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方药临床疗效的发挥,不仅与药物剂量有关,且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人体对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与体质状态有关。根据体质状态差异来确定方药的剂量,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方药不良反应,而且能增强疗效,有助于从单纯的“疾病—药物”治疗模式,转变为“体质—疾病—药物”的诊疗模式,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剂量,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筛选最终选取了162篇1990~2016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相关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分析来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以温性为主,平性和寒性次之;缓解期用药以温性为主,平性次之,微寒再次之,热性药物偶涉之,大寒、凉性药物使用极少.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主要以辛、苦、甘为主,这3种药味占据了发作期用药的91.05%,其中以辛味为最,苦、甘次之;缓解期用药以甘味为主,辛、苦次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以归肺经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脾经、归胃经、归心经、归肝经药物;缓解期也是以归肺经为主,其次是归脾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肝经药物.结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用药以温性、辛味、归肺经药物为主,这一用药规律体现了发作期注重“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注重培补“先天之本”的中医治疗思想,值得我们在临床用药中进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阴阳理论入手,在总结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肿瘤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恶性肿瘤的起因进行研究,提出机体"阴虚"是恶性肿瘤发病主要起因的"阴虚癌瘤相关"假说,并认为滋阴可有效地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及其论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药整体调理寒热病证和中药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药性-药效-物质相关性为前提,提出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认为构成中药四性理论的三个核心元素是药性、物质、功效,表征中药四性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成分要素、功效要素、性状要素、经验要素;标识要素量、阈区(threshold region)的差异,以及标识要素间关联度(correlation degrees)的差异,可以并能够作为判定和认知中药寒凉、热温的现代标准与规范。同时,对此假说的科学依据进行了论证,并指出了开展此假说论证研究的现实意义及今后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解颅(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积水)的证治方药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汉代至今的各类中医文献中记载有关解颅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依托古方、探索规律。结果频数分析总结出29味高频药物,因子分析从3个方面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聚类分析总结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治疗解颅具有优势与专长,本研究能够为小儿解颅的诊疗提供更多借鉴与思路,并为临床开发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94)
目的探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清醒镇静时适宜的目标血药浓度。方法选择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B、c组咪唑安定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30ng/ml、40ng/ml、50ng/ml。记录患者靶控输注咪唑安定30min时脑电双频指数值,同时记录咪唑安定不同血浆靶浓度下警觉/镇静评分(oaa/s),维持术中BP、Hr、s Po2至满意水平,记录术中、术后的感受情况,遗忘程度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术中Bis为90.5,oaa/s 4-5分;B组患者术中Bis 79.5,oaa/s 3分;c组患者术中Bis为70.0,oaa/s1-2分。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咪唑安定以40ng/ml血浆靶控输注,脑电双频指数在75-80,oaa/s 3分术中镇静及顺行性遗忘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但应注意阻滞效果不完善时使用咪唑安定患者容易引起极度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靶控输注(TCI)咪唑安定清醒镇静时适宜的目标血药浓度。方法:选择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年龄4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A、B、C组咪唑安定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30、405、0 ng/ml。记录患者TCI咪唑安定30 min时BIS值,同时记录咪唑安定不同血浆靶浓度下警觉/镇静评分(OAA/S),维持术中BP、HR、SPO2至满意水平,记录术中、术后的感受情况,遗忘程度麻醉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术中BIS为90.5,OAA/S4~5分;B组患者术中BIS 79.5,OAA/S 3分;C组患者术中BIS为70.0,OAA/S 1~2分。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咪唑安定以40 ng/ml血浆靶控输注,BIS在75~80,OAA/S 3分术中镇静及顺行性遗忘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但应注意阻滞效果不完善时使用咪唑安定患者容易引起极度躁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外治法的用药、功效和证型规律,为临床用药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建库至2019年8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将纳入文献中的中药、功效和证型用Excel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共纳入文献216篇,通过整理得出20个中医证型,其中瘀毒互结、气阴两虚、浊毒内蕴、瘀血阻络、脾肾亏虚等为主要证型;统计的方剂功效25个,主要是应用泻法(活血化瘀、化瘀解毒、化瘀泄浊、活血利水、利湿降浊),补法(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温肾健脾、滋阴补肾)和补泻兼施法(益气活血、补肾活血、养阴活血);使用频率最高的30味中药依次是: 大黄、牡蛎、丹参、蒲公英、黄芪、附子、当归、川芎、茯苓、槐花、牡丹皮、赤芍、龙骨、地榆、红花、泽泻、白花蛇舌草、六月雪、甘草、桂枝、肉桂、土茯苓、山药、益母草、黄连、白术、桃仁、牛膝、黄柏、麻黄。结论 应用文献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证候、功效及用药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辨证施治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黄献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21-23
现代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开展证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医辨证的规律、思维认识的特点及其科学内涵,有效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大量有关证的研究,如证的规范化研究、标准化研究,证本质研究等,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也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为了深入研究辨证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和调整我们的一些研究思路及方法,笔者谈谈有关证研究的思路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肿瘤中医“耗散病机假说”的建立和固摄法的提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反复探索传统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肿瘤理论和非线性平衡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肿瘤的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医肿瘤“耗散病机假说”与固摄法。中医肿瘤“耗散病机假说”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肿瘤病机的本质所在,即一方面肿瘤患者自始至终表现正气耗散、正虚失于固摄的过程,另一方面癌毒本身具有易于扩散转移的特性。固摄法正是中医肿瘤“耗散病机假说”的临床具体应用的结果。研究显示:固摄法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实验研究表明:固摄法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复发,对肿瘤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1 假说的提出 在分子生物学处于带头学科的时期 ,在人类基因组突飞猛进的形势下 ,在中医科学走向世界的发展中 ,必须大张齐鼓地开展中医分子生物学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一个课题 ,在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假说 :辨证是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论治是有针对性地调整某些基因或一组基因 ,及其功能的表达状态[1]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作为中医疗效的支撑点 ,作为临床独特思维方式[2 ,3 ] ,其理其法在基因水平、分子水平是可能有深层次的科学依据的 ,值得进一步探索。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源头创造 ,在其形成的历史长河中 ,全然是… 相似文献
13.
