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2008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的研究予以综述。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以洪涝灾害、暖冬、高温干旱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最为明显,文中分类综述了它们对媒介生物和感染性寄生虫的流行范围和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导致相应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流行规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坦病毒病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流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病毒、啮齿类宿主动物和个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地理、季节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受气候与气象、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分析疾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理,及时干预,科学落实防控措施,有助于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从病毒与宿主、气候与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等角度归纳总结影响汉坦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因素,以加强对该类疾病流行、传播特征的理解,以期对汉坦病毒病疫情预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落实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一咱异常的气候现象,它给人类造成许多灾难,厄尔尼诺和类似的气候异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传染性疾病的环境决定因素。厄尔尼诺与拉纪娜对世界许多地方的昆虫媒介源疾病和水源性疾病的控制工作产生影响。目前预测和预防厄尔尼诺有关疾病暴发的措施正在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除了人类、生物和生态学决定性因素以外,气候因素对传染病的新出现和死灰复燃也有影响。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包括疟疾、登革热和病毒性脑炎)对气候变化变比较敏感。气候变化通过使虫媒的地理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提高繁殖速度、增加叮咬率以及缩短病原体的潜伏期而直接影响疾病传播;气候变化引起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升高可能使水源性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霍乱和贝类中毒)的发生率升高;气候的显著变化所致的人口迁移和对卫生设施的破坏能间接地影响疾病的传播。由于恶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所致的营养不良,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潜在改变,可能使人体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进一步增加。分析气候因素在传染病发生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人群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负担严重,因此,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病毒的传播和流行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是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包括个人防护、病例隔离、旅行限制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间实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有效减缓了SARS-CoV-2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对呼吸道传染性病毒的传播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在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呼吸道传染性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生存当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研究已经证实,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关。其实,这些疾病是可以通过行为的改变而加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7.
发热和出疹性疾病(RFIs)与麻疹监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发热和出疹性疾病(RFIs)与麻疹监测杨志伟,张建,张兴录,王克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北京市,100050)麻疹是传染性强且能通过人工免疫加以预防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自扩大免疫计划(EPI)实施以来,全球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目前每年至...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多个危险因素有关,潜伏期长,容易导致人体功能性受损,且基本不能痊愈,但可以预防和控制。其总目标是,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及由疾病带来的损害,延缓功能丧失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是并发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的重要病因,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国饮食结构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油、鸡蛋、鱼、肉等的定量供给,转变成现在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人们的运动减少,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显著增加,存在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急剧增加,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严峻形式,目前如果没有人去管理大量的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那么心、脑血管疾病将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正由病媒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贸易和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影响,造成新发及输入性病媒传播疾病在我国不断涌现,同时一些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展,流行强度不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痰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国际旅游和贸易增加、人口和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等原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正在迅速变化,一些早已被人们认识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新的食源性痰病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就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而言.国内已发表的有关这方面论文中,结论都归于较差的客观条件,比如恶劣的环境、简陋的硬件设施、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等。当然,这些也都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通过对多篇文章的分析,及对多起事故的调查及思考,发现食源性疾病的背后有着更为重要的主观因素及国民教育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人口的流动及一些自然社会因素的变革(气候的变化,生态系统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卫生条件的改变、人口因素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使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一种最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通过食物传播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在全世界爆发的食源性疾病中,食源性感染占90%以上。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虽然其症状严重,死亡率高,但所占比例较小,而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的体力活动也不断减少,加之人口的老龄化等,这些因素使得全世界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当今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2%~3.6%,比10年前高了3~4倍。糖尿病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因此加强糖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登革热、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病等疫情的相继出现,引发对伊蚊传播疾病疫情和防治的广泛关注。5 000多种虫媒病毒中超过一半是由蚊媒传播的,而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由其传播的蚊媒传染病种类最多。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化的影响,伊蚊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伊蚊传播疾病存在自然疫源性,防控难度大。为加强我国伊蚊传播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介绍了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裂谷热等5种伊蚊传播疾病的病原学和临床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和伊蚊的分布情况与生态习性,分析了伊蚊传播性疾病疫情对我国的威胁,提出我国应对伊蚊传播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癌症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日益加重的负担对人类发展构成了威胁,从而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行动计划所反映的全球政治承诺。为了确定这些承诺是否改善了癌症控制,需要对癌症负担进行定量评估。本研究对29个癌症组的疾病负担进行评估,为政策讨论、资源分配和研究重点提供框架。研究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评估方法,按年龄和性别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寿命损失年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进行评估。通过社会人口统计指数(SDI)分析水平和趋势。发病数的变化按流行病学变化与人口变化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城镇化与老龄化加速、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早期严重威胁人类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孕产和围产期疾病等的危害范围和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7.
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一综合性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热相关死亡率的增高,各种媒介传播疾病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以及以上因素引起的入、出境人员疾病谱的变化和对国际旅行保健的影响,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加强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进行疾病监测,为国际旅行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江西省洪灾后应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方法 对江西省1950~2002年与洪灾有关的重要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建国以来,江西省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与洪灾有关的重要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传染源仍广泛存在,洪灾期间易产生有利于疾病流行的隐患和条件。结论 江西省洪灾期间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某些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由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明确血源性疾病的原因.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我院从2000年开始.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等传染性的标志物检测,现将2000年1月至2004年11月对我院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