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部大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对照组60例体检者和观察组67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则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观察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PT、TT、APTT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1),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手术后PLT和FIB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P<0.01);(4)术后死亡组PLT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而PT、TT、APTT、FIB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或低凝,术后PLT减少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5例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50名对照组的凝血指标比较。结果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血浆FIB高于正常对照组,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浆PLT数量和FIB均显著降低,PT、TT、APTT延长,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死亡组PLT水平低于生存组,PT、TT、APTT、FIB无明显变化。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后PLT降低,PT、TT、APTT延长可作为预测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按照肿瘤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25例)、局部晚期组(43例)、远处转移组(52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血定量检测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1)恶性实体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PLT、PT、FIB、APTT、TT、D-D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远处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上述各凝血指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远处转移组血浆FIB及D-D含量与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血液异常状态与肿瘤分期有关,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明显,需密切观察FIB及D-D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闵琦  刘剑 《陕西医学杂志》2022,(7):828-830+834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Ⅳ级),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1)记录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2)比较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围术期PT、APTT、FIB、TT以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D-D、FIB以及PLT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T、TT均有明显延长,APTT有明显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于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围术期Ⅲ-Ⅳ级脾脏破裂患者体内FIB、PLT、PT、T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APTT明显低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经全脾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和血小板状态。方法 自2020年8月~2022年8月抽取300例研究对象,100例脑梗死确诊病例(脑梗死组)、100例脑出血病例(脑出血组)、100例来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PLT)等7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FIB、MPV、D-D高于对照组(P<0.05);3组APTT、PT、TT、PLT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均可出现FIB、MPV、D-D增高,提示FIB、MPV、D-D增高为这两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角述兰  陈晴莎  杜斌 《当代医学》2010,16(15):29-30
目的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the fibrinogen,FIB)和血小板(the platelet,PLT)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者25例,在24h内输血量〉3500ml,监测输血前和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溶解,应及时动态监测并解决相应问题,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及输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肝癌介入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阈值[(10~20)×109/L(A组)、(20~30)×109/L(B组)、(30~40)×109/L(C组)、(40~50)×109/L(D组)]四组患者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1 U、2 U)后介入术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不同输注阈值的患者输注1 U血小板后术后1 d和3 d的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阈值的患者输注2 U血小板后术后1 d、3 d PLT计数和PTA、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 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PT、FIG、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同阈值输注2U血小板后术后1d、3dPLT计数比输注1U血小板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和INR仅在阈值为(10-20)×109/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阈值建议是<20×109/L,且输注量为2 U;当输注阈值>20×109/L时输注1 U或者不输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均显著延长(P相似文献   

15.
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g和PLT下降;但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PT、TT、APTT较对照组短,Fg和PLT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8例择期行瓣膜手术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于手术结束时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常规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分析患者TEG检测中R反应时间、K值、α角、最大振幅(MA)与凝血试验中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PL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R时间与PT、INR、K值呈显著正相关,与α角呈显著负相关;K值与PT、INR、APTT呈显著正相关,与α、MA呈显著负相关;α角与PT、INR、APTT显著负相关,与MA显著正相关;MA与PLT显著正相关,与APTT显著负相关。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PT、INR、APTT、TT延长,FIB降低,R时间延长,MA降低。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术后TEG指标与凝血试验检测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两者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监测都具有重要作用。心脏瓣膜手术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低,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均予积极综合治疗(包括处理原发病、输血补液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护性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及纠正低氧血症、对症止血和镇痛镇静、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抗炎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60min/次,2次/d,连用1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和10d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5和10d时PT、APTT、PL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