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关键影响因素Poloxamer407(P407)、Poloxamer188(P188)、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进行研究,利用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对制备工艺参数和胶凝温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工艺参数与胶凝温度的相关方程,确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先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1.0 g溶于0.1%三乙醇胺溶液中,再加入18 g P407、6 g P188、1 g PEG 6000、葡萄糖5 g、苯扎氯胺0.02 g,加去离子水至100 g,于冰浴(4 ℃)磁力搅拌下使其分散均匀,置4 ℃冰箱中保存24 h以上,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结论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中药材色谱指纹图谱潜在信息进行发掘研究,通过“雷达特征峰”表述指纹图谱蕴含的中药材产地信息。方法 采用黄芩指纹图谱研究数据和文献报道的其他药材指纹图谱数据进行“雷达特征峰”分析。结果 从指纹图谱中各化学成分的比例关系所映射出的“雷达图”中,可以清晰地区别不同产区的黄芩。结论 通过“雷达特征峰”可以区别不同产地的药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制备芒果苷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芒果苷与磷脂的复合率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筛选工艺参数。[结果] 确定了制备芒果苷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甲醇-丙酮为反应溶剂,芒果苷质量浓度为0.25 g/L,物料比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2 h.[结论] 优化工艺可制得复合率较高的芒果苷磷脂复合物,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确定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化学光谱特征。方法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大豆磷脂、葛根素、葛根素磷脂复合物进行光谱分析。结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磷脂复合物的光谱为葛根素与磷脂不同光谱的加合,紫外光谱分析可见磷脂复合物与葛根素吸收峰均在251nm处。结论红外和紫外光谱证明葛根素与磷脂形成的是磷脂复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黄酮苷元B环不同羟基取代对透膜能力的影响规律,并考察理论方法与实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GROMACS程序包,通过附加加速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到5种黄酮苷元在双层脂质膜9个不同位置的轨迹,分析分子透膜过程中的能垒、方向性、氢键、相互作用等参数。结果 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与文献报道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6 2),分子透过磷脂酰胆碱(DPPC)膜的能垒越小,越有利于药物分子透过生物膜。黄酮苷元透膜难易受静电的影响大于范德华作用的影响,分子在膜内形成氢键能力越强,滞留时间就越长。2′位取代可以增加分子各羟基形成氢键的能力,3′或5′位存在羟基时,与极性层适当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分子透过极性层。结论 B环不同位置取代对黄酮苷元透膜过程中的氢键形成能力、方向、静电相互作用和能垒都有明显的影响,理论模拟的能垒可以作为预测黄酮类化合物透膜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芩素磷脂复合物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素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以黄芩素与磷脂的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考察反应溶剂、投料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初始浓度等对复合率的影响;研究黄芩素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结果:确定了黄芩素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反应溶剂为乙酸乙酯,黄芩素与磷脂的投料比为1∶ 4,反应温度为40℃,反应物质量浓度为5 mg/ml,搅拌回流2 h.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复合物呈现无定型特征;红外谱图显示黄芩素与磷脂之间无新的化学键形成.磷脂复合物明显改善了黄芩素在水及正辛醇中的溶解性能.结论:确定了制备黄芩素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工艺,并且其磷脂复合物明显改善了原药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方法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对青藤碱-β-CD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6.98°、8.48°、9.74°、9.92°、18.50°;DSC能观察到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存在明显不同;IR检测到青藤碱的部分特征吸收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强度降低,峰形变宽,发生位移或消失等现象;1H-NMR能检测到β-CD空腔内壁的两个质子H-3和H-5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减小。这些表征试验均证实,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 青藤碱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分别应用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对图谱进行转换处理,对比寻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特征差异吸收。结果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经四阶导数光谱变化后于1 051.014 cm?1处出现明显的特征差异吸收峰,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于771.563 4和1 612.432 5 cm?1处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独立的差异吸收峰。结论 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经过导数光谱和傅里叶自解卷积转化后可出现明显的差异,能较好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黄芩苷鼻用凝胶剂,并对其进行体外扩散评价。方法 以卡波姆-936为凝胶基质,以丙三醇为助溶剂,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和黏度,采用正交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并以离体猪鼻黏膜透皮扩散法测定黄芩苷在鼻用凝胶中的释放速率。结果 黄芩苷鼻用凝胶最佳处方为卡波姆-936用量0.5%,丙三醇用量30%,载药量2%;pH值为6.85~7.00,平均黏度1 850~2 350 Pa?s;黄芩苷经猪鼻黏膜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回归方程为Y=0.280 6 X+0.564 3,r=0.997,扩散速率约为0.280 6 μg/(mm2?h)。结论 黄芩苷鼻用凝胶制备工艺简便,黄芩苷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透过鼻黏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后的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分别对大鼠灌胃给予等量黄芩素和黄芩苷,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芩苷,比较其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 大鼠灌胃黄芩苷后体内的黄芩苷血浓经时曲线具有典型的双峰现象,灌胃黄芩素后体内的黄芩苷血浓经时曲线无双峰现象,黄芩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黄芩苷的200.9%。结论 黄芩苷制备成黄芩素后可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宿萼内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光谱、MS等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咖啡酸乙酯(1)、25,27-二脱氢酸浆苦素L(2)、酸浆苦素D(3)、大血藤苷E(cuneataside E,4)。