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波  沈玉祥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4):338-340,351
目的:探讨全血B-型利钠肽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心胸比在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心力衰竭诊断仪测定心衰患者全血BNP水平,同时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心功能,常规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并计算PtfV1值,在标准胸部正位片上测量并计算心胸比,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临床心功能分级之间,全血BN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28),与心电图PtfV1值呈负相关(r=-0.756),与胸片心胸比呈正相关(r=0.757)。结论:测定全血BNP水平,结合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和胸片心胸比有助于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
郭双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08-1009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指导判断预后与治疗。方法入选120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2组QRS波群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痛死率的关系。结果QWS波群时限≥120m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与QRS波群〈120ins组心力衰竭患者对照明显恶化,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QRS波群时限延长(≥120ms)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评价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和23例心功能I级的心脏病患者,ELISA法测定入院1~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随访患者1个月,统计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功能恶化再次住院)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 将患者分为有终点事件组(8例)和无终点事件组(78例)。结果 ①心力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II~Ⅳ级)D-二聚体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②D-二聚体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γ=0.953,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930,P〈0.05),与LVFS呈负相关(γ=-0.896,P〈0.05)。随着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血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③有终点事件组与无终点事件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1个月内终点事件(死亡和再入院)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OR=5.67,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和NYHA分级、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以及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用于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还可揭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联合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C)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11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44例,根据NYHA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心功能,分为非心衰组(NYHA心功能Ⅰ级)、心衰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入院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类型、NYHA分级等一般资料。入院即刻测定CysC、BNP水平,两周内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DL-C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衰组比较,心衰组年龄偏大,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比率高,血清CysC水平升高,BNP水平升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胱抑素C与LVEF呈直线相关(P<0.01)。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 C (OR=12.51,P=0.000)、陈旧性前壁心肌梗(OR=3.857,P=0.000)、年龄(OR=3.272,P=0.000)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ysC对心力衰竭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BNP联合CysC可进一步评价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5.
谢广雄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00-101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功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于入院第2天晨采血样检测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随访半年,以缺血性胸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源性原因再住院,心源性原因的死亡等为结局终点事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半年时结局终点事件共19例(24.4%).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APTT(X2=6.514,P=0.013)、Fib(X2=6.341,P=0.028)、DD(X2=9.156,P=0.008)和预后均有关系,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Fib(P=0.041,OR=1.413)及DD(P=0.019,OR=1.32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分层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的对应关系,评价BNP预测终点心脏事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52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24h内完成BNP水平、NYHA分级等指标测评,采用简单对应分析NYHA分级与BNP分层的关系。随访终点心脏事件(包括住院期间死亡、出院后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2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探讨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Life Table法、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①对应分析显示,心功能Ⅰ级偏重于BNP1(200ng/L),Ⅲ级偏重于BNP4(601~800ng/L),Ⅳ级偏重于BNP5(801~1000ng/L)和BNP6(1000ng/L),BNP2(201~400ng/L)和BNP3(401~600ng/L)没有显示与某一NYHA分级有明显的对应性;②BNP(r=0.276,HR=1.318,95%CI=1.171~1.854,P=0.000)、NYHA分级、射血分数(EF)、房颤房扑等4个因素入选以终点心脏事件为应变量的Cox比例风险模型;③BNP1组、BNP2组、BNP3组、BNP4组、BNP5组和BNP6组2年累计发生心脏事件分别是7例(29%)、18例(46%)、33例(63%)、35例(75%)、32例(87%)和30例(88%),BNP1组与BNP2组未获得心脏事件发生的中位时间,BNP3组、BNP4组、BNP5组和BNP6组中位时间(95%CI)分别是549(339.577~758.423)d、469(313.668~624.332)d、365(126.266~603.734)d和379(50.775~507.225)d,χ2=43.681,P=0.000。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判断和预后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表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4 0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4组 :无ST T变化组、T波倒置组、ST段压低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给予强化药物和介入治疗。