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射波刀治疗的不同分割剂量、分割方式等相关参数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使用射波刀治疗的9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射波刀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分析射波刀不同处方剂量、分割剂量、分割次数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1周比较,不同处方剂量、分割剂量及分割方式的患者在射波刀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治疗后1周、1个月,分割次数≤5次组和分割剂量>7 Gy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分别显著高于分割次数>5次组和分割剂量≤7 Gy组(P<0.05)。不同处方剂量的患者在射波刀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波刀治疗肝癌时给予分割次数≤5次、分割剂量>7 Gy的治疗方案,更有利于减轻射波刀治疗所导致的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不同年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免疫衰老的本质,了解衰老在免疫细胞中的发生机制。方法:4组同一家族男性(祖父,父亲,儿子)血样,离心获得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用三种荧光染料标记后进行双向电泳,经不同激光扫描获得蛋白质图谱。经分析后得到差异蛋白质,挖取差异蛋白点经酶解后进行质谱测定及分析。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热休克蛋白70、波动蛋白、细丝蛋白、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肌球蛋白、α-烯醇化酶、Rho-二-磷酸鸟苷分离抑制因子以及干扰素调节因子4表达均明显降低。而中年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衰老时淋巴细胞自我保护功能和抗氧化功能衰退,免疫细胞的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糖酵解功能降低促使免疫细胞运动能力减弱,导致吞噬功能减弱,同时老年人淋巴细胞的凋亡加速,衰老个体在缺少IRF-4时,抗原提呈细胞的发育分化受到影响,机体的整体免疫能力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综合免疫衰老效应。  相似文献   

3.
甾体激素(Steroid)制剂已成为各种自身免疫病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由于干扰素(IFN)在体内的动态和疾病治疗效果,具有多方面的关系,作者对接受甾体激素制剂治疗的原田氏(VKH)病患者的末梢血淋巴细胞,采用各种丝裂原(ConA,PHA,SEA,OK432)、病毒(麻疹MV,单纯疤HSV)剌激,研究了诱导产生IFN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性别及年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中21号染色体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阐明性别与年龄对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分离的影响。方法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不同年龄及性别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的双核细胞,以21号染色体近着丝粒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同时检测21号染色体丢失及不分离。结果具有4个信号点的双核细胞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35(P<0.01),2及6个信号点的双核细胞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和0.38(P<0.01),21号染色体不分离数和微核细胞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P<0.01)和0.70(P<0.01)。结论在不同年龄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微核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1号染色体不分离与年龄的关系极显著,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21号染色体不分离远远高于丢失。不同性别体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FTY720是由ISP-I衍生而来的一类新型免疫抑制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FTY720在器官移植排斥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系列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FTY720主要通过减少外周淋巴细胞数目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一部分观点认为FTY720是通过诱导外周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而引起白细胞数急剧下降;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FTY720是通过阻断淋巴细胞外流,即将淋巴细胞阻断在次级淋巴组织中,从而阻止活化的淋巴细胞迁移至移植器官或炎症组织部位,达到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以及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跟踪技术证实:FTY720主要是通过促进外周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归巢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12名健康志愿者连续多次口服β阻滞剂阿替洛尔后,外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Bmax)和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TXB2)的动态变化,观察β阻滞剂对正常生理状态下受体密度的调节和血浆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服药后第3,5,7天,Bmax均值较基础值分别增加45,56和67%,6-keto-PGF1α较基础值有增加趋势,均值分别增加85,106和6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对受体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血生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 60例肾移植术受者 ,在硬膜外麻醉前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分析 ,同时监测血生化改变。结果 :硬膜外阻滞后 3 0min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 (CVP)、体循环阻力 (SVR)下降明显 ,阻断髂内动脉后MAP ,CVP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 ,肺循环阻力 (PVR)则明显升高。开放供肾血流后 3 0min内 ,心输出量 (CO)、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 (MPAP)及PVR明显升高 ,CVP、SVR明显下降。K+ 在肾血管开放时显著升高 ,BUN值在开放供肾血流后 3 0min后明显降低。结论 :硬膜外麻醉用于肾移植术效果理想、确切 ;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随手术步骤而不同 ,并相对较平稳。同时必须密切注意防止因血K+ 浓度过高所致的心律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至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免疫化学鉴定。实验加入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2.5 μg/L,5.0 μg/L,10.0 μg/L,20.0 μg/L)干预24 h,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EPCs 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 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影响EPCs的各项生物学功能,使EPCs的黏附能力显著减弱,迁移功能显著下降,增殖能力显著被抑制,这些改变均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性,20 μg/L浓度组达最大抑制;在雷公藤内酯醇低浓度组,冠心病患者EPCs细胞的各项功能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组,高浓度组两组相近。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抑制EPCs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抑制血管再内皮化和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Leu—3a(TH/1)和Leu—2a(TS/C),采微量耳血以NH_4Cl溶解红细胞后,直接在试管中行ABC的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9例银屑病的Leu—2a均值为20.8±4.5%,Leu—3a均值为19.3±5.8%,3a/2a为0.02;7例重症慢性肝炎Leu—2a均值为14.5±10.2%,Leu—3a均值为13.8±9.8;3a/2a为0.95;4例肥胖病Leu—2a均值为14.0±4.2%,Leu—3a均值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我们于1992年成立遗传咨询门诊和优生细胞遗传室,从92年4月至93年4月,经遗传咨询门诊选择疑有染色体异常患者252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G-CSF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G CSF对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 (0、5 .0、10 .0或 15 .0 μg)的G CSF ,分别皮下注射于BALB/c小鼠 ,连续 6d ,每天 1次。第 6天分离外周血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1(CD11c+ CD8a-)和DC2 (CD11c+ CD8a+ )的比例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 :经不同剂量的G CSF刺激后 ,外周血DC1的绝对值无显著变化 ,而DC2的绝对值增加 5倍 (9.6× 10 6/Lvs 5 5 .1× 10 6/L ,P <0 .0 1) ,DC1/DC2比值降低 (4.2vs 0 .7,P <0 .0 1)。结论 :G CSF在体内可提高外周血DC2的绝对数 ,对DC1的数无明显影响 ,从而使DC1/DC2的比例倒置  相似文献   

