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美蓉 《内科》2011,6(4):328-329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现已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它是一种经血液等体液传播疾病,主要通过输血、静脉吸毒、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2.
70份HIV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是目前诊断是否感染HIV的主要依据。六安市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承担本市监测哨点和本中心门诊的HIV抗体初筛实验,辖区各医疗机构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初筛阳性标本的复判,以及将初筛阳性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HIV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的工作。现将2000-2004年70份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蛋白印迹试验(WB)结果为金标准,对实验室的HIV抗体筛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快诊实验的检测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方法参照2004年《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2007-2011年之间HIV抗体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标本,采用WB进行确证。结果727例HIV抗体复查标本中,确证试验阳性为540例,占筛查阳性总数的74.28%;其中两种ELISA及免疫层析快诊都呈阳性反应的为558例,确诊540例,不确定’18例,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为96.77%;其余的ELISA呈阳性反应结果加上快诊结果与WB的阳性符合率为0,其中不确定72例,阴性97例。ELISA结果的1≤S/Co〈3,与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0.85%;S/Co值在3~6之间,与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1.11%;S/Co〉6,与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94.51%。阳性与不确定’、阳性与阴性的S/Co、不确定。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不确定’与阴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不确定。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LlSA检测试剂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随着S/Co值的增高,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也将升高,但是高S/Co值的样本并不代表感染HIV,HIV抗体阳性报告建议以确证试验结果为准;WB确证方法在不确定标本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快诊与ELISA的联合运用可以有效区分WB结果的感染一不确定与未感染一不确定,建议根据初筛结果,分类做好不确定人群的管理,尤其对两种ELISA及快诊均呈阳性反应的人群,应加大力度做好随访工作,确保无一例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阳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中,筛查试验阳性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合理地开展HIV抗体日常检测。方法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然后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HIV抗体阳性者与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经两种ELISA试剂筛查HIV抗体呈阳性或一阴一阳的352份血清标本,经WB确认阳性331例,阳性率为94.03%;21例为不确定,占5.97%。WB带型≥7条带的共计328例,占99.09%;6条带的3例,占0.91%。结论艾滋病筛查实验和确认实验结果一致性高。筛查实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阳性样本必须进行确证实验,对确证实验不确定的样本需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的特征。方法分别用中山、梅里埃、丽珠三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和雅培硒标试剂筛查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认。分析确认阳性、不确定、阴性三组样本的特征。结果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检测HIV抗体192636例,其中阳性样本349例。确认阳性组174例,流行率0.090%;2006—2008年显著高于2004—2005年(Χ^2=11.35,P=0.001),以21~50岁的青壮年男性居多。ELISA试剂均为阳性,S/CO值为(12.89±3.14);雅培试剂均为阳性;WB结果显示,91.38%HIV感染者呈现7条带以上。阳性一不确定组20例,ELISA试剂均为阳性,S/CO值为(4.90±3.40);雅培试剂7例阳性;呈现p24带者18例(90.00%),gp160带7例(35.00%),gp120、p17带各1例(各5.00%),其余带未呈现。1例随访后转阳性,3例随访转阴性。阳性阴性组155例,心脏病人所占比例最高(26.45%)。ELISA试剂均为阳性,S/CO值为(2.63±2.54);雅培试剂15例阳性。结论HI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筛查阳性样本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假阳性结果,应按规定程序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2005-2006年HIV抗体人群筛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天津市2005-2006年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检测数据,初步评估现行的筛查检测策略。方法对天津市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送检的601份样品,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规定的检测流程与方法进行HIV抗体确认。结果2005-2006年共对365份送检样品进行了确认试验,有215份为全条带阳性,确认为HIV抗体阳性。24份为特殊条带阳性,其中10例进行了随访,7例确认为HIV抗体阳性,3例排除HIV感染。51份确认试验结果为不确定,其中8例进行了随访,结果均确认为HIV抗体阴性。结论在医疗机构门诊及术前患者、公安和司法系统被监管人员等常规体检中,进行HIV抗体筛查是发现HIV感染者重要途径。对于不确定型、特殊阳性带型样品应慎重下结论,在随访检测的同时应积极考虑其他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对既往有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工作中,寻找一种适合于大批量标本检测,而且敏感性、特异性都比较强、成本较低的HIV抗体筛查方法。