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术在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颈椎病手术患者47例.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交感神经症状.切取8只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乙醛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内是否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随访10~48个月,术前JOA评分12.6分,末次随访15.2分.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9例,良16例,可8例,差4例,有效率87.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椎间隙区分布较椎体区密集;后纵韧带浅层较深层密集;C2/3、C3/4、C3/4、C4/5节段较C5/6、C6/7密集.结论 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另一重要因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切取8只兔子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用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其交感神经纤维进行特异性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辅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5.0)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颈椎间盘外环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区有大量密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它们互相交叉成网状或排列成丛状,且有着复杂的三维空间联系。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P〈0.05)。结论分布于颈椎间盘外环及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纤维是感受颈椎间盘紊乱、病变刺激的生理基础,可能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及融合手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对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5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1例)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组,36例);每组再依据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分为去除组(置换去除组,13例;融合去除组,23例)和保留组(置换保留组,8例;融合保留组,1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9 天、3、6及12个月评价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估)改善情况、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人工椎间盘假体及植骨融合的稳定性。结果 无论采用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等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融合成功率为100%;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无论是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还是融合手术,术中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手术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者。结论 无论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去除后纵韧带较保留后纵韧带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更好地缓解,早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骨化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6 2岁。双手麻木 16年 ,吞咽困难10年 ,加重伴行走不稳 6年入院。入院时患者双手不能作精细动作 ,平路行走需人搀扶。吞咽困难在进固体食物及颈后伸时明显。有糖尿病史十余年。查右前臂桡侧皮肤感觉减退 ,右侧上、下肢肌力Ⅳ肌 ,左下肢肌力Ⅴ -级。肱二头肌腱反射及膝腱反射亢进 ,双侧Hoffmann征阳性。影像学检查见C4~ 7节段连接的前纵韧带骨化 ,厚达 1cm ;C4 / 5~C6/ 7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颈髓明显受压。钡餐检查显示食道在C4~ 7节段受阻 ,未见食道本身器质性病变。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失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我科共收治入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785例,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436例和内服安定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49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u Z  Liu Z  Dang G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1-883
目的:研究交感型颈椎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88-2000年收治的20例手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判断有无颈椎不稳。结果:20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3-C4和C4-C5,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对大部分患者有短期效果。每例患者均于不稳节段行颈前路融合术,手术有效率为90%。结论: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可有短期疗效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交感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附5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吴毅文 《颈腰痛杂志》2005,26(4):251-253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从1991—2001年共收治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人50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药物、推拿等综合治疗。结果5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76%;有效率为98%,同时发现住院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较门诊治疗的优良率高。结论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安全,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T001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型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了1989-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产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11例有效;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8.9%,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1个间隙融合5例,2个间隙融合12例,3个间隙融合4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及X片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4.5±24.7)min,术中出血量(92.6±65.7)ml。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优6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4%;JOA评分由术前的(10.3±1.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融合器无沉降,颈椎前凸曲度保持良好。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比较。方法2006年3月~2007年4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55.61岁。以上病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8例,分别行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和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种术式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均为100%,JOA评分改善无明显差异。保留椎体后壁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结论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风险小、减压彻底等优点,对颈椎椎体结构干扰破坏小,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比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更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达到交感型颈椎病评分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以生物力学调节+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对照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应用VAS、NDI及分级疗效评定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VAS、NDI及分级疗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较为完善的综合疗法,生物力学调节疗法对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