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3.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论内涵的探讨从未停止,并形成了丰富的解读.不同读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黄帝内经》的魅力所在.随着内涵的不断丰富,临床应用也变得广泛起来.为了更好地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以对阴阳学说有更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4.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5.
“阳病治阴”理论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阐述了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出现寒象,病本在于阳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热象,病本在于阴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所以“热之而寒者”则当“取之阳”。亦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方法为“阳病治阴”。笔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妇产科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7.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颇不一致,虽各有阐发,但终不能深中肯綮。如杨上善所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必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此注不够贴切,概念亦不清。王冰、马莳等则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为注。以经解经,亦不得其要。李东垣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单从针灸治疗上去发挥。吴昆注说:“刺法有从阴  相似文献   

8.
王珍  贾奎 《新中医》2018,50(4):183-185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关键在于阳不足,阴有余,病证本质为阴类证,以"治阴病用阳药"为指导来辨治本病,可使辨治执简驭繁,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指导针刺治疗,善于运用补土升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导气同精和刺血泻邪等针法治疗各种病证,这些突出特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0.
<正>《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素问·腹中论篇》载:“帝日: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日: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人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膜胀而头痛也。”阳入于阴者,主要病变部位在头与腹。清·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中对阳人于阴有这样的描述:“昼静夜剧,其证见阳热之有余者,是阳陷入阴也。”《濒湖脉学》中对弱脉的描述中也提到了阳陷入阴,“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阴"和"阳"应是代表两种不同体质类型,实为揭示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人心理压力的增大,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人们越来越多,然而治疗失眠并不容易。《黄帝内经》将失眠的病机概括为阳不入阴,为了改善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提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作者通过寻找历代医家对失眠之阳不入阴的认识,总结失眠的病机,发现历代医家对失眠病机的认识,总的来说分为四类,即阳虚之阳不入阴,阴虚之阳不入阴,阳亢之阳不入阴,阴盛之阳不入阴,为中医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研究阴阳理论与子午流注学说,探究阴阳理论、子午流注学说与睡眠的关系,进而从阳留与阴阐述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从阳出于阴阐述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同时以子午流注学说为指导,阐述对发作性睡病患儿之睡眠的调护,从而构建以阴阳理论为指导的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证及阴中求阳的定义是错误的 ,应为 :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药中 ,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 ,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 ,适用于阳损及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相似文献   

18.
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多以其治已病论,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为治未病论,言阳有余主要针对君火,阴不足实指肾精。要达到“阴平阳秘”,须“收心养心”,珍摄阴气,亦即用“道心”制约妄动的君火,用君火制约妄动的相火,防患于未然,是其治未病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阴病治阳”滥觞于《黄帝内经》,意指针刺阳经穴位可以治疗症状表现在阴经的疾病。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在阴经,背俞穴位于阳经,前期研究发现针刺背俞穴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故“阴病治阳”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点。以“阴病治阳”为切入点,从营卫理论、气街理论、经筋理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联系临床,深入阐释针刺位于“阳经”的背俞穴在治疗“阴病”之冠心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阴病治阳”理论治疗冠心病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异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异治,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思路,强调因个体特异性和因环境的不同,在病相同或证相同的情况下,用方、用药有别,也即“三因制宜”。1性别年龄不同,用药有别按阴阳理论,男为阳,女为阴,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用的说法,说明了性别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