哮喘缓解期中医“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客观评价哮喘缓解期是否存在着肺虚、脾虚、肾虚证候。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对 4 85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和 5 19例无哮喘的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无任何症状者 172例 ;虽有某一症状 ,或一个症状以上 ,但构不成肺、脾、肾虚“证”者 2 4 1例 ;观察组能构成肺、脾、肾虚证的共计 72例 ,对照组能构成肺、脾、肾虚证的共计 4 2例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哮喘缓解期并不存在肺虚、脾虚、肾虚证候 ,哮喘缓解期传统的中医药防治思路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4.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4):349-361
虽然只有25%癌症的发生与病毒等病原体慢性感染直接相关,但是慢性炎症却与多数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根据我们在乙肝病毒致癌和胃肠道、泌尿系统癌症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等中的系列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作者提出了“癌症进化发育假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该假说的核心学术思想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的交互作用导致的免疫平衡失调或功能失调维持了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后者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并贯穿以“变异-选择-适应”为特征的癌症进化发育过程的始终.在非可控性炎症微环境条件下,促炎介质通过反式激活核酸编辑酶及其类似物表达,或引起氧化应激,促进病毒和宿主基因组变异.绝大部分变异细胞和变异病毒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少数变异细胞通过改变原有生存信号通路和模式,在炎症微环境中炎性介质通过表观遗传调控使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赋予了癌症起始细胞克服衰老、掠夺营养和无限繁殖等“干性”特征而被选择出来,促进癌症的发生和侵袭.癌症进化发育一般具有“逆向进化”和“去分化”特征,体现了“干性”信号通路在癌症进化发育中的不可或缺性.“癌症进化发育假说”不但在探索炎症促进癌症的本质方面有望具有可试验性,而且对预测、预防、个体化和大众参与性的“P4医学”癌症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证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的统一,提高中医临床对冠心病中医证的辨识度,有利于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从有关冠心病的中医证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评价量表及中医辨证标准等方面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及其规范化的研究近况,为建立统一的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标准提供借鉴和依据。笔者认为以后研究的方向有:1对冠心病中医证的研究首先应统一明确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其中医证的诊断的相关定义要精准,并且有量化指标;2冠心病中医证的相关诊断标准要有可靠的临床循证证据,经得起大范围临床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巨邦科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9,(12):49-50
方药是中医师临证治疗疾病的最常用方法,方证对应、药证对应、量证对应是方药运用的3个不同层次的高度总括,三者依次为基础,这三证对应是临证方药运用的关键点,决定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从证治药动学谈中药的“证治量效血清药动学”假说——建立中药血清安全剂量范围标准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自古对用药剂量的论述就不是明确的,几乎完全靠个人经验积累,口头传给学生,甚至有些还要学生在跟师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医生对同一药物安全剂量的认识有时相差甚大,再加上由于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所形成的“量是中医不传之秘”的局面,对于中医中药的广泛普及发扬及继承造成了不良影响。建国后在国家重视中医政策的鼓励下,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早期的单体研究到现在的复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证治药动学学说…及其后一系列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证治药动学提出了药物在不同复方配伍,不同证型下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差别,开创了中药研究的新局面,但对于药物在不同配伍。不同证型下的血清真实有效成分安全显效浓度范围问题没有深入涉及,本文在证治药动学及血清药动学基础上对此问题提出论述。 相似文献
18.
侯宗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3)
<正> 随着世界性“中医热”的兴起,中医“证”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科学技术的研究首先应是方法学的研究,故采用何种方法和途径去进一步揭示中医学辨证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与其更科学、更先进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
建国以来,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相继开展了证候规范化、证的实质和证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从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医证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行回顾和反思。1 证的概念韦氏认为对证的概念认识不清,其问题在于证作为“证“的简化字的同时,症却成为与证并存的新的规范字,而不再是“证”的俗字了。“证”由含义单一的一个字变为证、症并存的两个字,对这两个字的重新解释,以及与其组成的概念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20.
骆文郁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3)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论治的依据是证。故弄清证的基本概念对临床与科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下略述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证是证候的反映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使体表组织与器官联系在一起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当疾病发展变化时,体内的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体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