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2.
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DDD起搏时,心房电路具有感知心房激动(P波)及触发心室起搏的功能。若传导系统存在逆行传导,则逆行传导的P波可被心房电路感知,再经房室延迟时间而起搏心室。心室起搏后,激动又传至心房,心房感知后再触发心室起搏,如此周而复始引起环行心动过速。本院20例双腔心脏起搏病例中,一例术后三个月  相似文献   

3.
不同起搏方式房室延迟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DDD)患者不同起搏方式时最佳房室延迟(AVD)的差异。方法对2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分别测量DDD方式及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DD)方式下的不同AVD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DDD右心耳起搏优化AVD(149±15ms)比VDD起搏AVD(114±12ms)延长了38±12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时DDD右心耳起搏可使AVD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4.
<正> 正常的双腔起搏心电图在心脏起搏器日益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目前我国采用生理性起搏器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中双腔起搏器DDD型占有一定比重。阜外医院自1983年8月至1993年7月为145例患者安装了DDD起搏器。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双腔起搏器心电图复杂、多样,正确识别正常与异常的起搏心电图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使起搏器发挥应有的作用,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临床应用的心脏起搏器有单腔(VVI、AAI)、双腔(DDD)和三腔(CRT)等类型,并相应派生VVI、AAI、DDD和CRT起搏心电图。目前,临床没有专门的DDI起搏器,其只是双腔DDD起搏器可以程控的一种特殊工作模式,并具有相应的DDI起搏心电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室双腔起搏(DDD)与心室单腔起搏(VVI)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0名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接受人工永久双腔(n=13)或单腔(n=7)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前和术后10个月分别取静脉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结果术后10个月时,接受心室单腔起搏的患者血BNP水平显著高于接受房室双腔起搏的患者(81.85±17.21pg/mlvs54.15±18.16pg/ml,P<0.05)。结论DDD起搏后患者血BNP水平较VVI起搏的低。本试验结果进一步支持双腔起搏可较心室单腔起搏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起搏对心脏扩大、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安置双腔起搏器初期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心脏扩大、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的Ⅲ度AVB患者(心脏扩大组)20例,心脏不大,心电图无心肌供血不足的病窦综合征(SSS)、Ⅲ度AVB患者(对照组)10例,置入DDD起搏器。经右头静脉和(或)右锁骨下静脉插入双腔起搏电极导线,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测量不同起搏频率时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在急性起搏时,心脏扩大组当双腔起搏频率在60~8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起搏前有显著改善,当双腔起搏频率≥11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起搏前显著变差;而对照组起搏频率在70次.Mmin以上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起搏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心脏扩大组中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者,双腔起搏频率提高到110次.Mmin或以VAT方式工作,心室率(VR)≥110次.Mmin,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差于起搏前及VVI起搏(频率60次.Mmin),VVI起搏(频率6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起搏前。结论有心肌供血不足伴心脏扩大的严重缓慢VR的Ⅲ度AVB患者,在起搏器安置初期,将起搏上限跟踪频率下调到90~100次.Mmin,或程控为VVI工作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被人拳击胸部,左侧7~9肋骨骨折后突发完全性房室阻滞,于临时起搏10d后仍无正常房室传导而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史,心肌酶,电解质,心脏超声等均正常。植入起搏器型号为MedtronicEnpulseE2DR01,起搏模式为DDD,双极电极。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相似文献   

9.
DDD起搏器是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并同时兼有触发和抑制功能的全自动起搏器。因功能较高,可使心电图形更为复杂。下面分析一例。 该例为病窦患者,图形取自安装DDD起搏器后10天(Telectronics,Reflex DDD 8224),A条为Ⅰ导联,B,C,D条为Ⅱ导联连续记录。起搏频率70次/分,A—V延搁间期200ms。图中心脏激动情况有四种:(1)房室顺序起搏,P波及R波前均有起搏信号,QRS宽大畸形呈QS型,(2)心房起搏后经交界区下传心室引起正常QRS波(C_4),(3)心房起搏,心室由起搏和下传共同激动(A_(4、7)、B_(2、6)、C_(1、6)、D_(1、5、8)),QRS形态既不同于正常又不同于完全心室起搏,属室性融合波,(4)P—QRS均缘于自身  相似文献   

