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AMI并发CS的患者,均应用了IABP,应用DatascopeSystem97E型反搏仪,采用34~40ml型球囊,反搏时间15~168h。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coronaryangiography,SCA),2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4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36例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为33.33%。其中行PTCA及CABG术死亡4例,占干预组病死率15.4%(4/26),未行介入及外科干预治疗的死亡8例,病死率80%(8/10)。结论使用IABP对AMI并发CS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IABP的支持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手术治疗体会(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7例冠心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手术,均采用on-pump CABG手术,心肌保护方式采用顺灌结合经冠状静脉逆灌心肌保护方式。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病例均出现顽固性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其中1例同时合并肾功能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存活5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有效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院内心源性休克(CS)的风险因素,依此建立预测AMI患者院内C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通过胸痛中心数据库及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且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32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CS的发生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CS组(52例)和非C...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与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的关系.方法 AMI合并CS患93例,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及IRA开通时间.结果 PCI组住院死亡40例(75.0%),对照组为48例(81.0%),两组相比,P>0.05.PCI组IRA开通时间<6h患者和≥6 h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4.55% (6/11)及85.71%(36/42),IRA开通时间<6h患者的病死率较低(P<0.01).结论 早期行PCI可缩短AMI合并CS患者发病至IRA开通时间,降低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近期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2.4~15%,是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严格诊断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90%,一半以上在休克开始10小时内死亡。近年来,由于辅助环循装置、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MI并发CS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7例)、非高血压病组(4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及全因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组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33.3%比14.0%,P=0.027)、卒中史比例(24.6%比2.3%,P=0.002)均大于非高血压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卒中比例、全因死亡率及总MACCE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与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高血压病对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预后的影响不显著,但仍需对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监护,警惕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MI并发CS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治疗的110例AMI并发C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院内存活情况设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功能以及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时间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50例,死亡率45. 4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MI发病至入院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支病变、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CS发病至PCI时间、梗死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 76,95%CI为1. 06~6. 64)、年龄 70岁(OR=2. 43,95%CI为0. 86~5. 76)、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OR=3. 33,95%CI为1. 12~8. 56)、3支病变(OR=4. 01,95%CI为1. 25~9. 13)、CS发病至PCI时间 7d(OR=2. 61,95%CI为1. 13~7. 87)是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率较高,合并糖尿病、年龄 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三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 7d均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临床应用(附6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144h,经在IABP支持下,64例中6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2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64例患者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9.7%.结论IABP支架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5例冠状动脉旁路(CABG)术后并发急性心肌梗塞(AMI)及15例对照组系列心电图(ECG)、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谷草转氨酶(SGOT)及血清肌红蛋白(SMb)结果并进行对比,以期阐明血清CK-MB对CABG并发AMI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回顾分析81例急性心梗(AMI)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探讨冠脉早期再通(PTCA和/或CABG之后)对生存率的影响。A组32例冠脉再通(TIMI2或3级):PTCA22例,CABG2例,PTCA后CABG8例。B组49例冠脉未再通:常规药物治疗41例,PTCA失败8例。两组的年龄、性别、AMI部位、CPK、CKMB峰值、休克发生距MI起病的时间、心率、收缩压、肺楔压、心排指数、入院前用药、糖尿病、充血性心衰、CABG史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并发症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至2012年,PCI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行急诊CABG治疗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岁。分析围术期并发症和3年随访的临床预后。结果:PCI并发症致心源性休克7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前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14例,ECMO(体外膜肺)辅助5例。发生PCI并发症至外科血运重建的时间为(130±28)min。30例均成功实施急诊CABG。围术期死亡6例,余患者治愈出院。3年随访,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者高达83.3%,仅2例出现心力衰竭,NYHA Ⅲ级,1例猝死,1例死于脑梗死。与出院时比较,3年随访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论:急诊CABG治疗PCI术中严重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尚可靠。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早期血运重建等措施广泛应用于AMI合并CS的急诊救治,但AMI合并C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AMI合并CS的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心脏泵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5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将其设为对照组,均为急诊常规处理;另收集127例AMI合并CS患者为丹参酮组,在急诊常规处理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比较治疗7 d后心脏泵功能及预后。结果:丹参酮组总有效率达51.96%,病死率降低,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钙调蛋白(Ca MK)、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 MKII)-mRNA低表达,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 dp/dtmax)、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降低,患者舒张压(DP)升高、脉压差(PP)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cTnI水平、下调胞内CaMK及CaMKⅡ表达来维持心肌细胞内钙稳态,增强AMI合并CS患者心脏泵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总结我院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22例E-CABG术病例,3例仅有前降支病变的患者采用off-pump CABG术,其余19例采用on-pump CABG术,心肌保护方式采用顺灌结合经冠状静脉逆灌心肌保护方式,统计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择期手术组对照。结果:急诊手术组1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术后2d死于顽固性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并发症6例,择期手术组仅有2例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可以有效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由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n=46)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随访出院患者至2018年5月,统计其生存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院内死亡19例,死亡率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是应用IABP治疗的AMI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27例出院患者3年生存率62.96%,平均生存时间为(29.15±8.39)月,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TIMI低级别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相对少见,现报道AMI患行急诊PCI后并发SAP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进行支持治疗的结果。方法:2009年8月到2013年3月,我院对5例AMI合并CS的患者进行了ECMO辅助支持治疗。回顾分析这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辅助原因,辅助时间及预后。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辅助时间(121.2±40.6)h,全部脱机,4例存活出院。结论:ECMO可以为AMI合并CS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