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干扰素的概念已发生显著变化.起初,干扰素被看作是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蛋白.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干扰素及其许多不同的生物学活性,还发现了其他调节蛋白,干扰素已成为具有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应答-修饰蛋白系统的一部分.由于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动物实验是评价干扰素和类干扰素分子临床作用的唯一方法.不要过于限制动物实验的范围至关重要,因为已经证实干扰素对病毒性感染以外的状况(如肿瘤和非病毒性感染)也有效.  相似文献   

2.
<正> 猪脾细胞干扰素是用猪脾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经新城疫病毒(NDV)诱生而得的干扰素,在同源和异源细胞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实验表明:猪脾细胞干扰素(PSIFN)本身对实验动物没有明显毒性作用,对实验动物的皮肤、阴道、眼睛的刺激作用都是阴性的。微核是核内细胞染色体受受检药品影响发生异常,从而产生的一种比普通细胞核小,直径仅相当于细胞直径1/5~1/20的核。受检药品若引起细胞核内染色体断裂、连结、丢失或突变,或损害纺锤体功能,都可以导致微核的产生,从而对受检药品对哺乳动物细胞可能发生的危害作用作出评价。本文报道猪脾细胞干扰素小白鼠微核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动物实验和对志愿者的观察,研究了猪白细胞干扰素的无害性、致反应性和变应性,并与人白细胞干扰素进行了比较。所用的猪白细胞干扰素是在猪白细胞悬液中由新城疫病毒诱导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1967年Field发现聚肌胞Poly Ⅰ:C(简称PIC)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曾受到很大重视,各种实验研究非常活跃;但国外采用1mg/kg左右的剂量在人和动物均表现有明显毒性,以及在人体使用时,由于血清核苷酸酶的破坏,干扰素诱生能力明显降低,所以临床的试验报告不多,至今没有作为药品投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笼罩着干扰素的神秘气氛主要是因其稀罕所致。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就发现,改变动物或人的病毒性感染过程的干扰素需用量,要比实验室所能够制备的数量大几千倍。Cantell 曾报导一种切实可行的大规模制造方法,从大量捐献的血液而取得白细胞灰黄层,世界上许多临床试用报告中,大多数干扰素都是他们提供的。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除能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攻击外,尚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干扰素能被病毒和细菌等多种物质诱导产生。最初认为干扰素仅是一种抗病毒蛋白,但现知它对免疫反应有多种效应,它对正常和癌变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对动物的自发、移植及病毒引起的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短小棒状杆菌(CP)对多种动物有抑病作用,目前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与化疗药物合用治疗癌症。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似为通常细菌对免疫反应的复杂作用介导的。干扰素和CP对免疫反应及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有共同点。推测CP抑瘤作用部分是由刺激免疫系统时产生的干扰素介导的,CP能诱发淋巴组织或网状内皮系统细胞产生干扰素。本文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一、CP是否能诱发人血T细胞或单核细胞分化来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影响,观察药物潜在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为临床实验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 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 μg/kg,观察小鼠自主活动,进行平衡协调能力和协同睡眠实验,研究药物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食蟹猴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1、4、16 μg/kg,观察食蟹猴的心电、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幅度,研究药物对动物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 μg/kg,进行胃肠推进实验,研究药物对胃肠消化系统的影响。结果 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 μg/kg剂量组动物自主活动、平衡运动能力未见明显变化、未见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作用,且未见胃肠推进的明显变化;食蟹猴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1、4、16 μg/kg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剂量或时效相关性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影响。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对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均未见明显药物影响。  相似文献   

8.
1979年来,我院采用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干扰素诱导剂Poly I:C(聚肌胞),进行治疗小鼠乙脑模型和临床乙脑病例的观察。现将有关实验结果和临床使用情况摘要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动物实验方法:见文献(1)。二、临床治疗方法:除常规的降温、抗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目前已公认是临床治疗有效的“生物反应改变因子”。自1972年Karolinska开始临床研究,并首次临床应用白细胞干扰素治疗骨肉瘤以来,干扰素现已为临床公认的适应证有: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卡波济肉瘤、尖锐湿疣及某些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等。近几年来有关干扰素的研究有不少报道,本文仅就干扰素的某些实验研究及相关临床的研究进展略作概述。一、干扰素的实验研究 (一)干扰素的类型和药理特性目前已被识别的干扰素有(α、β和γ)三种类型。-干扰素和β-干扰素具有相似的药理特性(表一);如皆有同样的细胞表面受体,但γ-干扰素则是一种不同的分子,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所有类型的干扰素具有共同特性——抗病毒活性,通过抑制病毒的RNA  相似文献   