观察各组随访期 ( >1年 )内不良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入院 )的发生情况。结果 4 0 0例患者中 ,无ST T变化组 194例 ( 4 8.5 % ) ,T波倒置组 6 3例 ( 15 .7% ) ,ST段压低组 12 9例 ( 32 .2 % )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 14例 ( 3.5 % )。在平均 ( 17± 4 )个月 ( 12~ 2 2个月 )的随访中 ,ST段压低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0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 (OR =0 .86 9,95 %CI :0 .82 1~ 0 .92 1,P =0 .0 0 1)、ST段压低 (OR =4 .6 4 8,95 %CI:1.0 39~ 2 0 .796 ,P =0 .0 4 4 4 )和年龄 (OR =1.12 5 ,95 %CI :1.0 2 0~1.2 39,P =0 .0 181)为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长期生存有关的预测因素。在ST段压低组中 ,ST段压低程度≥0 .2mm(P =0 .0 0 1)和存在ST段动态变化 (P =0 .0 36 )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心电图表现可指导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 ,ST段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ST段的压低程度和动态变化的监测可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进一步危险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 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三甲医院-社区心衰管理模式能否改善社区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方法 入选20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管理组患者进行三甲医院-社区心衰管理模式管理,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管理.平均随访时间18.5±0.5个月.主要随访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心脏彩超EF值、心血管事件.结果 管理组有效患者96例;对照组有效患者97例.通过三甲医院-社区心衰管理模式管理后,管理组患者较对照组在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心脏彩超EF值有明显改善(P〈0.05),而III-IV心功患者(共61例,管理组30例;对照组31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管理组63.3%(19/30);对照组90.3%(28/31),P〈0.05).结论 三甲医院-社区心衰管理模式能够改善社区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减少III-IV级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异质性中舒张功能的作用及两者的预后价值.方法:128例SHF患者住院后行常规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检查(TDI),计算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二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E’),并测定人院及出院时BNP水平.随访联合终点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及因心衰失代偿再入院.结果:lnBNP与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TDI参数、E/E’比值等均明显相关,BNP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及舒张功能异常程度加重逐渐上升(组间两两比较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E/E’比值及舒张功能异常程度分级与入院时及出院前lnBNP独立相关.随访中35例患者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多变量分析显示出院前lnBNP(RR:2.79,P<0.05)和E/E’(RR:1.25,P<0.05)为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SHF患者中BNP异质性与舒张功能、E/E’相关,动态观察BNP、常规检测E/E’可用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金德明  黄锦程 《河北医学》2001,7(12):1087-1089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在心力衰竭加重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8例(男82例,女56例,平均年龄71.6岁),因各种基础心脏病,心功能I-II级(NYHA分级)的住院病人、5d内心力衰竭明显加重(IV-V级)、其入院后3d内的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结果57例冠心病心衰中心电图全部异常,心房颤动43.8%,心房颤动伴II°AVB12.5%,(其中3例死亡);肺原性心脏病心衰47例,心电图正常3例,肺型P波23.8%,低电压33.3%,心肌缺血23.8%;高血压心脏病心衰18例,心电图正常1例,左心室肥厚55.6%,心房颤动27.8%;扩张性心肌病6例,心电图均异常,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50%,(其中2例死亡),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3.3%(其中1例死亡)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心电图均异常,心房颤动70%,室性早搏20%.结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改变为非特异性,但如能紧密结合临床基础心脏病,评估心电图对心衰的加重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冠心病存在心房颤动伴II.AVB;肺心病的肺型P波和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脏病心房颤动;扩张性心肌病伴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和/或左束支传导阻滞;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心房颤动,这些异常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5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5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行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观察患者心功能、心电图QRS波宽度、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参数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NYHA分级均提高到I~II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少,6min步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改善,未发生死亡和心衰住院事件,QRS波宽度改变不明显(>0.05)。结论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部分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使明显扩大的心脏回缩,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岩  田志鹏   《中国医学工程》2010,(1):55-56,179
目的评价B型脑利钠肽(BNP)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6例诊断CHF的住院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清BNP(BNP0)、入院常规治疗7天后BNP(BNP7)治疗30天后BNP(BNP30)以及入院时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等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 96例CHF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组患者年龄、NYHA分级、BNP0、BNP7及BNP3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BNP7-0%、BNP30-0%中位数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年龄≤75岁的心衰患者的3.27倍;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555.26pg/ml的心衰患者的3.45倍。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300.68pg/ml的心衰患者的2.89倍。BNP7-0%≤57.82%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7-0%57.82%的心衰患者的2.10倍;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其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的风险是BNP30-0%72.30%的心衰患者的2.03倍。