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笔者在临床中,遵循仲景之法,谨守病机,推而广之,用治其它多种疾病,收获良效,兹录验案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3.
王海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74-17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前者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后者作为呕而肠鸣,心下痞之主治方。临床上以“异病同治”的精神,用其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1口臭李某,男,42岁,工人。1989年10月3日初诊。诉口中秽臭... 相似文献
4.
董素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3):232-23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原治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方中重用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为主,干姜协助半夏辛苦散结以和阳,为辅药。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以和阴,佐以党参补虚,使以甘草、大枣扶正以祛邪,又可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用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使胃 相似文献
5.
6.
叶华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病误治成痞而设。方中寒热兼用 ,苦辛同进 ,补泻兼施 ,具有和阴阳、调虚实、通升降的作用。此方临床应用颇为广泛 ,只要认准病机 ,灵活应变 ,投之多获良效。兹就验案数则 ,简介于下 :1 失眠案 李某 ,女 ,4 7岁 ,1 996年 1 1月 1 2日就诊。失眠 4d ,头昏乏力 ,心烦不安 ,胃脘灼热 ,腹部微胀 ,呕吐酸水 ,舌红苔白 ,脉细。辨证为寒热失调 ,胃失和降。法宜寒热并调 ,和胃止呕。投半夏泻心汤加味 :法半夏1 0g,黄芩 1 0 g ,黄连、吴茱萸各 3g ,干姜、炙甘草各 6g ,党参 1 5g,红枣 5枚。服 3剂 ,呕吐酸水已止 ,夜能安睡 … 相似文献
7.
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为驱虫安蛔之名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所组成。数年来,笔者通过化裁广泛用于临床每获良效,现举3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夏高泽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3):68-69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自术、自芍、生姜组成,本方出自仲景《伤寒论》,该书太阳病篇和少阴病篇皆用真武汤。笔者体会本方为祛寒利水剂,其用途有二:(1)治阴寒内盛,或误汗亡阳,致心肾阳虚,水饮泛所出现的心悸,眩晕等证;(2)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健运无权,所致的腹痛下利等证。 相似文献
10.
11.
1 口腔溃疡患者,男,28岁.素体脾虚,稍食生冷即便溏.2天前吃羊肉火锅和饮酒后,口腔生溃疡,疼痛较剧.自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后,疼痛不减,反增纳基、便溏等症,求治于余.刻诊:口腔粘膜见一0.5cm左右溃疡,呈灰白色.烧灼样疼痛,进食时加重,纳差、大便稀溏,日4、5次,渴不喜饮,舌淡红,苔薄腻徽黄,脉滑稍数.此乃湿热阻滞中焦,熏蒸于上所致.治宜清热燥湿,苦降辛开,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6g,干姜9g,黄芩6g,黄连3g,党参10g,炙草3g,大枣5枚.服上方仅1剂,疼痛大减,溃疡面缩小至0.3cm,大便每天2次,质稍稀.效不更方,继投原方2付后,溃疡愈合,诸证消失而愈. 相似文献
12.
左献泽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9,(5):129-130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是治疗中焦疾病的代表方剂之一,亦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之一,主治中虚寒热错杂之痞证,临床主治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肠鸣下利,食欲不振,舌质偏红,苔薄腻,脉濡或数,应用甚为广泛。本方能较快解除心下痞的症状,故名半夏泻心汤~([1])。笔者有幸跟随吴秋玲教授临床实践学习,吴教授在临床中善用古方而又不拘泥于古方,对古方有自己独到 相似文献
14.
陈卫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5):387-38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组成,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吉中强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运用经方多获良效,其认为在临床用药时,辨证准确是最重要的,同时要注意体会各药的作用,要善于总结、领悟,这样在处方时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左献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余在临床上,应用本方,不拘于小柴 相似文献
16.
玉屏风散出自中医名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合而成,具有益气、固表、敛汗之功,主治表虚自汗证。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为方中之君药;白术补气健脾,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具有培土生金之意,为方中之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且黄芪得 相似文献
17.
18.
吴如飞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2):150-150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1]”。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药物组成:制半夏、黄苓、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组成。用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症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数等症。笔者于临床辩证用治他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本方重用甘草四两,一方面用其解毒清热,另一方面与人参、大枣配伍以健脾补虚;以辛温之干姜,温中燥湿,配甘草即甘草干姜汤,辛甘生阳以补脾肺阳气;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咳嗽、痤疮、手足口病、真菌性食管炎、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取得了较好疗效。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本方重用甘草四两,一方面用其解毒清热,另一方面与人参、大枣配伍以健脾补虚;以辛温之干姜,温中燥湿,配甘草即甘草干姜汤,辛甘生阳以补脾肺阳气;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咳嗽、痤疮、手足口病、真菌性食管炎、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