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CT,B超,ERCP诊断梗阻性黄疸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采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本文回顾分析了99例梗阻性黄疸的CT、B超及ERCP三种方法检查结果并作比较,着重讨论B超,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优点。1资料与方法笔者收集了1991年~1998年有手术病理结果的梗阻性黄疸对例,其中6例肝癌参照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作研究会制定标准诊断,以上病例均做CT及B超检查,其中78例低位梗阻的患者行ERCP检查。本组病例男67例,女32例。年龄20-82岁,平均56.7岁。采用美国GE·MaxⅡ型全身CT机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范围从隔项至肾静脉,层…  相似文献   

2.
B超,PTC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以评估三者的特点。方法 收集有CT、US、ERCP影像检查资料且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75例,所有病例做了US检查和上腹部CT扫描,其中51例行ERCP造影成功。回顾性分析每1病例的影像资料,并与术前CT、US、ERCP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50例胆总管下端结石,CT术前诊断48例,敏感性96%;US术前诊断46例.敏感性92%;其中行ERCP的36例术前诊断31例;(2)21例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CT术前诊断15例,准确性70.5%。US术前诊断6例.准确性28.2%,其中行ERCP的13例术前诊断8例;(3)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CT术前诊断2例,US术前诊断1例。其中行ERCP的2例术前诊断1例:(4)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6%,70.6%,78.4%。结论 US仍是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梗阻性黄疸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可选择性地作为US、CT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高磊  白锦 《山西临床医药》1998,7(3):165-166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难点,通过21例病例探讨此三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何咱方法做为该病诊断的首选方法。结果: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率Bus80.9%,CT57.1%,ERCP86.7%。结论:CT对胰头癌有其腹脸转移诊断效果好;ERCP对腹癌、总胆管下段肿物、慢性胰腺炎诊断效果好;Bus对胰头癌=总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诊断效果好;Bus应做为梗阻性黄疸病因检查的首选,必要时进行合理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的B超诊断王增华,姜淑梅,鹿瑶,王宏1资料与方法1985年至今我们应用ALOKASSD-256和GERT-2600型线阵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诊断梗阻性黄疸63例(肝外胆道高位梗阻18例,低位梗阻45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是...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表现,总结出有意义的征象,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ERCP(68例)及CT(45例)表现。结果 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如软藤状,扩张的胆管由上至下突然中断。结论 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互有长短,疑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B超、PTC及螺旋CT三者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合理应用,使用程序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1年7月~2004年12月间收活的7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诊断过程及结果。结果全组均先采用B超检查,了解梗阻的位置、程度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对其中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者32例进一步采用PTC检查均成功,明确病因者30例、占93.8%。对胆管扩张不明显者46例行螺旋CT检查,明确病因者44例,占95.7%。全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3.6%(73/78)。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应先常规使用B超后,根据梗阻情况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进一步选用PTC或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B超诊断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B超诊断再分析聂光辉,汪志光1资料和方法本组388例患者均为我院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住院手术患者,经随访证实,其中男216例,女172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3岁,最后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348例,胆总管蛔虫24例,胰头癌12例...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临床较为常见。CT、B超广泛应用于诊断梗阻性黄疸,尤其是CT检查能够显示胆管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原因。现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26例梗阻性黄疸病例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 126例梗阻性黄疸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6~78岁。胰腺癌42例,胰腺炎7例,胆管癌18例,胆管息肉1例,胆囊癌1例,胆管结石38例,胆管炎症6例,胆道蛔虫病2例,壶腹癌6例,外科术后狭窄2例,肝癌3例。  相似文献   

10.
ERCP对225例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对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的225例患者做ERCP检查,发现1.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肿瘤和总胆管结石。2.50岁以上患者肿瘤较常见,主要为总胆管癌、壶腹周围癌和胰腺癌。3.对总胆管结石的诊断,ERCP较腹B超准确,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6%和25.9%,二者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4.化脓性胆管炎是ERCP最严重的并发症,对黄疸严重的患者,采取(1)先做PTC;(2)把60%泛影葡胺稀释为30%;(3)在造影剂中加入庆大霉素。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因此,ERCP诊断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既准确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接技术(EUS-RV)治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ERCP不成功后改为EUS-RV治疗。观察其操作成功率、术后1周及1个月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12例患者均通过超声内镜穿刺成功,经胃穿刺者8例,经十二指肠穿刺4例,成功率为100.00%;术后1周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改善,并发症发生率8.33%;所有患者住院时间为(20.68±5.76)d;平均生存期为224 d。结论 EUS-RV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ERCP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华丽芬 《护理学报》2005,12(10):33-34
笔者报道9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中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针对9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有高淀粉酶血症、继发性急性胰腺炎、胆管感染、胆道再狭窄或闭塞,采取相对护理措施.强调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有效护理是关系到患者术后能否顺利恢复、能否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检查与定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技术水平。方法 对近两年中有超声检查及手术结果的77例进行分析,其中胆结石35例,胆管蛔虫2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10例,其它13例。结果 通过的图像特征的分析与手术病理对照,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准确率97%,定位诊断准确率98.7%。结论 认为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及病变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定位诊断准确性与检查操作手法及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超声结合X线透视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47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11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51例,穿刺左叶胆管7例,并常规造影。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一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5.4umol/L。结论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姚洁洁  陆奉驹  余鸽  周净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300-301,F0003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在普通彩超仪3.5MHz凸阵探头引导下行PTCD术。结果13例患者共行14次PTCD,其中1例左叶置管后滑出改行右前支穿刺置管,1例因肝内胆管内径小于4mm,穿刺失败后选用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92.8%(13/14),术后观察黄疸明显消退。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对不宜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是较好的选择,它具有灵活、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ERCP与B型超声检查和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体表B超(US),CT与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病人经影像学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梗阻性黄疸作为对象,对其US,CT和ERcP检查结果作回顾性研究。结果:US,CT和ERCP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27%(47/72),76.38%(55/72)和96.56%(56/58)。结论:不同的诊断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疽的敏感度不同,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及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US可作为首选方法。联合应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28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7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39次并常规X线胆道造影。结果穿刺肝左叶胆管11例,右叶胆管28例,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置管成功率98.5%,术后一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8.6umol/L。结论超声引导下行PTCD是一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微小、安全性强、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置入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所收治的97例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研究组采用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变化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6.00%(48/50)略高于对照组96.31%(44/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均显著改善[TBIL(110.24±60.05)μmol/L,DBIL(82.43±46.19)μmol/L,ALT(86.79±39.30)IU/L,AST(53.65±35.81)IU/L,ALP(216.83±127.74)IU/L,GGT(196.52±100.64)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CD3+(70.24±5.62)%,CD4+(37.74±3.85)%,CD4+/CD8+(1.35±0.12)],而CD8+的水平则明显降低[CD8+(27.9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00%(4/50),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支架置入对于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明显,以及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72只,分成胆总管结扎(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cBDL)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分析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结论内毒素、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与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