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容积调强放疗以及静态调强放疗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剂量学。方法 将2020年7月—2022年12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共有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行静态调强放疗,观察组为容积调强放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剂量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最终疗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I、Dmean和D2%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HI和D98%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的放疗干预而言,容积调强放疗和静态调强放疗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容积调强放疗有更好的适形性、更优的剂量分布,可以确保靶区的照射剂量有合适的强度,并有效减少靶区周围组织的总体受量,促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各50例。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5.14±2.58)、(56.11±3.13)分,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5.13±2.96)、(56.25±3.74)分;治疗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78.72±4.52)、(82.12±3.21)分,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分别为(78.56±3.21)、(82.19±3.56)分。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宫颈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生存期为(16.55±2.45)个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生存期为(16.11±2.4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9/50),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50);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5)。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治疗宫颈癌术后的效果理想,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IMRT)同步化疗治疗宫颈鳞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r\n性。方法 共纳入宫颈鳞癌患者83 例,包括VMAT 组41 例,f-IMRT 组42 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r\n及短期疗效。结果 治疗后,VMAT 与IMRT 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局部控制\r\n率分别为100% 和94.9%(P=0.49);Ⅰ ~ Ⅱ级急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3% 和64.3%(P=0.04);泌尿系统及血液\r\n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MRT 相比,VMAT 用于宫颈癌同步化疗的短期疗效更\r\n好,且急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更少,是宫颈癌外照射放疗计划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与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技术的治疗剂量学差异。方法 2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术后均进行辅助放疗,设定相同的照射剂量参数分别行VMAT计划与DMLC-IMRT计划设计。比较VMAT和DMLC-IMRT技术计划靶区剂量、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及机器跳数、照射时间。结果 VMAT技术D50%(4978.55±51.13)cGy、均匀性指数(HI)值(0.06±0.01)均高于DMLC-IMRT技术的(4774.15±40.85)cGy、(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D2%、D98%、PTV100%与DMLC-IMRT技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膀胱体积V40 50.67(44.18,60.16)%及右股骨头体积V30(24.05±9.72)%、平均剂量(Dmean)(2547.68±...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宫颈癌术后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的近期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放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和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直肠反应以及膀胱反应对比(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芦成 《哈尔滨医药》2022,(2):101-102
目的 对比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适形调强放疗(IMRT)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实施VMAT的中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并将30例实施IMRT的中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两组均进行6周放疗,比较2组放疗效果以及放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应用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2种放疗技术计划的剂量学参数,为上述宫颈癌患者放疗技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肿瘤科诊治的10例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其中4例为Ⅱb期,6例为...  相似文献   

9.
陈建 《河北医药》2024,(9):1311-1314+1319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2021年收治的EGFR基因突变宫颈癌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EGFR基因未突变宫颈癌患者50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生长因子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较高,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较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较高,CD8+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较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较低(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中每野弧数目对治疗计划的影响。方法 改良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放疗)患者15例,在定位CT上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OARs),处方剂量50 Gy/25次。在Monaco计划系统中对每例仅改变单个射野中的弧数目,分别设计单弧、双弧和三弧3种VMAT计划,分析其靶区和OARs的各项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结果 15例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计划的单弧、双弧和三弧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与单弧计划相比,双弧和三弧计划靶区的最大剂量D2%和平均剂量(Dmean)较低,最小剂量D98%较高,对侧乳腺Dmean、V5以及对侧肺Dmean较高,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改善(P<0.05)。随着弧数目的增加,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均增加(P<0.05)。结论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计划随着弧数目的增加,其靶区剂量分布更优,但部分OARs低剂量照射会增加,治疗时间延长,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考虑选择V...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固定7野(7-IMRT)及9野动态调强技术(9-IM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方法 选取1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二弧VMAT、7野IMRT及9野IMRT计划设计,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以及加速器跳数。结果 VMAT、7-IMRT和9-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VMAT计划更优,7野计划最差。危及器官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膀胱V30、直肠V30、V50和股骨头V20的体积均低于7野和9野计划(P<0.05)。相较于9野计划,7野计划的膀胱V30和股骨头V20均略低(P<0.05)。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MU(757.69±137.04)低于7野计划(802.65±183.85)和9野计划(1102.31±190.07)。结论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采用VMAT、7-IMRT及9-IMR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危及器官的保护。