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的黄斑部CNV患者19例20眼,治疗参数为光斑直径800~3000μm,能量120~480mw,曝光时间均为60S,光凝数量1~4点。随访视力、中心视野及FFA,时间为2~8个月(平均4.90个月)。结果视力改善6眼(占30.00%),视力稳定13眼(占65.00%),视力下降1眼(占5.00%)。治疗后视力平均为0.12,与治疗前的平均视力0.09比较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FFA显示治疗后CNV完全闭合者占20.00%,CNV较治疗前面积减小、渗漏减轻者占70.00%,CNV增大和渗漏增加者占10.00%。结论T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部CNV治疗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  相似文献   

2.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对34例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TTT治疗,治疗效果用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视力提高≥2行者29眼,视力稳定者(视力基本不变或±1)5眼。复查FFAENV膜22眼ENV闭锁,渗漏停止,10眼ENV渗漏减轻,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94.11%(32,34),4眼无名显变化,保持不变为15%(2/34)。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封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丁文珠  张剑虹 《上海医学》2004,27(8):600-602,F00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0例ARMD患者的152眼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152眼中,干性型117眼(76.97%),湿性型35眼(23.03%);湿性型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1眼(60.00%),隐匿型CNV6眼(17.14%),黄斑结瘢8眼(22.86%);在明确CNV定位和分型中,典型CNV呈颗粒状9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5眼,隐匿型CNV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视力<0.3的干性型26眼(占干性型总数22.22%),湿性型33眼(占湿性型总数94.29%);视力>0.3的干性型91眼(占干性型总数77.78%),湿性型2眼(占湿性型总数5.71%)。结论 FFA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CNV,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隐匿型CNV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可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CNV是ARMD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1例临床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15个月,视力提高或不变为45眼,占98%(45/46);视力下降为1眼,占2%(1/46)。CNV膜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84%(31/37),保持不变为15%(6/37)。结论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封闭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魏伟  王育良 《现代医学》2005,33(6):373-37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对15例(18只眼)患者按规定程序进行PDT治疗,其中典型或以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者11只眼,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者7只眼。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13只眼,下降2只眼。其中8只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7只眼眼底出血渗出明显减少(其中15只眼完全吸收),1只眼有所增加。FFA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典型性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病例中10只眼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1只眼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的病例中7只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治疗后1、3个月,在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的10例中,3只眼荧光素渗漏先后复发。结论PDT治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短期效果是肯定的,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损害,但尚不能预防CNV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对我院63例69只眼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病例,参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根据黄斑水肿的来源及范围,采用532激光分别进行局部光凝法,象限光凝法和“C”形光凝法。激光光凝后3个月~半年,复查FFA,分析视力及黄斑水肿变化。结果69只眼中,光凝后视力提高41只眼(59.4%);视力无变化17只眼(24.6%);视力下降11只眼(16.0%)。黄斑水肿减轻51只眼(73.9%)。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疗效肯定,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12例12眼ARMD患者行TTT治疗,根据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min。结果12眼ARMD经TTT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提高,但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形(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结论TTT治疗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报道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TTT)治疗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典型性和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28个月的随访结果。患者和方法:对33例患者的36只眼进行一项非随机操作性的试验研究。经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眼(其中11只眼主要是典型性CN V,25只眼是隐匿性CNV)经大光斑的二极管激光(810nm)TTT治疗1m in,结束时未见或者只见很小的改变。结果采用最佳矫正的LogM AR视力、临床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来判定。结果:患者平均随访28.7个月(18~40个月)。以典型性膜为主的患眼其LogM AR视力的平均变化-1.91(s=4.3),11只眼中有5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 )联合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CNV )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30只眼)经眼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等检查确诊为 CNV 患者行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4~6个月随访,30只眼中有22只眼视力提高(占73.3%),8只眼视力稳定(占26.7%),未见有视力下降者。20例 AMD 患者中14例(70.0%)通过一次联合治疗后 CNV 消退;3例(15.0%)3个月后需再次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0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例通过一次联合治疗而使 CNV 消退。治疗及随访期间无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CNV 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及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11.
吴学今  刘路宏 《广西医学》2008,30(3):318-319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能量。方法运用810 nm激光治疗仪,光斑直径1~3 mm,时间每点60 s,能量随病人的屈光间质、光斑大小及出血量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照射区域轻度发灰为限。治疗范围:根据CNV的大小,采用1~4个光斑覆盖。结果37眼治疗后随诊视力3眼提高(8.1%),28眼无变化(75.7%),6眼下降(16.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复查CNV完全消退者15眼,占40.6%;CNV部分消退者16眼,占43.2%;无变化者6眼,占16.2%。结论TTT是治疗黄斑区隐匿型CNV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能量。  相似文献   

12.