结论 BNP可以用于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分析及及危险分层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心衰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循环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NYHAⅠ组,23例)、心功能Ⅱ级(NYHAⅡ组,23例)、心功能Ⅲ级(NYHAⅢ组,23例)、心功能Ⅳ级(NYHAⅣ组,23例),予强心、利尿、扩血管、降压常规对症治疗,加用黄芪注射液,50 m L加入100 m 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BNP水平,分析与心衰程度的关系。结果:1治疗前,按照NYHA分级从Ⅰ~Ⅳ级,BNP水平逐渐升高,且各心衰级别的BNP水平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后,各级心衰患者BNP水平明显下降,但从NYHAⅠ到Ⅳ级BNP水平逐渐升高,且各心衰级别的BNP水平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心衰患者血清BNP水平在不同程度心衰与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n=136,R=0.9727,P0.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清BNP水平,改善心功能,但无法完全恢复心功能,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血清BNP水平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黄芪注射液对早期心衰治疗效果较好,对心衰程度越高者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种无创性指标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笔者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04例AMI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起病3个月内序贯接受无创性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平均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发生主要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有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纳入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后,对上述数据分别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按是否发生各主要心脏事件分别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的指标.将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S、LVEF、Tp-Te间期与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密切相关.结论 TS、LVEF、Tp-Te间期是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TS(OR =5.470,P=0.023)是预测心源性死亡最强的变量,LVEF(OR =4.348,P=0.042)、(OR=3.245,P=0.017)是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最强的变量,Tp-Te间期(OR =6.372,P=0.037)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最强的变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随访1年,通过Log-rank检验和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Cys C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Cys C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心脏舒张功能较差(E/A:0.71±0.09 vs 0.81±0.25),NT-proBNP水平较高[(3248±1534)pg/ml vs(2513±1203)pg/ml],心功能分级较高(NYHAⅢ/Ⅳ分级:67.8%vs 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1年,与Cys C正常组比较,Cys C异常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全因病死率(24.1%vs 16.7%,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47.1%vs 26.5%,P<0.01);Cys C水平对联合终点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7.3%,临界值为1.23 mmol/L。结论 Cys C是预测HFPEF患者1年内临床事件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记录104例CHF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HRT(TO和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静息心率(RHR)、SDNN,随访6~18个月,终点事件是患者心力衰竭恶化入院、心源性死亡。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LVEF≤30%、SDNN≤100 ms、RHR≥75次/min、HRT 1、HRT 2等6个变量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其中HRT 2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5.40,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VEF≤30%(RR=4.68,P<0.05)、RHR≥75次/min(RR=3.18,P<0.05)、SDNN≤100 ms(RR=3.69,P<0.05)、HRT 2(RR=5.12,P<0.05)为仅有的4个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的变量。结论 HRT是心功能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一个有力的预后预测凶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NYHA Ⅲ级~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手术组1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正规药物治疗,手术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9月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测定、心功能超声指标评价(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和二尖瓣返流)、心电图QRS波宽度测定以及试剂盒测定血浆MDA、SOD和 GSH Px。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手术组均显示NYHA分级和MDA下降,6 分钟步行距离、SOD和 GSH Px增加,指标改善在手术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超声指标和心电图QRS波宽度无变化,手术组患者治疗后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二尖瓣反流减少,心电图示QRS波时限降低。结论 对于心功能NYHA分级 Ⅲ级或 Ⅳ级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更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的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宽QRS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1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时限分为≥120 ms的宽QRS组19例和<120 ms的正常QRS组101例,分析两组患者QR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宽QRS组LVEF、LVFS、LAD、LVEDd均大于正常QRS组,有显著差异;②两组间心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对评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时T波假性正常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就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心电图提示T波异常(包括低平、倒置)患者,完善实验室相关检查、超声心动动图、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心肌梗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波假性正常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97例患者,将T波假性正常化及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871,95%CI:1.980~283.672,P=0.023)及T波假性正常化(OR=0.227,95%CI:0.055~0.891,P=0.035)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相关。男性为危险因素,而T波假性正常化为保护因素。结论 非心肌梗死患者平板运动试验时出现T波假性正常化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