VMAT计划在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上优于7-IMRT和9-IMRT,9-IMRT优于7-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优势,机器跳数明显降低,提高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凌燕  熊员焕  罗蒲英 《江西医药》2013,(11):943-94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代替传统放疗,辅以紫杉醇和顺铂治疗高危宫颈癌术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Ib—IIa期宫颈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2组,研究组辅以调强放疗,对照组辅以传统放疗,两组均加同期紫杉醇和顺铂化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1)研究组2年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年生存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组胃肠道、泌尿和造血系统急性毒副反应减少。慢性肠道毒性反应减少(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外形或边界在三维空间上更为接近,与传统放疗相比.降低了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程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70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组35例行IMRT治疗,对照组35例行常规体外全盆照射.对比两组的肿瘤消退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MRT组治愈率及远期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M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较常规体外照射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体部γ刀、静态调强(s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VMAT)的肺部小肿瘤中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6例肺部小肿瘤患者,分别设计γ刀、sIMRT(计划2)和VMAT计划,使得95%靶体积(PTV)达到处方剂量要求,比较三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危及器官剂量、均匀指数(HI)及适形指数(CI)的差异。结果 16例患者三种计划的PTV剂量分布及剂量参数都能达到临床治疗要求,处方剂量覆盖95%的PTV,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值也能满足要求。γ刀计划的适形性(CI)及均匀性(HI)分别为(1.67±0.13)和(0.70±0.06),在三种计划中表现为最差(P<0.05);而sIMRT和VMAT计划的PTV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相似,差别不明显(t=0.96和1.37,P=0.36和0.19)。在三种计划中,γ刀计划的全肺V5、V10、V15、V20、V25、V30和脊髓Dmax最低,差异显著(P=0.00),而食管Dmax虽然较低,但并无统计学意义。sIMRT和VMAT相比,肺V10、V30略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食管及脊髓最大受照剂量、肺V5、V15、V20、V25虽然差异不大(P>0.05),但VMAT计划均高于sIMRT计划相应参数值。结论 与sIMRT和VMAT相比,在肺部小肿瘤的放疗中,γ刀能明显提高靶区剂量且较好保护危及器官,但均匀性及适形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实验组行调强放疗(IMRT)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疗疗效及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放疗总缓解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P〈0.05)。实验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2%,33.3%,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O.0%,对照组为1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施姗姗  闵旭红 《安徽医药》2017,21(6):1040-1044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病人适形调强放疗相关血液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食管鳞癌病人接受放疗后的血常规变化情况,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毒性标准将骨髓抑制程度分为正常(0度)、轻度(Ⅰ度和Ⅱ度)和重度(Ⅲ度和Ⅳ度),研究性别、年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指数、胸骨受量、是否手术、是否同步化疗等因素对血液毒性的影响.结果 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7.9%(58/66)、28.8%(19/66)、57.6%(38/66)其中重度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25.8%(17/66)、1.5%(1/66)、15.1%(10/66).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手术对骨髓抑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胸骨受量、是否同步化疗对骨髓抑制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病人放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血液毒性比例较高,体质量指数低、胸骨受量高、接受同步化疗增加重度血液毒性发生的概率,合理评估病人状况、优化放疗方案、动态监测血常规可以降低和及时处理重度血液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和普通放疗2种方法给医院和患者带来的获益因素。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10月两院收治的患者,按研究标准进行随机分组,共85例入组。其中,调强(适形)放疗组43例,普通放疗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然后对其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从疗效、副作用、费用以及设备投入或操作过程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关的利弊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调强组、普放组、近期生存率、转移率无差别;副作用情况:调强组急性黏膜反应、溃疡较明显,普放组张口困难、听力下降较明显,其他口干、咽痛、食欲下降、皮肤改变、骨髓抑制等无明显差异,从总费用看,调强组是普放组的6倍左右。结论:两种方法不同,各有利弊因素,但从患者获益情况看,调强组疗程较短,治疗靶区精确,副作用相对较轻,远期疗效可能优于普通组,因此,多数患者还是可以接受的,从医院角度看,调强放疗增加技术员的工作量和设备投资,但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也符合"效—价—比"规律。因此,提出如果患者有经济实力,应提倡调强放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45例与对照组143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技术放疗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照组患者应用3DCRT放疗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放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放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放射性口干、黏膜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Ⅲ级~Ⅳ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方法放疗,临床效果显著,正常重要器官与组织损伤小,无重度不良反应,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并分析治疗对血清IL-10水平的影响,并以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均顺利完成治疗,均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86.67%,疾病控制率95.5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大多为轻度。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安全、有效;放化疗可降低患者血清IL-10水平, IL-10水平可用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的优化方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35例Ⅱ~Ⅳa期鼻咽癌患者分成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组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加辅助化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期化疗采用DDP40mgd1~3+5-Fu1.0d1~4,4周为1个周期;同期增敏化疗DDP30mgqw,放疗后辅助化疗DDP40mgd1、8、15+紫杉醇90mgd1、8、15,休息1周继续。均行调强放疗,PGTV和CTV的中位剂量分别是70.6Gy和61.6Gy。临床检查结合CT用于近期疗效评价。CTC3.0评分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期4~32个月,中位随访期是18个月,随访率100%。局部控制率98.2%。患者出现的口干、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骨髓抑制和体重下降均不影响治疗完成。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是化疗不能按计划进行的主要原因。放疗结束时14例完全缓解(CR),同期放化疗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各有8例和6例;21例部分缓解(PR),同期放化疗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各有17例和4例。结论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是限制同期调强放化疗按计划进行的主要因素。不含5-Fu的同期增敏化疗加辅助化疗的方案更能被患者接受,有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