方法 用国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做筛查,分别选用不同厂家试剂和方法做复查。结果 筛查选用国产ELISA试剂 进口快速试剂准确率为97.83%;选用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准确率为96.57%。选用两种国产ELISA试剂准确率为82.5%。结论 筛查选用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及与临床安全输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6-01-2014-9-20的1 615例配血者血浆和临床资料做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检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研究不同就诊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做盐水法,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和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调查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及产生规律。结果:1 615例被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15例阳性率0.93%(15/1 615),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67%(4/595),女性检出率为1.08%(11/1 020),女性有妊娠史的患者检出率为1.28%(11/857),无妊娠史患者检出率为0(0/163),有输血史患者290例检出率3.45%(10/290),高于无输血史的患者检出率0.38%(5/1 3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体特异性以抗RH系统最多见检出6例检出率为40%(6/15),其中,抗-E 4例、抗-D 1例、抗-c 1例;其次是Kell和MNSs系统各4例检出率26.67%(4/15)分别为抗-K 4例和抗-M 1例、抗-s 2例、和抗-Mur 1例;最后还在Duffy系统中发现抗-Fya 1例检出率为6.67%(1/15)。结论:本研究为献血者抗体筛选提供了决策依据,并深入研究在不同就诊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与安全输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 774例劳教所羁押收教人员HIV抗体筛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劳教所羁押、收教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与行为的关系,为劳教所管理人员提供相应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对2774例羁押、收教人员进行HIV抗体筛查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辖区近年HIV检测工作情况,为艾滋病检测质量管理和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2020年初筛有反应标本,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2015 年和2020年修订版)》要求,分别采用四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三/四带化学发光法、胶体硒法进行复检,对复检任一方法有反应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确证。结果 1 374份复检有反应标本进行抗体补充试验,阳性为1 156(84.13%),阴性为148份(10.77%),不确定为70份(5.10%);VCT门诊和医疗机构门诊是发现HIV感染的主要方式,ELISA法和胶体硒法复核有反应确证阳性率为95.12%,胶体硒法两种试剂复核均有反应确证阳性率为90.45%,高于单一ELISA法或胶体硒法复核。确证阳性15~40岁人群占多数(70.76%),其次为50岁以上人群(17.56%);男性∶女性为36.3∶1;确证阳性标本的S/CO比值>不确定标本>阴性标本;不确定标本中,p24和gp160条带出现频率分别为62.86%和52.86%,同时含有gp160、p24条带随访进展为阳性的占62.50%(10/16)。结论 四代ELISA和胶体硒法联合复核能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复检S/CO比值大小和确证条带分布有一定提示作用,对于不确定但条带有两条以上且筛查S/CO比值较高的标本,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等补充试验或者积极跟进随访;加强青壮年和老年男性的艾滋病防病宣教。  相似文献   

11.
对贵州省贵定县乐邦乡村民罹患以骨骼严重畸形为特征的疾病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病家生活燃煤,敞灶烘烤之玉米,辣椒及室内贮存之谷子铝和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患者尿中铝和氟含量亦较对照高。28例骨畸形病人中仅有21例患轻或中度氟斑牙。病人骨X光片呈骨软化症,无氟骨症骨周组织异常骨化。三例严重骨畸形病人髂骨活检,现人骨铝含量显著增高,但骨氟含量无明显增加,骨形态计量学测量显示,病人骨损特征为骨发育障碍,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2.
Routine screening of blood donations for anti-HIV commenced in the UK during October 1985 and by the end of February 1987 approximately 3.7 million donations had been tested. Seventy-two were confirmed anti-HIV positive, i.e. 0.002%. Of the anti-HIV-positive donors interviewed to date, the majority are young homosexual or bisexual men or intravenous drug abusers. Included in the study are data collected on approximately 470,000 donors giving blood for the first time. Twenty of these have been confirmed anti-HIV positive (0.004%), and 19 interviewed have admitted to being in risk categories. In 5 instances a positive anti-HIV donor was found negative on a previous occasion, and in 1 instance the products from the donation led to seroconversion in the recipients. The majority of anti-HIV-positive donors attending for blood donation did so because they did not consider that the self-exclusion categories specified in the leaflet issued to donors applied to them since homosexual activity or drug abuse was not currently being practised.  相似文献   

13.
