CT扫描 ,以观察病人有无RVT形成 ,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定量、血ATm活性、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 ,之后按检查结果分为RVT组与非RVT组 ,以及ACL阳性组和ACL阴性组。分别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3例患者中共有RVT者14例(22.22 % ) ,ACL阳性19例 (30.16 % )。RVT组的ACL阳性率、24h尿蛋白定量、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非RVT组 (P<0.05或P<0.001) ,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血ATm活性则显著低于非RVT组 (P<0.05)。ACL阳性组的RVT阳性率、24h尿蛋白定量、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ACL阴性组 (P<0.05或P<0.01) ,而ATm活性及血浆白蛋白则显著低于ACL阴性组 (P<0.05)。结论ACL在NS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ACL阳性者伴有明显的高凝状态 ,并和RVT形成有显著相关性 ,是RVT形成的重要指标。对ACL阳性的NS病人应施行肝素、尿激酶等更为积极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20例心血管疾病患(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血清中ACA水平。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血清中ACA阳性率分别为27.9%、23.7%、17.2%,均较对照组显增高(P<0.005)。各种心血管病患Ig类ACA阳性检出率无显性差异(P>0.5)。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与ACA关系密切,故ACA的检测可作为其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习惯性流产宫内死胎与抗心磷脂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习惯性流产、宫内死胎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207例习惯性流产、宫内死胎患者进行ACAIgM,ACAIgG,ACAIgA抗体测定。结果 习惯性流产、宫内死胎患者中ACA阳性检出率为36.23%。筛查正常早中晚妊娠妇女328例阳性率为4.88%。结论 ACA阳性与反复流产、宫内死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抗心磷脂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的一种,也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标志性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阳性意义.自1983年Harris等建立了测定ACA的方法以来,有关该抗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C反应蛋白含量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共4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B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组)15例,正常对照组(A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免疫沉淀散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检测60例入选对象的血清CRP浓度,并记录4周内所有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ACS两组中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CRP水平高于UAP组(P<0.05);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CRP水平相对高者病情转归及预后差,相对低者病情转归及预后良好。结论:CRP是ACS发生的一种危险因子,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病情转归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UA患者分别测定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CA。结果CRP升高67例(57.8%),cTnI升高19例(16.4%),CK—MB升高21例(18.1%),ACA阳性45例(38.8%)。6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源性猝死3例。其中CRP升高组和ACA阳性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lIP升高、ACA阳性、cTnI升高、陈1日性心肌梗死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和ACA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与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UA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住院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 UA 78例,NSTEMI 84例。结果临床特征:(1)两组高发病率均为男性,且发病人数2倍于女性。发病高峰男性50~60岁,且 UA 组高峰持续20年,女性 UA 组较男性延迟10年,NSTEMI 组较男性延迟20年。70岁以后两组发病人数、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两组患病人数相当。(2)冠心病病史:UA 组≤1年48例(61.5%)、>1年30例(38.5%);NSTEMI 组≤1年67例(79.8%)、>1年17例(20.2%)(t =2.915、-2.743,均 P <0.01);其中在发病≤1 d 的亚组中,UA 组5例(6.4%),NSTEMI 组25例(29.8%)(t =4.066, P <0.01)。(3)OMI 病史分别为:UA 组18例(23.1%),NSTEMI 组8例(9.5%)(t =-2.533,P <0.05)。冠心病病变:(1)支架治疗:78例 UA 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71例(91.0%);84例 NSTEMI 患者,直接 PCI 治疗63例(75.0%);(2)单支病变:UA 组支架治疗18例(11.1%),NSTEMI 组10例(6.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09,P <0.01)。院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62例患者,院内死亡3例(1.9%),均发生在 NSTEMI 组(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单侧=2.838,P <0.05)。结论NSTEMI 存在心源性猝死,需住院治疗。矫正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治疗的重点,如药物无效,可以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1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2.9%;对照组优良率73.8%。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住院患者疗效优良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性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C反应蛋白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96例受试者共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另选对照组2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3.03±61.23)、(25.26±18.13)、(5.13±3.86)、(3.26±1.98)mg/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48h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69.23±26.22)mg/L]明显高于其中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95.34±43.45)mg/L]。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XCL16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选择ACS的老年人60例(ACS组),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1±7)岁,选择年龄、性别等情况相近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0例作为SAP组。检测血清CXCL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结果与SAP组相比ACS组血清CXCL16(Z=3.287,P=0.001)、VEGF(Z=2.353,P=0.019)水平增高,2组EP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9,P=0.653)。ACS组和SAP组患者的CX-CL16与VEGF均相关(r=0.351,P=0.028和r=0.422,P=0.026)。ACS组CXCL16和EPCs无相关性(r=0.179,P=0.184),而SAP组两者相关(r=0.374,P=0.030)。结论可溶性CXCL16增高可能与血管新生能力下降有关,CXCL16和VEGF增高,EPCs减少可能与老年人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早发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内脂素水平检测,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与血清内脂素的关系.结果 3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SAP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S组血清内脂素水平、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SAP组(P<0.05).结论 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血清内脂素水平有关,病变程度越严重,则血清内脂素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9.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3,29(3):439-445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ollate the published evidence on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bleeding and late morta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patients, to compare the two sets of risk factor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bleeding is reported as a predictor of late mortality.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omputerized searche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999 to July 2004, were performed on MEDLINE,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 Studies were eligible for inclusion in the review if they related to patients with ACS and included an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for bleeding, mortality, or both. Studies that did not meet these criteria were excluded.Main outcome measures: A total of 937 studies were retrieved, of which 912 were excluded from the review because they did not meet the defined criteria.Result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ny impact of bleeding on mortality is confined to the short term. In studies that show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bleeding and risk of mortality, this was always related to in-hospital or 30-day mortality. By contrast, studies of long-term mortality consistently showed that bleeding was not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urthermore, follow-up studies showed that adverse outcomes in hospital and within the first month were not related to 1-year mortality. This may reflect the beneficial impac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on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S, which outweighs any short-term detrimental effect of bleeding.Conclusion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ny impact of bleeding on mortality in ACS patients appears to be confined to the short term, and long-term outcomes do not reflect the impact of in-hospital bleeding.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同类型的关系,并探讨BNP水平能否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指标。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20例,按其类型分为3组,其中STEMI组66例,NSTE-MI组30例,UAP组24例,对照组30例。对120例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测定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对照组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 STEMI组及NSTE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中STEMI组高于NSTEMI组(P<0.05),U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20例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36hBNP均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临床类型ACS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相关;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BNP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