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和20例静脉血标本被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对末梢全血与静脉血在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末梢全血10min的结果与即测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01);30min结果与10min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各个时间的测定结果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全血采集过程中由于组织液混入,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可逆的假性聚集,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静脉血采集混匀后即上机检测对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血白细胞计数危急值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医学检验部检测到的所有危急值,并通过查阅病历回顾性分析全血白细胞计数危急值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共报告危急值2865个,其中全血白细胞危急值156个,共报告全血白细胞计数192960个测试,报出率为0.08%,占所有报告危急值的5.44%。高危急值病例主要在急性感染患者多见,其次为白血病、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大手术后、烧伤以及肾功能衰竭患者;低危急值病例主要在白血病患者多见,其次为化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结论全血白细胞计数危急值上下限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全血白细胞计数危急值的报出率,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危急值范围,分析其特点及疾病的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4.
(1)目的:探讨同一患的静脉血与末梢血2种标本采集方法检测血常规结果的区别。(2)方法:应用MedonicCA620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140例患的静脉血与末梢血标本的血常规。(3)结果:用同一患的静脉血与末梢血2种标本分别检测血常规,其结果存在着显性差异(P<0.01)。(4)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检测血常规的存在差异,所以当患采静脉血困难时,应对末梢血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5.
末梢与静脉血糖检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50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馒头餐试验者,作了末梢及静脉血糖检测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清血糖(VSG)高于末梢全血糖(CBG),两者相差系数为1.085,VSG与CBG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3,P<0.001)。当VSG≤11.1mmol/L时,两者差异不显著;而>11.1mmol/L时,两者间差异呈显著性(P<0.01)。提示VSG与CBG间有良好的吻合性及换算系数。因而,采用血糖仪检测末梢血糖可作为临床上监测血糖水平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分类计数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患者新鲜抗凝全血标本143例,3h内经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后,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后进行手工分类镜检。结果: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相关性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别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以在正常范围内最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0.851;嗜酸性粒细胞在<2%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所占比例的增高,特别是>5%时差异无显著性,相关系数达到0.934;而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相关性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487、0.108。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优于镜检法;当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仪器分类结果报告;由于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多形态、多变化性,仪器识别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当单核细胞大于正常范围时,无论其他结果如何均应进行人工镜检。 相似文献
7.
8.
9.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检验常作的项目之一 ,临床应用价值较大。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 ,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时 ,应使用油镜 ,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实验室为图快图简便 ,常使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为了解高倍镜与油镜分类结果的差异 ,我们对 50 0例次病人的血涂片标本作了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我院 2 0 0 0年 4月— 7月间各科住院病人血涂片标本 50 0例次。2 方法 血涂片涂布均匀 ,厚薄适宜 ,血膜长约 3cm ,经瑞氏染色后 ,选择血膜体尾交界处细胞展开良好、分布均匀的部位 ,分别用Olympus…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直接刮取法和微量毛细管取血法对末梢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7例门诊病人分别用两种方法采取手指末梢血后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 直接刮取法与微量毛细管取血法的血小板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离心管直接刮取法采集血小板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检测无明显影响,计数较微量毛细管准确,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笔者采用sysmexF—820型血细胞电子计数仪与以往的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方法检测50例患者的末梢血白细胞数,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说明。1.材料与试剂1·1 sysmexF—820型血细胞计数仪及其稀释液和溶血素、EDTA—Na抗凝剂。1·2 显微镜、计数板及盖片、白细胞稀释液,一次性20ul吸管等。2.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区别和应用价值,选择最佳的采血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查血常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受检人员通过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收集标本,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20例受检者中,通过末梢采血检测的WBC、RBC、Hb参数结果均高于静脉采血,差异显著(P<0.05);但是HCT的检测结果低于静脉采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发现,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不同,而静脉采血所产生的结果比末梢采血的检测结果更具有应用价值,检测结果数据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临床上建议尽量采用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13.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William B Kannel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目的是检查白细胞计数与心血管疾病发生(CVD)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和心力衰竭。对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因素,血细胞比容和肺活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前言近年来,免疫学研究已证明,恶性肿瘤病人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而恶性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机能状态又往往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愈的可能性。因此,在对恶性肿瘤病人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等工作中,不仅要了解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发展对机体的影响,还必须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力,进而分析肿瘤——宿主的相互关系。参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细胞除巨噬细胞外,主要就是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K细胞(Killer Lymphocyte)和NK细胞(Nat- 相似文献
15.
静脉和末梢血Hb有一定的差异,已引起重视[1~3]。Hb是检查献血员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项目.目前大串数单位检验Hb仍采用本消血,而未消血因受影响因素较多而不能真正反映被检者的Hb含量,只有静脉血才能真正反映被检者Hb含量。我院地处高海拔地区(海拔2300m)。为证实高原地区静脉血与本梢血Hb是否也存在差异,对本地区116名献血员的静脉、末梢血Hb含量同时检测,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我院健康献血者,年龄范围20~50岁,以青壮年居多,其中男56例,女60例。2仪器与试剂:XF=Ⅱ血红蛋白仪:上海求精生化仪器有限公司。H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全血与末梢血2种进样模式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8项参数结果有无差异。方法:应用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的全血与末梢血标本的WBC、RBC、Hb、PLT、MCH、HCT、MCV、MCHC 8项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T、MCV、MCHC的结果2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RBC、Hb、PLT、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进样模式测定的WBC、RBC、Hb、PLT、MCH这几个主要参数可信性强,适用于化疗的血液病患者反复采血及新生儿、婴幼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两种方法之间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对283例WBC〈4.0×10^9/L的患者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两种方法WBC〈4.0×10^9/L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中存在着一定差异。结论:WBC计数应以显微镜计数法为准。 相似文献
18.
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计数白细胞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手工法与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白细胞的差异。方法:使用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及手工计数对250例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白细胞计数结果小于4.0×109/L时,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10)×109/L时,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10.0×109/L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方法可靠、简单、方便,准确性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当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参考上线及血细胞分析计数白细胞数目正常但有异常提示时,应结合手工复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科学地利用血常规检查,为临床服务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比较采用末梢血预稀释与全血模式以及静脉血检测WBC、RBC、Hb和PLT结果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将我院300例体检者分别采静脉血和末梢血后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WBC、RBC、Hb和PLT。结果:末梢血RBC、PLT、WBC、Hb与静脉血差异有显著性,而且平均变异系数>静脉血,末梢血全血模式与预稀释模式PLT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全血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60例细菌性支气管炎患儿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的60例体检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将所有儿童依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第1组为5个月~1岁半的婴幼儿,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第2组为2~13岁的儿童,全血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分别采用免疫比独法和XE-2100五分类进行血液分析测定.结果 两组中细菌性肺炎患儿的全血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值要明显的高于的对照组健康儿童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支原体肺炎患儿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细菌性肺炎的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与支原体肺炎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中联合检测的白细胞计数与单检的白细胞计数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于小儿肺炎病原体的鉴别及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提高了小儿细菌性肺炎诊断的准确对,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炎细菌的早期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