织金县吸毒人群HIV发病率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贵州省织金县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发病率趋势。方法收集织金县吸毒人群既往HIV调查和哨点监测资料,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算HIV发病率。结果1999年9月~2004年2月吸毒人群HIV累计发病率为88/百人年,2001年12月~2002年6月达到顶峰135/百人年,以后各时间段呈下降趋势。目前,吸毒人群的HIV发病率为58/百人年。戒毒所吸毒人群HIV感染率2001年1月为20%,2001年11月迅速上升至180%。2002~2003年HIV感染率比较稳定。结论织金县吸毒人群HIV感染率近期维持在稳定水平,但HIV发病率仍然很高,>5/百人年。因此对吸毒人群仍要加强艾滋病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狂犬病流行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发生的6例狂犬病个案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都来自农村的学生;发病年龄在7~16岁;所有病例在犬咬伤后均未对伤口进行正确处理,其中3例未注射狂犬疫苗(以下简称狂苗),另3例虽及时注射狂苗,但注射的狂苗均是从非正规途径购进,其潜伏期比3例未注射狂苗的潜伏期短,出现“早死”现象;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提高基层提供狂苗注射服务的覆盖面;加大对犬的管理力度;畜牧部门提高基层提供对犬注射狂苗预防服务的覆盖面等综合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During the first year (1986) of blood donor screening for antibody to HIV, 201,750 subjects were tested in 40 blood banks of Lombardia (Italy). All sera repeatedly positive by ELISA were submitted to our reference center for confirmation by Western blot (WB). Only 40 (0.02%) of 286 repeatedly reactive donors were positive by WB, whereas another 45 (0.022%) gave atypical antibody reactivities on WB, mainly directed against HIV core proteins. Of the 16 donors with inconclusive WB results followed for 4-12 months, 3 developed a full-blown antibody response, 5 maintained the anti-core reactivity throughout the follow-up period, and 8 lost all reactivities. The use of recombinant env and core antigen ELISAs seems to de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ra with inconclusive WB reactions, and to identify as true positive all seroconverting donors in advance of the WB test. The large majority (35 out of 40) of WB-positive donors and all seroconverters for antibody to HIV admitted to belong to a group at risk for AIDS. Among the 19 first-time donors with HIV infection, we found 3 subjects with serological evidence of LAV-2 infection. We describe also the diagnostic and ethical issues when a donor notification policy is based on WB confirmatory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6.
17.
贵州省册亨县原属疟疾高发流行地区 ,195 3和 1971年曾经历两次较大流行 ,发病率分别为 15 70 15 和 162 4 97 。通过疟疾防治后 ,疟疾发病率从 1980年的5 7 46 降至 1989年的 5 86 ,1999年已降至 0 44 ,并连续 3年控制在 1 以下 ,达到了控制流行指标 ,进入疟疾监测管理阶段。现将本县 1998~ 1999年疟疾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 监测方法1 1 常住人口 采取主动与被动侦查方法 ,用厚血膜镜检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的“四热”病人。质量控制指标 :年血检率达 5 %以上 ;主动侦查血检占血检总数 70 %以上 ;5~ 10…  相似文献   

18.
19.
贵州省从江县疟疾局部暴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确定2006年7月贵州省从江县局部疟疾暴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疟疾暴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495名常住居民采集滤纸干血滴,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对其中423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年内疟史、疟防知识知晓情况、蚊帐使用情况、露宿习惯等。收集乡卫生院门诊发热病人登记资料,分析发热病人就医行为。复查上报的42例疟疾病例阳性血片和同期普查的部分阴性血片。按蚊调查仅做半通宵人饵诱捕和人、牛房密度调查,分析该地传播媒介组成和叮人率等。 结果 42张阳性血片经复查确定12张阳性均为间日疟原虫,18 d的疟疾罹患率为2.1%(16/753,包括4例临床诊断病例)。居民平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8.7%(43/495),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20.6,总的GMRT为10.6,其中5岁以下组抗体阳性率为7.5%(3/40),阳性GMRT为25.1。发热病人就诊率为81.3%(118/145),平均发热后3.9 d就诊。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25.5%(108/423),文盲组、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为17.1%、29.2%和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蚊帐使用率平均为31.0%(131/423),露宿率平均为40.7%(172/423)。2004和2005年休根治疗率分别为68.2%(15/22)和48.3%(14/29)。当地传疟媒介除中华按蚊外还存在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人房帐内捕获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叮人率分别为0.0566和0.0755。 结论 当地存在我国重要传疟媒介,因灾后居民居住条件简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有露宿习惯,疟疾病例的发现和治疗均不及时等,是促成了该起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