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建立及维持非血缘供者库需要大量投资,而亲属部分相合的供者则不需要特殊费用,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目的:评估亲缘间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2-11/2008-0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4例,均进行HLA单倍体相合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3.0 g/(m2•d)×2 d,持续24 h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在改良方案的基础上加大阿糖胞苷剂量1倍,且改为持续24 h静滴,使预处理强度增加,促进造血干细胞持久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在经典的甲氨蝶呤方案基础上将环孢素A及霉酚酸酯提前至-7 d(回输干细胞前为-)使用。患者移植前后进行ABO血型及DNA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造血重建检测: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未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造血于细胞移植后-3~+7 d白细胞降为0,并持续2~14 d,+12~+20 d白细胞>1.0×109 L-1,+20~+51 d血小板>20×109 L-1。②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4例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 Ⅳ 级(肠道)1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肠道)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皮肤)1例。提示随着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的优化,亲缘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海口市人民医院2003-11/2008-11收治的14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具体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2.0~3.0 g/(m2•d),×2 d,24 h持续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0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 ×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106/kg。结果14例患者完全植入,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11~25 d白细胞> 1.0×109 L-1,移植后11~51 d血小板>20×109 L-1。3例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出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出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所有患者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提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或白消安/氟达拉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生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12/2008-06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27例,按移植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10例给予以氟达拉滨+白消安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6 d氟达拉滨 30 mg/(m2•d),移植前3~6 d白消安 3.2 mg/(kg•d);17例给予以改良Bucy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4~6 d白消安4 mg/(kg•d),移植前两三天环磷酰胺60 mg/(kg•d)和阿糖胞苷2.0 g/(m2•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其程度,复发与移植相关死亡率。 结果: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在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分别为[(8.45±2.31),(8.96±2.47)d,P=0.957;(13.31±4.80),(15.89±5.21) d,P=0.662]。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47%(8/17),40%(4/10),P=0.629]。27例患者截至统计时间10例死亡,其中复发死亡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3例,感染死亡2例,其他移植合并症死亡1例。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1年内总生存率分别为(58.30±19.80)%和(73.00±11.80)%,1年内无病生存率为(48.60±18.70)%和(72.20±12.80)%,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Bucy组高,但两组1年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11,0.854)。 结论:氟达拉滨应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外毒性,但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择2004-10/2009-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20例,中位年龄(28±11)岁。分为4组:环磷酰胺10 mg/(kg•d)组12例,环磷酰胺20 mg/(kg•d)组5例,环磷酰胺30 mg/(kg•d)组4例,环磷酰胺40 mg/(kg•d)组2例。对每组患者实施不同预处理剂量的环磷酰胺,×3 d,在预处理前均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保存细胞数为(1.7~3.8)×108/kg。所有受试者在任何时间点若白细胞低于0.5×109 L-1,血小板低于10×109 L-1即进行干细胞颈内静脉移植,回输细胞量为(2.1~3.4)×108/kg。结果显示:环磷酰胺10 mg/(kg•d)组9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3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7~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环磷酰胺20 mg/(kg•d)组1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5~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均无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环磷酰胺30 mg/(kg•d)组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7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5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 最低值分别为2.47× 109 L-1,18.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134×109 L-1。环磷酰胺40 mg/(kg•d)组2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5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4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1.67×109 L-1,9.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215×109 L-1。1例于第6天回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2.18×109 L-1,16.5×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96×109 L-1。所有移植病例均无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与环磷酰胺10 mg/(kg•d)组比较,环磷酰胺20,30,40 mg/(kg•d)组完全的临床缓解率明显升高。提示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后盾,采用移植或不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将很可能使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达到长期的完全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5.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高危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展了移植的应用范围。 目的:观察“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对19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外周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短期疗效: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2(8~20) d;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3(10~31) d;移植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8±8.4)%。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63.1±11.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4.54±15.0)%。③远期疗效:2年无病生存率为(28.2±15.5)%,2年总体生存率为(46.9±16.5)%。结果提示,高危白血病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血缘供者及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非血缘供者,而又急需进行挽救性移植时,“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血缘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 方法:2004-09/2008-11海口市人民医院采用环孢素A等五联用药预防非血缘及血缘HLA配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例。供受者HLA相合情况:非血缘供者7例,单倍型移植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同胞供者3例。具体预处理方案为移植前7 d开始,环孢素A 5~10 mg/(kg•d),12 h静滴1次,2次/d,无呕吐后改为口服维持;移植前7 d开始,麦考酚酸酯1次/d;移植前5 d~移植前2 d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移植前2 d~移植后10 d予白细胞介素11,1.5 mg/d皮下注射;移植后1 d予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各予甲氨蝶呤10 mg/m2静脉滴注。临床若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3~6个月逐渐减量至停药,单倍型移植者适当延长。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 ×106/kg。 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6%(6/1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8%(1/13)。随访至2009-04,除1例患者尚未能到公共场所外,余12例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 结论: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导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口服耐受是研究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模式。 目的:探讨骨髓移植前供鼠经口服受鼠脾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是否能增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受鼠对供者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从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与目前常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药物比较作用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12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供鼠为雄性纯种近交系小鼠C57BL/6J(H-2b),受鼠为雌性纯种近交系小鼠BALB/c(H-2d)。 方法: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合的纯种近交系小鼠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小鼠共分5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①口服耐受组:移植前口服受鼠脾淋巴细胞相当于10 μg蛋白,隔天1次,共3次。②雷帕霉素组:1.5 mg/(kg•d)灌胃,从移植后第1天(+1 d)开始用药。③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环孢素A 1.5 mg/(kg•d)腹腔注射,从移植后+1 d开始用药,当小鼠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改为环孢素A 5 mg/(kg•d)灌胃,甲氨蝶呤0.4 mg/(kg•d)腹腔注射,移植后+1,+3,+6,+11 d用药。④空白对照组:移植后未用药。⑤辐照不移植组:照射后未予骨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出现情况及免疫耐受指标差异。 结果:移植后小鼠出现典型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空白对照组小鼠死亡高峰在移植后第14~18天,死亡率接近100%。口服耐受组、雷帕霉素组和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明显减轻,平均生存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P < 0.05);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减轻,口服耐受组病理变化少于其他各组;流式细胞仪监测CD4+/CD8+比值增加,CD4+CD25+细胞增加,口服耐受组增加明显;ELISA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产生相应细胞因子减低,且口服耐受组明显减轻。MTT结果显示,口服耐受组免疫耐受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 结论:口服耐受可以显著抑制体外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增强小鼠对骨髓移植的免疫耐受,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和病理损害程度,延长平均生存时间;与目前常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药物比较,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评价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同胞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方案或CY+TBI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 结果:最短随访2个月,最长随访80个月。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时间为10~18 d,血小板≥20× 109 L-1的时间为10~37 d。主要并发症:感染败血症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9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例,出血性膀胱炎4例。至随访结束,17例无病生存,8例死亡。提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2007-01/2008-04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9例,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供者中6例为HLA 完全相合的同胞,2例为HLA 9/10相合的无关供者,1例为半相合供者;预处理采用经典的BU/CY方案或GIA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方案或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 0. 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 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15 d;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1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3~16个月无病生存率为77.8%。死亡2例。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