10.
<正>双腔起搏器DDD(R)模式可以最大程度模拟正常人心脏电活动的顺序,保持房室同步起搏。在DDD(R)模式下,心房、心室同时具有起搏及感知功能,脉冲发生器需要精确控制心房、心室起搏脉冲发放的时机;此时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与起搏模式、起搏频率、不应期、特殊功能等多个参数有关。除此之外,起搏器的计时方式也是保证起搏器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则;起搏器的计时方式非可程控参数,不同品牌或不同系列起搏器的计时方式有所不同,目前起搏器的计时方式可分为三种:基于心房的计时(Atrial Based Timing,A-ATiming):  相似文献   

11.
答案部分     
<正> 此例患者有心房扑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功能正常。应用磁铁使起搏器转变为固定频率房室顺序起搏(DOO),可夺获心室,但因有心房扑动而不能夺获心房,为明显的房室分离。经心脏转律,恢复为窦性节律,从而使患者受益于DDD起搏器。本例心律失常分析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由于使用DDD起搏器。初始节律显示为DDD起搏器功能正常,自身心房活动后0.2s跟随一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不同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103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42例为DDD组,单腔起搏器患者41例为VVI组,植入起搏器但患者心率为正常窦性心律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外周舒张压等指标,随后将双腔起搏组的DDD模式程控成VVI模式,再次测量上述指标,记录并进行统计。结果 DDD组C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VI组[(149.67±19.62)mmHg vs(138.70±18.69)mmHg,(124.33±19.34)mmHg,P<0.05];DDD组AI、AI_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VVI组(P<0.05);程控后的CAP、AI、AI_C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0.05)。结论双腔起搏组的CAP、AI和外周动脉血压均高于单腔起搏组。而CAP和AI的升高可能是双腔起搏较单腔起搏并未改善远期预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单导线永久双心腔心脏起搏(DDD)是一种新技术 ,我科安装 1例 ,现报告如下。图 1 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呈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时的心电图 (白天 )图 2 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呈双心腔心脏起搏工作时的心电图 (晚上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78岁 ,因头晕 1月余 ,于1999年 8月入院。做心电图及 Holter显示 : °~ °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 30~ 80次 /分 ,伴有窦性心动过缓。X线胸片 :心胸比例 0 .6 0。心脏 B型超声 :右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 0 .45。根据患者为高龄 ,有慢性气管炎 ,夜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右心房明显扩大 ,…  相似文献   

14.
双腔心脏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阅读及解释双腔起搏心电图是判断起搏功能,诊断起搏故障的重要依据。熟知双腔起搏器的时间周期、各种程控参数及必要的电生理学知识,是掌握双腔心脏起搏的重要基础。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对如何阅读、分析双腔起搏心电图及常见的典型正常及异常双腔起搏心电图作重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6.
正ICD也是一种植入性心律装置,其由两部分组成:心脏起搏部分+心室除颤部分。心脏起搏部分相当于VV(I单腔ICD)和DDD起搏器(双腔ICD)。而心室除颤系统则不在上述范围。ICD感知系统的功能十分重要,感知系统出现故障时,将能抑制ICD发放救治病人生命的电除颤脉冲或引起ICD的误放电,给病人造成剧痛,引起恐惧及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7.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6,25(2):108-11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型等是植入DDD起搏器的最佳适应证。人体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一个窦房结和房室结,心房的电活动可经DDD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下传至心室。由于心房激动经体内自身房室结下传更有利于保护心脏的功能,故一般情况下,DDD起搏器将起搏A-V问期程控得比自身P-R间期长,以保证激动尽量经自身房室结下传。研究发现,当P-R间期在120-180ms时心功能较好,故选择合适的AV延迟以及与自主神经(心率)相适应的A-V间期对双腔起搏至关重要。而且,与频率相适应的房室顺序传导,可以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