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总融合率和椎体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对患者椎体功能进行改善,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Ⅳ型跟骨骨折27例32足,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6~48(22.3±8.3)个月,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14足,良12足,可6足,优良率81.3%.切口皮缘坏死4足(12.5%).结论 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但应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差异,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明显减轻,JOA评分由术前(4.11±1.27)分改善至术后随访时的(12.64±1.51)分,术前、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善指数为8.53±0.24;改善率为78%;优31例(73.8%),良7例(16.7%),优良率达到90.5%。腰痛VAS评分术前(7.2±1.36)分减轻至随访时的(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使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时行植骨融合术是手术治疗和解决退变性腰推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减压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提高融合率。术后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蒋海涛 《现代养生》2022,(2):165-167
目的 针对重度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实施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5-2020年收治的120例重度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胸腰维爆裂性骨折28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组,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无神经损伤或轻微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16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12例,分别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Frankel评分的恢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对照组实施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干预后1个月ASIA评分(运动及感觉)、干预后3个月尿动力学指标、干预后6个月男性IIEF-5评分及干预后1年10米步行耗时与连续5次坐立位耗时。结果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ASIA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最大尿流量及最大逼尿肌压力大于对照组(P0.05),膀胱顺应性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IIEF-5评分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P0.05),干预后1年,观察组完成步行10米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完成连续5次坐立位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腰椎的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患者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改善排尿及性功能,手术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颈椎管狭窄不稳后路减压内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继发性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传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的基础上,同时行门轴侧椎板侧块螺钉和开门侧椎弓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两侧部用椎弓螺钉固定5例。结果本组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也无脊髓损伤加重病例。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6.0±5.0)个月,复查X线片,见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和断钉现象,颈椎的生理曲度基本正常,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评分(15.89±1.41)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退变性3节以上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中,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杠杆力较大,容易产生螺钉拔出,或铜板断裂如果同时并有颈椎不稳者,单纯行后路开门术,易出现鹅颈畸形。采用本方法治疗克服了以上治疗的不足经随访6个月至2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减压术后电生理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方法:12只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分为3组:(1)中度压迫减压组;(2)重度压迫减压组;(3)压迫对照组。另取3只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脊髓减压前和减压后第1、7、15、30、60d,观察运动功能恢复和电生理的变化。结果:中度压迫减压组在减压术后7~15d神经功能恢复活跃,重度压迫减压组在减压术后30~60d神经功能恢复活跃。减压术后1~15d,各减压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N。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以中度压迫减压组恢复最快,重度压迫减压组恢复相对较慢。减压术后30~60d,各减压组CSEPN.波潜伏期与减压前及压迫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减压术是治疗慢性脊髓压迫症的一种有效手段,电生理监测比神经功能评分更能精确反映脊髓减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治疗神经纤维瘤病引起颈椎畸形及疗效。方法对神经纤维瘤病引起颈椎畸形行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1.2~7.5(平均3.5)年,观察疗效(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和植骨融合)。结果15例患者术前均有瘫痪症状,术后按照JOA评分标准,瘫痪症状完全改善的有10例,部分改善的有3例,治愈率66.67%,好转率20%,合计恢复率86.67%。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47.1±5.80)°。发现后凸角度平均丢失(4.7±1.40)°。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2例,余均融合。结论钉棒系统后路手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神经纤维瘤病引起颈椎畸形,可以恢复颈椎的即刻稳定性,促进瘫痪恢复和防止瘫痪复发加重,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7例多节段颈椎病病例作疗效分析,所有病例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后随访6~24(平均9.3)月,作术前、术后一周以及随访时JOA评分,术前、术后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颈椎前凸角度以及被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测定,术前、术后被融合椎间隙的高度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JOA评分术后一周疗效优良率72.4%,有效率85.7%。