12.
曹晔  胡翊群 《现代免疫学》1999,19(4):245-245,247
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体外培养, 研究rh I L 6 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组织因子 ( T F)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rh I L 6 可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 其不同分泌量与所用rh I L 6 的浓度有关, 而h I L 6 抗体可抑制rh I L 6 的这种作用。结果表明, I L 6 有可能通过单核细胞分泌 T F 以加强凝血作用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作用, 而在血栓形成和血管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尿酸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尿酸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于包被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培养14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50 mg/L,150 mg/L,300 mg/L)尿酸分别培养24 h、48 h、72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 和Dil-acLDL 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 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来观察EPCs 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结果:尿酸呈量效和时效地增加EPCs 数量,300 mg/L尿酸作用48 h后EPCs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32.5±3.6 vs 78.2±4.1,P< 0.01),并增加EPCs增殖能力(0.179±0.005) vs (0.322±0.011), P< 0.01,和黏附能力(20.5±3.7) vs (67.8±4.9), P< 0.01。结论:尿酸可增加EPCs 数量并改善EPCs的增殖及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甲亢患者系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而致病。甲状腺激素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作用 ,其增高影响机体各种物质代谢、各系统功能的变化[1,2 ] 。本文 2 12例甲亢患者同时测定血清T3 、T4 含量 ,外周血液血红蛋白 (Hb)及细胞 ,以探讨此病对外周血Hb及细胞量变化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一 )甲亢组 :2 12例 (男 5 9,女 15 3)系我院住院首次确诊病人 ,年龄 11~ 6 7岁 ,平均 34 6岁。(二 )对照组 :110例 (男 75 ,女 35 )系我院健康体检人员及献血员 ,年龄 18~ 5 5岁 ,平均 30 2岁。二、方法 :(一 )仪器 :ACCES…  相似文献   

15.
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分离献血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rhGM-CSF100μg/L CI10μg/L及rhGM-CSF CI各100μg/L,体外培养40h后,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上述分子对自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 CI各100μg/L的条件下培养40h,就可看到典型的DC形态,其表面CD14分子表达减少。HLA-DR,CD40,CD83及CD86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具有明显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CI有显著加速GM-CSF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受体水平分析β-内啡肽对淋巴细胞转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25)I-β-内啡肽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证实活化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有与β-内啡肽特异结合的阿片受体。并观察到~(125)I-β-内啡肽与活化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特异结合可被非标记β-内啡肽或纳洛酮取代。但用同样方法,未发现β-内啡肽可与未经刀豆蛋白A(ConA)活化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结合。上述结果提示β-内啡肽通过相应受体调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生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和200 μmol/L)干预一定时间(6 h、12 h、24 h和48 h)。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Hcy呈量效和时效地减少EPCs数量,200 μmol/L Hcy作用24 h后EPCs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35.7±6.7 vs 62.5±10.6,P<0.01),并损害EPCs增殖(0.531±0.061 vs 0.328±0.055,P<0.01)、迁移(26.3±6.4 vs 6.4±3.7,P<0.01)、贴壁(33.1±8.1 vs 17.4±7.5,P<0.01)、和体外血管生成(25.4±9.1 vs 10.4±4.7,P<0.01)。 结论: Hcy不但减少EPCs数量并损害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用受体结合实验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细胞β-受体Bmax和Kd。5×10~9个SRBC ip大鼠后,d1 Bmax比对照组明显升高,d2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d6降至对照水平。 d1- d3 β-受体Bmax与72h后血清IgM量高度正相关(r=0.86),ipl.8 mg/kg普萘洛尔后, d2 Bmax和 d5血清IgM量平行降低。在体外诱生抗体中,10μmol/LNE显著提高诱生的IgM量。可被1μmoI/L普萘洛尔阻断。上述结果表明:(1)SRBC致敏上行调节大鼠脾脏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2)脾脏淋巴细胞β-受体Bmax的上行调节可能促进其IgM的合成;(3)NE促进脾淋巴细胞IgM合成通过β-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9.
2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洋地黄、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氨酰心安前测静脉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为300.70±90.98fmol/10~7Cells(n=21),与正常人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622.65±98.88fmol/10~7Cells(n=32)比较,明显偏低(P<0.05)。并且随心功能严重程度不同,其β受体密度进一步降低。应用氨酰心安一周后,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上调,由358.89±130.82(n=17)到547.06±159.79fmol/10~7Cel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与探讨5667例儿童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频率和类型,总结出儿童染色体病的特点,为染色体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1983年4月至2013年6月间的染色体检查结果。实验方法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后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在小儿外貌异常、智力异常、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尿道下裂、隐睾、外阴难辨等发育异常的5667例中,共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1355例,异常率为23.91%(1355/5667),其中常染色体异常826例,占异常核型的60.96%(826/1355),性染色体异常529例,占异常核型的39.04%(529/1355)。染色体多态性表现121例,所占比率为2.14%(121/5667)。结论染色体畸变是导致儿童各种发育异常、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儿科中是至关重要的检测手段,也是诊断染色体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