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eid等应用流式细胞计数对在组织中细胞的DNA含量加以测定,认为增殖性的增加及非整倍体可用以鉴定Barrett粘膜,后者是癌发展的一种高危险因素。食管的Barrett化生与发展成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相关,不过总的发生率看来相当低。因此在估价Barrett食管方面寻找一个高危粘膜的可靠标志意义很大。Reid等称增殖增加或非整倍体,或两者与Barrett粘膜异型增生相关。作为诊断试验,非整倍体或G_2/M期细胞的增加,或两者均增加,与异型增生或癌的存在密切相关。活检中发现异倍体或G_2/M细胞群大于6%对于识别癌和异型增生有80%的敏感性及90%的特异性。需要注意的是异倍体对癌前(或早癌)粘膜的敏感性不见得比对确定为癌的更高。因为大多数癌仅有60%~80%为异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发生腺癌的危险增高。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癌变的前驱,但以此作为预测腺癌发生的标志尚无定论。为此作者对经组织学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81例患者进行定期内镜活检及随访(平均为3.6年)。23例(28%)患者于随访期间检出上皮不典型增生。首次检出并持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2例患者在2.6~4.5年没发生腺癌,当时尚无肉眼可见改变。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P53、Bcl-2在正常食管黏膜、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及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3年内镜活检的明确诊断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各30例,并将Barrett食管根据异型增生程度分为不伴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p53及Bcl2的表达。[结果]90例患者中正常食管黏膜30例、11例不伴不典型增生、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5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食管腺癌各组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6.7%、9.1%、22.2%、40%、60%、70%;BCL2表达强度随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增生程度依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则分别为6.7%、18.2%、33.3%、40%、80%、80.0%,除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腺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Bcl-2、P53也随之升高。p53、Bcl-2过度表达与Barrett食管进展到食管腺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sus)是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癌变过程包括柱状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食管腺癌的阶段性改变。明确诊断的食管腺癌多数存活时间不到1年,放化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且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通过对普通人群筛查发现早期病变,以及对癌前期病变有效的干预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和控制死亡率的关键。近20年来,多种内镜治疗技术应用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肠化而没有Barrett食管是常见的,但它与胃食管反流病和腺癌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对作诊断性胃镜检查的病人进行研究以估价与此相关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改变。 方法:随机选择病人作常规诊断性胃镜检查,剔除已知有Barrett食管、以前曾做过内镜检查、有胃食管手术史、服用华法令伴食管静脉曲张或病情危重以及需要进行治疗者。记录门齿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胃皱襞近缘、膈疝和胃开口的距离,然后每例取8块粘膜活检作组织学分析。其中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上方2cm 1块;  相似文献   

6.
共聚焦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共聚焦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镜检查疑诊为Barrett食管患者纳入研究,以荧光素钠作为荧光对比剂,进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对食管下段柱状上皮间隔2 cm进行四象限检查,并检查局部黏膜粗糙部位,随后对所检查部位黏膜活检。进行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后即刻预测组织学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结果对入选的21例患者共进行食管下段70个部位共聚焦内镜检查,最终组织学诊断为:Barrett食管上皮部位41个,食管腺癌部位5个,胃型黏膜部位24个。对源自70个部位的全部2150帧共聚焦图像与组织学资料进行比较,共聚焦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90.0%,准确度为85.0%,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3.1%。结论共聚焦内镜可在内镜检查实时进行黏膜组织学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为Barrett食管的诊断提供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HGD)的Barrett食管患者,是最易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人群。为了提高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活检要求:即在四壁上每间隔1~2cm分别取活检。诊断HGD的基础是:Barrett食管黏膜的基底膜完整,无细胞穿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良性病变病理组织学类型和鳞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方法对1997~2000年131例食管良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形态观察与活检病理学检查,另取同期内镜检查食管正常者2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理组织学变化,随访至2004年底,比较两组食管鳞癌和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RR)。结果食管良性病变根据内镜形态分为炎症糜烂型病变69例,平坦凹陷型病变21例和隆起型病变41例。病理组织学检查:正常或炎症上皮33例(25.19%),良性增生58例(44.27%)和轻中度异型增生40例(30.54%);对照组中,正常上皮181例(76.69%),良性增生55例(23.31%),无异型增生者。食管良性病变组中良性增生和轻中度异型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正常或炎症上皮明显低于对照组。食管良性病变组随访708人/年,鳞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分别发生21例和14例,共35例(4.94%)。对照组随访1315人/年,鳞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各发生1例,共2例(0.15%),食管良性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食管良性病变中,良性增生和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鳞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或炎症上皮。结论含有良性增生和轻中度异型增生的食管良性病变是食管鳞癌癌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现提倡对Barrett食管患者定期作内镜和活检监测以早期发现癌变。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确定内镜和活检监测对发现Barrett食管发生早期腺癌的有效性;其二是对内镜下未见肿块的因高度发育不良(HGD)或早期腺癌而切除的食管作详细病理学研究。研究分2组:第1组为行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的相继病例,内镜示Barrett食管,无明显癌肿,活检为HGD;第2组为内镜见Barrett食管,无明显癌肿,而活检显示早期癌变。标准内镜监测计划为对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指食管正常复层麟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可并发于10%~12%慢性胃食管返流的病人中,并可诱发食管腺癌和胃癌。在70及80年代其发生率迅速增加,现已成为美国15种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由于其被检出时大多已属晚期,93%病人最终将死于此癌。由Barrett食管发展成癌需经多个步骤的演变过程:由Barrett特殊型化生经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早期腺癌,最终发展成浸润转移性癌。但在随访3~5年内仅发现一部分病人的病变进展。因此,更  相似文献   

11.