10.
<正>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分α、β、γ三种类型,干扰素不仅有广谱抑制病毒和抑制某些细胞分裂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的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以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张淑慧  董占军 《中国药房》2009,(26):2071-2073
干扰素(IFN)是机体产生的一类免疫调节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自1976年首次报道IFN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后,全球很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就此展开大量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为IFN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基因工程重组IFN—α问世,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传染病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β-干扰素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控制"非典"病毒感染能起到一定效果。 《华盛顿时报》报道说,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测试中发现,β-干扰素可以阻止"非典"病毒感染培养液中的猴子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Woferon)对猕猴的免疫源性,从而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实验方法为猕猴皮下注射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每周一次,连续5次,在不同时间点采取血样,用ELISA方法检测血样中抗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抗体的产生情况。结果(1)在给药剂量50、200和800μg/kg范围内,第15天有83%(15/18)的动物产生了抗Woferon抗体,66%(16/18)的动物产生了抗普通干扰素抗体,27%(5/18)的动物产生了抗人白蛋白抗体;第28天有94%(17/18)的动物产生了抗Woferon抗体和抗普通干扰素抗体,77%(14/18)的动物产生了抗人白蛋白抗体。(2)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产生抗体的效价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3)当抗体效价在1∶800以上时,产生的抗Woferon抗体可完全中和药物,使其失去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尤宜  姜正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2-1233
目的:探讨乌体林斯、干扰素及联合应用对人肺腺癌A。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乌体林斯组、干扰素组及联合用药组,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的A值,计算其抑制率。结果:乌体林斯和干扰素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均有直接抑制作用,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结论:乌体林斯与干扰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这些将为临床上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重组γ-干扰素(IFN-γ)经动物实验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临床血清学观察也初步证明IFN-γ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我院应用IFN-γ治疗肝纤维化30例患者,以肝活检病理指标为主评价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有3种不同类型:α,β和γ干扰素。按其来源不同,干扰素又可分为天然和基因重组2大类。研究表明,α干扰素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有较好疗效,尤其是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而基因重组的干扰素较天然干扰素更佳。β和γ干扰素应用于NHL患者目前临床上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低剂量干扰素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正确使用干扰素可更好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干扰素在20世纪已被广泛使用,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干扰素的传统作用是抗增殖的细胞因子,因而所用单次剂量常高达2000万到3000万单位,每周给药2~3次,事实上,给予最大耐受剂量反而有可能破坏治疗效果。 在动物试验中,患有膀胱癌的小鼠虽然对一周3次的干扰素注射不起反应。却对一日1次剂量小于1万单位的α干扰素或β干扰素注射呈现明显应答。因而,接受最佳生物学剂量才是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低剂量干扰素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王宇皎  相似文献   

18.
Ⅰ型干扰素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伟霞  蔡卫民 《中国药房》2006,17(2):145-147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可激活别的基因亚群进行转录,从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统称为Ⅰ型干扰素。本综述了国内、外Ⅰ型干扰素在临床上的最新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医师和药师的用  相似文献   

19.
异丙肌苷(Isoprinosine)是由肌苷和2-hydro-xypropyldine thylaminonium-4-(acetylamino)benzoate以1:3克分子的比例制成的一种化合物(简称ISO)。它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上都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它能逆转病毒与肿瘤引起的免疫抑制,恢复多种肿瘤病人因接受放射治疗而被抑制的免疫功能,提高带瘤小鼠的存活率,还能增强免疫缺损病人淋巴细胞的功能。ISO与低剂量于扰素合用的效果比单用干扰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或其他物质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0000~30000,也可高至90000.具有抗病毒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它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到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目前已用于临床的干扰素按生物学活性和抗原活性分为三类:干扰素α是由病毒诱导白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β是由病毒诱导纤维母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γ是由病毒诱导淋巴样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具有共同的表面受体,作用基本一致,属于Ⅰ型;干扰素γ和干扰素α有不同的受体表面,属Ⅱ型,其在实验中抑制肿瘤的作用比Ⅰ型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