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证论>是清·唐宗海所著的关于血证的专著,对后世医家血证的治疗影响颇多,结合到具体现代医学病种,血液系统疾病多与血证相关,本文选择了<血证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运用中医方剂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药物功效与当代血液病专著及文献中血证的药物功效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在药物功效方面的异同,客观评价<血证论>对当代血液病血证中医方药的影响,继承理论精华,挖掘有效方药,为血液病中医治疗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容川<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大纲,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属血证范畴,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因其发生在脑,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使其治疗方法系统化,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灵辉 《光明中医》2009,24(8):1433-1434
<伤寒论>虽被后世尊为治疗外感病的经典,但是书中不仅论及外感病,其创立的辨证论治方法同样适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张仲景对各种出血的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可谓是开创血证辨治的先河.本文对仲景在<伤寒论>中血证三禁:禁汗、禁吐、禁下,进行浅略分析,揣测仲景论治深意.  相似文献   

5.
王光富  郑建本 《中医杂志》2005,46(3):178-179
郑惠伯(1914~2003),重庆市奉节县人.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中医>杂志编委.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擅长温病,对于发热、急黄、小儿肺炎、血证等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6部著作的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6.
妇科血证是妇女常见急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病症多样、病因繁多,诊治难度较高。临床中出现的月经过多、妇科炎症包块引发的大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都属于血证症状。中医治疗妇科血证具有良好疗效。在分析引起异常出血因素的基础上,找出中医诊断血证的方法,并对症找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作出自己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相似文献   

8.
唐容川是为晚清著名医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血证论》就是《五种》其中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著作。血证,是指中医对人体一切出血性疾患及其合并症的总称。《血证论》对血证的诊断和治疗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填补了此前中医在血证理论和临床诊治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1血证的基本概念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包括髓劳、紫癜等.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以充养全身.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血液溢出脉外即为血证.<血证篇>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4法为通治血证之大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中医治疗优势较明显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仍存在证型不统一、疗效有待提高等临床问题,《血证论》是一部关于血证的专著,其血证诊疗理论丰富、完整,结合《血证论》中血证的诊疗理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优化,希望对解决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略论泻火止血在血证治疗中的意义及其运用庞宇舟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血证;火热;泻火止血血证是中医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自1983年全国血证研究协作组成立以来,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贵阳中医...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中医临床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也是学好中医必备的临床基础课程.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源流,总结<金匮要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二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其对后世临床教学和治疗内科杂病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可谓久也,早在清代就有了论述血证的专著《血证论》,其作者唐容川对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为完善的认识,他认为血证的病因不外乎外感风热;肝郁火盛,迫血妄行;心脾两虚,脾不统血;心肾双亏,瘀血内阻。他强调心肝脾是辨证论证的关键。提出了止血、清瘀、宁血、补血为治疗血证之大纲,提出了人体正气的强弱,是衡量血证预后的先决条件。他主张使用下法,认为血证气盛火旺者十有八九,用下法可使火热得以下行,血汗同源,吐伤津液。所以汗法、吐法是治疗血证的禁忌证。书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为中医治疗血证奠定了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仲景方用于心律失常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惊悸"、"怔忡"、"眩晕"、"胸痹"的范畴.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惊悸为病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至今在临床广泛运用,现就仲景方用于心律失常治验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调气治血,为中医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为众多医家所推崇,深刻影响临床血证的治疗。三七在《血证论》和《傅青主女科》中的配伍应用体现调气治血的观点,对治疗血证价值颇多。  相似文献   

17.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其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广为流传,但其所著<伤寒论概要>一书因时代原因未曾出版,今仅存抄本一册.本文简述该书成书背景.并以此书<急性热病药法之原理>一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陆先生在急性热病方面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则,体现他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在今天看来仍有不足之处,但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足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及思维方式,有利用丰富中医学,对今人的中医研究思路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8.
血证是指一切以出血为主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或下泄二阴,或渗于肌肤等统称血证.其治疗一般宗治火、治气、治血三大法则.唐宗海在《血证论·吐血》篇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血证在中医内科临床上很常见,迅速而有效地控制患者出血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血证的治疗,常采用上、中、下三焦分部位辨证方法运用疏散风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补气温阳摄血和活血化瘀诸法,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涂豫建 《中医正骨》2004,16(3):52-53
已故中医骨伤科专家杜自明、郑怀贤是四川乃至全国当代有影响的中医名家,均以武功高强、正骨及伤科手法治疗功效独特闻名遐迩.杜、郑二老总结毕生经验,分别撰写著作<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培养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