房殿春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1):731-73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卜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过去Barrett食管在临床上较少见,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可通过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是目前已知的致食管腺癌(AC)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随着食管腺癌发病率的增加,Barrett食管的病理诊断越发受到重视.本文对84例Barrett食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甲蓝染色指导活检和四象限活检,分析病理结果,对两组诊断率和活检数目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亚甲蓝染色指导活检对Barrett食管的病理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今后的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病理诊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测定Barrett食管患者中腺癌的发生率。 方法:1982年1月至1995年4月间,对美国图森市VA医学中心所有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进行有关Barrett食管的评估。初次内镜下无腺癌的所有Barrett食管患者,每1~2年接受内镜检查及系统性活检。于柱状上皮每隔2cm至少取2块活检,如食管不规则、结节状或有狭窄则另取活检。若初检或6个月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属结肠癌高危人群,结肠粘膜常有异型增生发生。结肠癌切除标本中也常发现粘膜异型增生,所以异型增生被认为是慢性结肠炎的癌前病变。为此,作者对有全结肠炎7年以上病史的170例病人作了5年多的监视随访研究,着重于异型增生的X线表现。方法:第一年所有病人作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结肠镜检查以及多部位的随意活检;第二年重复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第三年重复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第四年以后结肠镜活检和结肠双对比造影交替进行。如果发现异型增生或癌等病情,则予以严密随访、活检或作结肠切除。放射科医师回顾阅读全部病人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Barrett食管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唯一已知的癌前病变。国外研究报道:Barrett食管的癌变率较一般人群高30~125倍,且80%的食管腺癌来源于Barrett食管。因此,对Barrett食管及与其相关的异型增生和黏膜内腺癌的治疗,已日益引起消化界的重视。 食管切除术虽可治愈此类疾病,但即使在有经验(且手术数量大)的外科中心,经过认真的患者挑选,其死亡率仍为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BE)于1950年由英国的一名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提出并描述,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BE患者每年发生癌变的几率是非BE患者的30~125倍,因此对BE及提示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如特异性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的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秋云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7,12(8):506-509
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由于进展期肿瘤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监测和干预特殊肠化生上皮、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色素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病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在内镜下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为长段(≥3cm)和短段(3cm),亦可按布拉格的标准,即根据环周型的范围和最大长度进行分类。为证实化生上皮或肿瘤性病变的存在,应在内镜下活检,行病理检查。对不伴有异型增生的BE患者应每2年接受1次内镜复查,如果2次复查后未检出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可以酌情将复查间隔放宽为3年,而对重度异型增生的BE,应考虑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中环氧合酶-2表达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寒冰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6,11(3):178-18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一种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传统Barrett食管定义中这种黏膜化生必须达到或超过3cm.而目前认为食管黏膜发生任何长度的肠化生均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这种特殊的肠化生可以一定模式(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进展为食管腺癌。有文献报道约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群高出40~100倍。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中多见为鳞癌,而腺癌较少。近几年来发现食管癌中腺癌比率明显增加,而鳞癌降低。大多数食管腺癌患者见于Barrett食管。本文探讨食管和食管胃连接处腺癌发病率是否比以前增高,及其与Barrett食管间的联系。材料和方法:检查了1974~1989年Olmsted县居民中诊断为食管、食管胃连接处和胃癌者的病电,腺癌或鳞癌系根据复查原内镜、手术或尸检材料的显微镜玻片而作出诊断。原保存的手术标本再作组织切片,以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