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②方法 复习本院 1 998年 3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AMI病人 4 70例 ,选取年龄≤ 4 0岁的病人 5 0例为A组 ,年龄≥ 6 0岁的病人 5 5例为B组 ,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③结果 与B组比较 ,A组病人以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而多无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为特点 (χ2 =9.4 2 2~ 4 7.70 2 ,P <0 .0 1 )。A组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 (χ2 =5 .2 72 ,P <0 .0 5 ) ,单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B组 (χ2 =1 7.4 5 5 ,P <0 .0 1 )。B组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组 (χ2 =37.6 75 ,P <0 .0 1 ) ,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A组 (t=7.30 6 ,P <0 .0 1 )。④结论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是年轻人患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冠脉痉挛可能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十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中位血小板计数为890.5×109/L[(630~1 250)×109/L].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7例(6例犯罪血管为右冠状动脉,1例为回旋支),右室心肌梗死1例(犯罪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前壁心肌梗死1例(犯罪血管为前降支),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犯罪血管为回旋支).冠脉内可见大量血栓,且重度狭窄,2例狭窄程度为85%~100%;冠脉内可见大量血栓,中度狭窄,5例狭窄程度为50%~75%;冠脉内未见明显血栓,冠脉轻度狭窄,程度50%~55%者2例;可见冠脉闭塞,未见血栓1例.10例患者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指标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高,分别为(6.13±0.85)%、(8.39±1.56)%及(81.60±10.20)%.随访半年,4例同时行降低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未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其余患者中有3例患者半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3例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常规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表现.1例患者心肌梗死术后2个月出现下肢动脉栓塞.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累及右冠状动脉,多可见大量血栓,复发率高,需同时行降血小板治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注意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北京医院 2 14例经监护病房确诊的AMI患者 ,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A组 (合并组 12 4例 )和B组 (不合并组 90例 )对比其例数、并发症、与病死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A组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比B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组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急性期病死率 (<8w)较B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多支病变为主较B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高血压是影响AMI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压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把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A、B两组,合并高血压病人71例归入A组,无高血压病人79例归入B组,对比两组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A组有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缺血史者及女性患者的比例均较B组高(P〈0.05~0.01);AMI于饱餐后发病者,A组多于B组(P〈0.01),因劳累诱发者,A组少于B组(P〈0.05);A组无痛性AMI者较B组多(P〈0.05),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与室颤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伴有高血压史, B组无高血压史.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压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AMI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特点.结果 高血压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9.6%要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的14.3%(χ2=7.15,P<0.01);高血压组脉压变化明显大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1);高血压组除室性期前收缩外,其他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要高于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的死亡率为20.8%,非高血压组为4.76%,高血压组的死亡率要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χ2=5.01,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肌梗死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 把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两组,采用临床对比方法,60例高血压组患者和40例非高血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速与室颤(3.3%),心源性休克(6.6%),心力衰竭(10%),急性肺水肿发生率(36.7%),严重心律失常发生(63.3%)及死亡率(31.67%),可见高于非高血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5%、7.5%、12.5%、45%),有明显差异(P<0.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病并发症较多,治疗要严密监测血压,使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检出率、伴随的临床症状因素和发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1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MI患者,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311例AMI患者中检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者16例(5.15%),平均年龄47.6岁,其中45岁以下占56.3%(9/16),有吸烟史者66.6%(10/16),诱因为情绪激动者25%(4/16),发病前有过度劳累史者50%(8/16),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者仅为12.5%(2/16)。5例患者曾行静脉溶栓治疗且均获成功(5/5)。结论 正常或轻度异常冠脉患者亦可发生AMI,吸烟和过度劳累可能为诱发冠脉痉挛而导致AMI的重要因素。大致正常冠脉AMI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的演变与冠脉异常的AMI患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456例STEMI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比较冠脉造影正常与异常的ASTEMI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资料.结果 456例STEMI患者中,共21例(4.6%)冠脉造影正常.31~40岁组冠脉造影正常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41~50岁组(χ~2=19.025,P<0.01);41~50岁组又显著高于51~60岁组(χ~2=5.375,P<0.05).冠脉造影正常组和冠脉造影异常组患者的年龄,既往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吸烟史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家族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造影正常的STEMI患者年龄较小,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血脂异常,且以大量吸烟者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救治研究。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为患有高血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及症状临床特点。结果 1观察组共有32例患者治愈出院,还有8例患者由于血压较高,在相同治疗之下仍然还存在心绞痛、轻微的心力衰竭症状;对照组共有38例患者治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由于还伴随有轻微的心力衰竭而延迟出院时间。2观察组的脉压为(63.2±18.3)mmHg,对照组的脉压为(50.6±11.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比血压正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加困难,在同个治疗方法之下,治愈率较低,住院时间更长,脉压也较大,固医生在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须正确对药物用药进行调整,将该病症患者的脉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梗死面积的扩大,以此改善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率、可能的发病机制,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AG正常的AMI患者(CAG正常组)和64例CAG异常的AMI患者(CAG异常组)临床资料。结果:(1)CAG正常组共23例,占同期行急诊CAG的AMI患者总数的1.5%。(2)CAG正常组发病年龄显著性低于CAG异常组[(49.57±12.07)vs(57.70±12.50),P=0.008]。两组均以男性居多(78.26%vs 81.25%,P=0.765)。(3)CAG正常组高脂血症病史患者比例显著性低于CAG异常组(21.74%vs 59.38%,P=0.002)。吸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CAG正常的AMI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可能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吸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11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年龄分布、发病季节、昼夜节律、梗塞先兆、梗塞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等临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并对梗塞先兆、Q梗塞与ST梗塞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脉造影为正常者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94例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易患因素。结果:394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30例,占7.6%。冠脉造影正常者的AMI患者以年龄较轻,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紊乱,吸烟者居多及发病前有过度劳累史为特点。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者,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后发生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年5月至2005年10月436例AM 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中青年AM I冠脉造影正常者为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史,大量吸烟者居多。结论:在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AM I中,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300例,男221例,女79例,年龄(30~82)岁,平均(63.92±10.74)岁。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根据WHO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压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P<0.05);脉压≥60mmHg的冠心病患者2支和3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的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压差越大,冠脉病变越严重,越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对1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30/35,88.6%),合并右室梗塞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胸前常规导联ST段抬高组以累及右室者为多(42.9%,12/28),而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则以累及后侧壁为多(54.9%,28/51)。结果提示右室梗塞合并邻近部位梗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邵伟  汪爱虎  杨新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22-1823
目的: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电图ST段变化(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程度。方法:连续入选57例AMI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组和下壁组,于6h~12h内行直接PCI,并于手术前后分别记录ST段变化和TMP变化,从而评价心肌灌注程度。结果:对比57例AMI患者PCI前后记录显示,术后ST段明显回落TMP数值上升。结论:PCI对AMI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1994年3月至1997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UK)和德国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UK和SK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0.8%及63%,五周死亡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l.85%及2.17%,均无统计学意义。加大UK剂量至200万U,并不增加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 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来自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岁)53例作为青年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60例为老年组,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劳累、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典型胸痛、单支病变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冠心病家族史、超重、高血脂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AMI症状典型,多为首次发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为主。应针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加强预防,积极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