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0岁。因“反复腹痛腹泻13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13年前无任何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且有脓血便,于463医院行胃肠全程检查示横结肠狭窄,遂行手术狭窄肠段切除,术后症状缓解。3年前再次出现腹泻,于我院行结肠镜检查,进镜10cm取病理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青黛散口服,1个月后腹泻症状减轻,自行停药。3个月前无任何诱因再发且腹泻加重,每日10余次,稀水样便,时为糊状,时为细条状,无脓血,伴腹痛及肠鸣,排便后减轻,且有里急后重感,并反复呕吐,多发于餐后,为胃内容物,食欲下降,3个月内体重下降7.5kg,不伴有发热及关节痛。查体:T37.1℃,P100次/min,BP90/50mmHg,R18次/min,一般状态较差,神志清,慢性消耗病容,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CD)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75年6月至2005年6月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55例C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975—1990年和1991—2005年两组中,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CD患者占同期镜检总数的比例从0.45%升至0.53%。患者男女之比为1.21:1;平均发病年龄42.6岁,高峰年龄段男为20~39岁及50~59岁,女为50~59岁;病程大于10年者占80%;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肠道症状,以及贫血、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病变部位小肠为主者占43.87%、结肠为主者占23.23%、回结肠为主者占32.90%。结论CD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化,结肠镜结合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D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消化道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内镜下有相似病变时。现将我科最近收治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52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确诊时间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0.8%)、腹泻(57.7%)为本组住院CD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44.2%)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常累及小肠(53.8%)和结肠(26.9%).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为消化道钡剂检查,小肠病灶可通过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磁共振小肠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注意到微肉芽肿的特点可以提高活检组织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52例CD入院时确诊40.4%,拟诊59.6%;2001年之后的误诊率和确诊时间与2000年之前相比没有下降.结论: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C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病变单独累及小肠时可采用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及早发现病灶.对拟诊患者应予相应治疗,考察疗效时对诊断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者,女,30岁,因便血12h,伴头晕、胸闷5h入院。患者入院前12h无诱因解2次血水样便,鲜红色夹杂大量暗红色血块,量约500ml,无腹痛、呕血,5h前因头晕、胸闷入院就诊。患者10天前因发热、干咳等曾口服安乃近、感冒通等药物2天。既往无反复腹痛、腹泻、解血便和发热病史,否认有结核病史。末次月经2001-12-24,孕8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32次/min,心率140次/min,血压112/82 mm Hg(1mm Hg=0.133 kPa),神清,烦躁,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瘀点、瘀斑,口腔无溃疡,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子宫符合孕月大小,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6次/min。肛检指套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转归.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CD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3例,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治确诊的CD患者共230例,其中发生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者13例,占5.6%.13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3.3:1,其中4例以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10例病变累及小肠,能明确出血部位者8例(小肠出血4例,吻合口出血2例,结肠出血2例).13例首次大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4例,无死亡;接受内科保守治疗9例,死亡3例.随访10例,随访期6~94个月内,再发大出血8例,因再发大出血需手术2例,死亡1例.再发大出血而能继续存活的所有7例患者均以反复出血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且病变均累及小肠.结论 部分CD患者可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其诊断和治疗均存在一定困难,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1岁,因“间断脐周绞痛2年余”曾多次在门诊就诊。患者否认既往腹部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反复查胃镜、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脾、胰超声,妇科超声,泌尿系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全腹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的8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 8例患者发病前均无明确的CD的临床表现,出血量大,有5例出现失血性休克。其中病变在小肠的有5例(62.5%),在回结肠的有2例(25.0%),在结肠的有1例(12.5%)。3例行内科保守治疗,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治疗后好转。结论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的CD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内镜检查是发现出血部位和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大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以控制出血,但如何预防反复出血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CT和MRI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济华  陆星华 《胃肠病学》2006,11(9):561-563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其可累及全消化道的仟何部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容易反复发作.常规检查方法如小肠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等虽然能够发现早期的黏膜改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肠壁本身的病变和肠管外并发症。随着CT和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它们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为判断病变的活动度、病变的类型和范围提供更好的依据,进而可以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3岁.2004年起每日解黄色稀便1至2次,伴有右下腹痛,半年后渐出现腹胀,偶有右下腹包块,在排便及肛门排气后好转.2005年2月出现肛瘘.发病1年,双侧手指端及脚趾端渐起杵状肥大.体质量减轻约6 kg,7月份体质量43.5kg。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例病史长达二十余年、累及多部位的克罗恩病诊治经过。患者二十余年来因食管狭窄多次行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经病史及诊疗资料分析,综合判断诊断克罗恩病,经美沙拉嗪治疗,症状持续缓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大网膜包虫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性,39岁,白族,农民。大理市喜洲镇人。因腹部疼痛逐渐加剧。于2001年3月11日入院。自述纳差、上腹部胀满感明显1月余,1年前有从高处跌落史。当时自觉上腹部短暂性隐痛,但未作特殊治疗。入院查体:病人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剑突下未触及肝脏。全腹膨隆,可触及质地中等的、大小不等的包块。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X线示腹部弥漫性分布的圆形、类圆形孤立阴影,心肺无异常。B超示腹腔形态不规则、实囊混合型肿块,囊壁较厚,内部以中强团块回声为主。腹部CT检查可见腹腔内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影。临床疑为腹腔肿瘤扩散,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网膜上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囊性肿物。  相似文献   

13.