术后被融合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较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恢复。头颈部整体的活动有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可以达到充分减压、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及颈椎的部分生理曲度,近期疗效好。但远期疗效需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和AF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和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应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术式进行椎管内减压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26例,随访11~60个月。结果伤椎高度由47%恢复到正常的95.3%,Cobb′s角由26.8°矫正至3.2°,椎管矢状径由45.7%恢复至89.3%,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20例有1~3级恢复。结论该手术方法减压彻底,椎体复位好,术中不需植骨,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的矫正度丢失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方法2003年~2007年对5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定期复查X片,了解骨折复位及复位的丢失情况。结果57例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5.6±1.1)%,Cobb角丢失5°~12°,平均丢失7.8°±1.1°,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3月内。术后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无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脊柱稳定性好,术后矫正度丢失少,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干阜生  李超 《工企医刊》1999,12(3):15-16
我院1989年至1997年对36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施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男 28例,女 8例。年龄19岁~61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6例,平地跌伤7例,交通事故伤1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5天以内24例,2月~3月11例,2年1例。骨折类型:屈曲型骨折脱位16例,爆裂型骨折20例,受损伤颈椎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08-2009-01对28例例掌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解剖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诊3~12(平均6)个月,本组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完全愈合,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微型钢板占位小,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是治疗手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义马煤业集团耿村煤矿职工医院骨科86例手掌骨、指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骨折稳定性及愈合情况.结果:骨折固定后稳定性好,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掌骨、指骨骨折固定牢靠,稳定性强,术后活动早,骨折愈合快,康复周期短,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学习脊柱各节段后路手术的内固定装置技术治疗因多种原因所致的伴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脊柱不稳,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特性化各个不同节段脊柱后路的开窗减压、内固定和融合技术治疗69例此类病例,包括暴力性急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慢性多节段椎管狭窄和外伤后的先天性颈椎和颅底凹陷畸形等三种情况。术后随访1-3年,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脊髓损伤情况按ASIA的标准作分级和疗效分析。结果52例病人完全恢复。9例绝大部分恢复。4例需扶杖行走。2例全瘫病人恢复不理想。1例仍全瘫。1例半年死亡。其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分别是75%和13%,总有效率88%。结论该技术对多节段脊柱不稳治疗有效,特别对伴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例。  相似文献   

17.
廖瑛扬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620-1621
目的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Franke1分级平均提高1~2级,D~E级所占比例为62.5%,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34.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IA评分为(79.48±17.61)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椎体复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高度恢复均效果理想,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胸腰段的骨折,因固定节段短,固定可靠,对脊柱活动影响小,经临床显示疗效满意,成为脊柱后路短节段固定的首要选择我院近5年来共为28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实施了A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6例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例分别于手术后7个月和9个月出现固定系统的松动,经取出固定系统,卧床,佩戴支具后病情稳定,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脊髓外在致压物导致脊髓功能障碍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1] 。直接彻底减除压迫 ,维持减压节段的高度和生理曲度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是选择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我院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采用颈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术 ,治疗 3 1例脊髓型颈椎病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l 一般资料 本组 3 1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l例 ;年龄 40~ 69岁 ,平均 5 0 5岁 ;病程 4月~ 48月 ,平均 10月。1·2 临床表现 ⑴运动功能障碍 :本组 3l例均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 ;其中 2 6例有步态不…  相似文献   

20.
邵云峰  张湘生  凌林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727-1727
患者,汪某,男,6岁,因双足间歇性疼痛伴跛行一年,加重一月于2006年7月就诊于本院,既往无明显外伤史,健康状况良好。体查:发现双侧足背稍红肿,局部稍有压痛,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X—ray示:双足舟骨明显变薄变小,轮廓不规则,骨小梁纹理消失,可见“碎核”状,与周围骨的间隙增宽,符合双足舟骨骨软骨炎(图1)。入院后行手术治疗,在全麻麻醉满意后,病人仰卧位消毒铺巾,取左足背正中小切口,从足舟骨近侧缘至远侧,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