张晓利  金莹  王淑晶  孟妍 《吉林医学》2006,27(9):1063-1064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hy,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例临床诊断脉络膜病变的患者,其中老年盘样黄斑病变(渗出型)182例,脉络膜血管瘤8例,中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10例进行TTT治疗及1 ̄15个月随访观察。结果:老年盘样黄斑病变110例复诊,平均随访1年。其中50例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占复诊患者45%;视力不变者20例,占18%;视力增进者70例,占64%;视力下降者20例,占18%。脉络膜血管瘤5只眼复诊,平均随诊6个月。1只眼瘤体无变化,其余4只眼瘤体萎缩。视力不变者3只眼,增进及下降各1只眼。中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复诊,黄斑区水肿吸收。结论:TTT对脉络膜疾病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伴有脉络膜痣(CN)的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成功的病例。干预性病例报道。对一53岁女性患者行眼科评估,包括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瞻性分析临床检查及血管造影资料,以评估视力变化及血管造影变化。TTT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由20/100提高到20/40。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CN V无渗漏。经过15个月随访,最终视力为20/32。虽然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TTT的治疗参数,但TTT可能是治疗伴CN的典型黄斑下CN V的一个正确选择。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伴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联合532激光治疗Coats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20只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Coats病患者采用532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6~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FFA及视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视力0.1以上者12只眼,0.01~0.1者6只眼,数指2只眼。其中16例16只眼接受多次视网膜激光治疗,视力恢复明显,均提高2行或0.02以上,末次激光治疗3个月后进行FFA检查,病变血管全部萎缩,渗出停止,部分渗出已经吸收,好转患者占80%。4例4只眼伴有视网膜脱离患者,532激光治疗后,视网膜复位,但视力未提高。结论 FFA检查Coats病的病变区域联合532激光治疗效果显著,早期发现并光凝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48例55眼高度近视CNV患者,注射光敏剂VisudyneTM后予50 J/cm2的红光(690 nm)照射CNV病变区83 s,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48例55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提示6只眼CNV完全闭合,30只眼CNV部分闭合,17只眼CNV小部分闭合或未闭合,出现明显活动性渗漏,2只眼出现新的CNV。3只眼接受再次PDT治疗。结论 PDT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CNV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散瞳间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检查证实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人35例35只眼(其中人工晶体眼9例9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40 g/L的TA 0.1 mL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10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眼底情况,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FFA检查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时,所有患眼视力提高,在FFA指导下分次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最终随诊视力0.3~0.4占48.6%,视力≥0.5占28.5%,与治疗前比较97%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3%患眼视力无改善,无视力下降.3只眼在注药后1~3周眼压先后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达到3.1~4.3 kPa,2只眼在注药后第2、3天时出现下方局限性视网膜下小片状出血; 3只眼注药后第3天出现前房炎症细胞,积脓1 mm,3只眼均为人工晶体眼,1周内炎症细胞消失.所有病人晶状体未受影响.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RVO引起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眼压、黄斑水肿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使用低能量设置的二极管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棕色视网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结果,并将该结果与之前对高加索患者淡色视网膜进行的类似研究进行比较。方法:18例患者的19只黄斑下CNVs眼接受TTT治疗。二极管激光的能量设置为:功率160m W,,光斑1.2m m;功率270m W,光斑2.0m m;功率400m W,光斑3.0m m。借助裂隙灯传送系统将激光引入眼内,时间为1m in。患者平均随访8.8个月(4~12个月)。通过眼底镜检查以及荧光素吲哚青绿同步血管造影术观察评估患者视力和眼底变化。使用日本标准的Landolt视力表测量视力,并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瞳温热疗法(TTT)的3种不同参数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效果。方法:对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需治疗的患者36例38眼。术后进行视力、眼底改变、眼底血管造影复查,33例随诊1周~41月(平均16.42月),3例随访1个月后失访。按TTT能量参数分为100%能量组(12眼)、80%能量组(12眼)、70%能量组(14眼)。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中观察,100%能量组有8眼(66.66%)光照后网膜灰变,其余照射60秒无明显灰变。经TTT治疗后,70%能量组有3眼(21.42%)病灶水肿、渗出存在,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后4和5个月接受再次TTT,其余只进行了一次TTT。除3例失访外,至末次复查时有30眼的出血、水肿、渗出消失,病灶斑痕化,8只治疗后1周~2月眼出血、水肿、渗出减轻,症状缓解。治疗后视力提高5眼(13、16%),稳定26眼(68、42%),下降7眼(18.42%)。100%能量组,80%能量组及70%能量组视力提高及视力下降的患眼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T治疗CNV具有稳定患眼视力的作用。其中80%能量组的参数,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但仍有待更多病例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陈燕  张士胜  王玲  冯佩丽 《上海医学》2006,29(7):451-453,F000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眼(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眼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