14.
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加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病历中符合克罗恩病的11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克罗恩病24例(20.69%),青壮年好发,首次确诊时间比其他类型克罗恩病患者更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0例(83.33%),便秘8例(33.3%),腹泻6例(25%),便血6例(25%),消瘦14例(58.3%),贫血8例(33.3%),发热7例(29.2%),手术18例(75%)。结论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小肠钡灌检查可作为小肠克罗恩病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克罗恩病(CD)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国内外也在不断研究该病的无创诊断方法。CD的实验室检查手段较以往明显增多,但是尚未找到一个同时拥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此文就CD的实验室诊断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廖荣鑫  赵亮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8-729
患者女性,35岁。因“反复腹痛、便血1年余,加重伴头痛、呕吐、视物模糊7天”入院。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大便带血,血色鲜红,量不多,每日2—3次,大便质稀,伴腹部脐周阵发性绞痛,无发热呕吐。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实验(+++),血沉28mm/h,肠镜检查提示盲肠、结肠炎症并纵行溃疡。病理检查提示盲肠、结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活动,淋巴组织增生。诊断为肠克罗恩病。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  相似文献   

17.
组织胞浆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2岁,小学教师。因乏力伴间歇性发热、腹胀2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2年5月入院。居住四川,无外出史。休检:休温39℃,脉搏124次/min,血压98/50mmHg(1mmHg=0.133kPa)。中度贫血貌,四肢散在出血点及陈旧性淤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6cm,剑下7cm。脾肋下Ⅰ线9cm,Ⅱ线7cm,Ⅲ线-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检查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克罗恩病患者25例。其中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50分(缓解期)12例,150~450分(活动期)13例。每例患者均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非炎性病变(缓解期)和炎症(活动期)肠段肠壁厚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内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与CDAI评分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5例克罗恩病患者经内镜检查判断活动期20例,缓解期5例。所有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超声图像。本组超声诊断克罗恩病22例,诊断准确率为88%(22/25)。超声检测非炎性病变(缓解期)肠段肠壁厚度为(2.06±0.62)mm,低于炎症(活动期)肠段肠壁厚度(7.90±2.90)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本组25例克罗恩病患者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缓解期7例,活动期18例。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为92%(23/25);而根据CDAI评分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仅为64%(16/25),低于能量多普勒超声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符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0.05)。超声检查发现腹腔脓肿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7例,腹腔积液2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壁厚度、结构层次、回声及肠外并发症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准确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对克罗恩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以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为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目前多认为CD与自身免疫缺陷、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可累及全胃肠道,全壁层炎症,节段性分布。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如关节、皮肤、眼及肝胆胰等也可累及[1]。CD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目前认为它是一个涉及多基因的复杂疾病,本质上为遗传易感个体在肠内微生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4岁,动物园饲养员。主因“间歇发热伴关节疼痛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8℃,伴明显乏力、头痛、眼痛、四肢肌肉酸痛、大汗,双髋关节、双踝关节痛,但无红肿,腰痛、尿频、尿急。入院体检: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肋下2cm,脾肋下3cm;双髋关节、骶髂关节、双踝关节无红肿、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6×10。/L,中性0.37,淋巴0.56;尿潜血(+)、尿蛋白(+),无白细胞;ALT56U/L;ESR40mm/1h,C反应蛋白20mg/L,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SAT)1:800;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出血热抗体阴性,肥达-外裴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类风湿因子、人类相容性组织抗原、抗核抗体均阴性;双膝、双踝、骨盆x线片未见异常。患者饲养的羚牛SAT(+)。诊断:布氏杆菌病。予以利福平0.6g/a,多西环素0.4g/a治疗8周症状消失,SAT 1:400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