结论 化合物2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方法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非生物诱导子(Ca2+、Mg2+和Co2+)和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 oryzae、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提取的真菌诱导子,与黄芩毛状根共培养;HPLC法测黄芩苷的量。结果 各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合成有不同影响:黑曲霉诱导子和米曲霉诱导子质量浓度为40和20 mg/L时,Co2+浓度为1.53×10-4 mmol/L时,黄芩苷的量从7.64%分别增至9.18%、8.81%和8.62%。结论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试验证实黑曲霉诱导子、米曲霉诱导子和Co2+是适合黄芩毛状根代谢黄芩苷调控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建立血小板沉积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与光化学血管内膜损伤法建立模型,通过血小板沉积数测定研究模型的应用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率受标记时间影响,最佳时间为30 min;洗涤2次可将未标记同位素基本分离掉;血小板沉积数表示法较直接CPM计数法优越;阳性对照欣维宁可减少血小板在内膜损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结论:通过99锝体外血小板标记与光化学血管内膜损伤建立的血小板沉积方法,科学、可靠,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99m锝-葡糖二酸(99mTc-Glucarate)和小动物SPECT/CT评估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坏死心肌的位置和范围。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1 d后尾静脉注射99mTc-Glucarate,注射30 min后利用小动物SPECT/CT融合技术分析99m锝-葡糖二酸标记的心肌组织的位置和范围,并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标记的缺血坏死心肌比较。结果 小动物SPECT/CT结果显示手术组心肌坏死部位的99m锝-葡糖二酸的放射性摄取率(心肝比值 1.90±0.33)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 0.05),利用小动物SPECT/CT融合技术定位的缺血坏死心肌范围和TTC染色法的测量结果呈线性相关(R2=0.964)。结论 通过99m锝-葡糖二酸可以特异性地标记急性缺血坏死心肌,利用小动物SPECT/CT融合技术可以无创性地分析急性缺血坏死心肌的位置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1H核磁共振谱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方法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尿液的成分谱差异,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连续4周收集尿液,以1H-NMR分析两组大鼠的尿液成分,使用PLS-DA方法进行模式识别,通过OPLS-DA的相关系数寻找差异标记物。结果 PLS-DA方法处理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的1H-NMR谱数据显示,两组1HNMR谱数据可以在得分图中明显区分,且代谢趋势在连续4周测定均非常稳定,说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着特定的代谢模式,通过OPLS相关系数分析出体内部分氨基酸代谢产物和葡萄糖等能量代谢物质明显异于正常大鼠。结论 1H-NMR结合PLS-DA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具有研究复杂条件下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优势,为了解高血压大鼠的代谢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黄芩为大宗常用中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良好开发前景。通过对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进行生药学比较,对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及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旨在对黄芩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黄芩药材做性状比较、组织比较、粉末比较、理化鉴别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黄芩苷含量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了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在性状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异;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栽培黄芩大于野生黄芩;无机元素Mn、Zn、K的含量,野生黄芩大于栽培黄芩。[结论]栽培黄芩可作为黄芩商品的来源代替野生黄芩。  相似文献   

18.
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L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MRM)已经成为复杂体系中多成分同步定量分析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药品、中药、食品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选择性的限制,在对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定量时,MRM无法有效降低噪音或基质干扰,灵敏度不足。多级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cubed,MRM3)是对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CID)产生的子离子碎片进行富集并再次裂解,检测其孙离子碎片信号。通过多次离子筛选,显著提升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因此LC-MRM3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原理、参数设置及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药物分析、法医和毒物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系统综述,为利用LC-MRM3实现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hkbp1缺失小鼠(Shkbp-1~(-/-))的血液、骨髓、脾脏中血液细胞分类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Shkbp-1~(-/-)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基因型;利用全自动血液检测仪测定血液细胞分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hkbp-1~(-/-)和对照组小鼠血液、骨髓、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血常规结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增高趋势,且有显著差异。淋巴细胞未见显著差异。流式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液中CD4~+CD8~+双阳性细胞降低,骨髓中CD3~+、CD4~+升高。但脾脏组织中,其CD3~+、CD4~+、CD8~+、CD4~+CD8~+双阳性细胞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Shkbp1参与血液细胞的成熟分化,影响了免疫细胞数量,本研究为探索Shkbp1如何参与血液细胞的分化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发散法、开环聚合以及“点击化学”等方法合成了树状聚两性电解质聚(L-赖氨酸)-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PLL)4-D2-b-D1-(PLGA)2],其中,D1和D2分别代表第1代和第2代聚酰胺-胺。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产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结合电位电导滴定、1H-NMR、Zeta电位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PLL)4-D2-b-D1-(PLGA)2溶液的pH响应性自组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LL)4-D2-b-D1-(PLGA)2具有pH响应性多重胶束化行为,在酸性条件下形成PLL为壳、PLGA为核的聚集体,而在碱性条件下形成PLGA为壳、PLL为核的聚集体,同时伴随着PLGA和PLL链段从无规线团到α-螺旋构象的转变。随着溶液pH的增加,自组装聚集体由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再向纺锤形胶束转变,并在高pH下二次自组装形成松叶状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