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药小红参的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茜草科茜草属植物小红参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作为云南的特产药材之一,小红参在民间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具有活血通经、祛风除湿等功效。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多为蒽醌、三萜类,此外尚有环肽、萘醌类等成分。它们多具有抗癌、抗心肌缺血、调节T淋巴细胞、升白祛痰等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2.
茜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005年版药典记载: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寒,味苦,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之功。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既往研究多集中在其醌类成分上,近年来,由于对多糖作用认识的加深,茜革多糖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试对茜草多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陈东  程先睿  邹澄  王继良  钱斌  张荣平 《中成药》2007,29(3):I0014-I0015
小红参(Rubia yunnanensis),云南特产药材,为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Rubia yunnanensis Diles)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小茜草、紫参、红根、滇紫参、小红药、小活血。小红参有活血通经,祛风除湿,阵痛镇静之功效。现代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证明小红参对银屑病有显着治疗作用,能提高皮肤活性,有抗癌活性,并能增强心血管功能。小红参的临床应用广泛,毒副作用小,在云南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因小红参成分复杂,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小红参中主要活性成分蒽醌以及干浸膏量为考察指标,对小红参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族药小红参是茜草科茜草属植物,作为云南特有的地道药材,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民族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活血通经、祛风除湿、调养气血等功效。临床治疗观察及实验初步筛选研究证明民族药小红参对缺血性心脏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茜草、小红参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茜草系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及茎,是中医常用药。茜草为其正品,局部地区,如云南贵州盛产小红参Rubia yunnenensis,并作为茜草代用品使用。本实验以升白、祛痰作用为指标,比较了两者的药理作用,同时观察了两药的急性毒性,欲为小红参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茜草与混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云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78-2178
茜草来源于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L.的干燥根及根茎,功能凉血、止血、祛淤、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淤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症。茜草为常用中药,虽然临床用量不大,但因其为野生药材,资源分布不集中,目前市场上货源比较紧缺,市售茜草品种十分混乱,为  相似文献   

7.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茜草为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从考证商品药材茜草的原植物基源出发,对茜草、大叶茜草和小红参等3种茜草属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加以鉴定比较,结合薄层层析和DNA条形码技术等方法学在茜草属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为茜草药材及其原植物的鉴别,以及同属药用植物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茜草属植物在全世界有6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南非和美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河北、山东、云南等地.茜草为我国传统中药品种,其性寒、味苦,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的作用,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对茜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新的药理作用也相继被认识,并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笔者现对近年来发现的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安徽茜草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为该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献学研究、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标本查阅研究。结果:安徽有3种茜草属植物分布,皖北和皖中地区主要分布的是茜草Rubia cordifolia,另有少量东南茜草Rubia argyi分布,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分布的是东南茜草Rubia argyi,另有少量的金剑草Rubia alata。结论:安徽茜草属植物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从茜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新的醌类、环己肽类和三萜类等化合物以及对该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为进一步开展成分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ethanol, methanol, ethyl acetate and water extracts of Rubia tinctorum L. (Rubiaceae) were tested for antimicrobial activity by the disc diffusion method. From the present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Rubia tinctorum L. reveal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some Gram (+) and Gram (-) bacteria, yeasts, filamentous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相似文献   

12.
  从茜草中首次分离得到茜草多糖(RCL),将水解后的多糖转化为糖腈乙酰醋衍生物,用气相 色谱分析确定糖基的组成及摩尔组成比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0, 0.31:0.46:0.25:0.42:1.05)  相似文献   

13.
茜草多糖RPS—1,RPS—2和RPS—3组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荣清  王作华 《中药材》1996,19(1):25-27
从茜草中分离得到三种多糖RPS—1、RPS—2和RPS—3,将水解后的多糖转化为糖腈乙酰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分析确定RPS—1、RPS—2和RPS—3的糖基的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分别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0:1.19:0.750.81:1.38:2.60;0.23:0.47:1.47:0.32:2.33:1.0和0.40:1.0:0.58:9.12:11.08:6.13。  相似文献   

14.
茜草多糖的组成及其摩尔比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荣清  王作华 《中成药》1996,18(6):35-36
将多糖水解后的单糖转化为糖腈乙酰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分析确定三种茜草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茜草多糖QC-Ⅰ、QC-Ⅱ和QC-Ⅲ组成单糖的摩尔比分别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0:0.32:0.76:0.66:1.04:1.48;1.0:1.86:1.29:0.99:2.97:3.04和1.0:0.51:0.13:0.19:0.36:1.04。  相似文献   

15.
袁晓  高俊飞  袁萍 《中药材》2012,(5):709-711
目的:建立茜草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提供茜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YMC C18柱(25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分析时间为60 min。结果:6批茜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度大于94%。结论: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不同产地茜草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小红参乙酸乙酯部位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小红参抗心肌缺血主要活性部位,研究其抗心肌缺血活性。方法:通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大鼠离体主动脉环收缩试验筛选小红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以主动脉环张力为观测指标,供试物浓度依次为1.5×10-3,5×10-3,1.5×10-2,5×10-2,5×10-1 g.L-1,确定小红参抗心肌缺血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进一步进行此部位小鼠常压耐缺氧试验、家兔血小板聚集试验和抗垂体后叶素(pituitrin,Pit)致大鼠心肌缺血试验。结果:小红参乙酸乙酯舒张主动脉环效应明显强于其他3个部位,可能是小红参抗心肌缺血主要部位;小红参乙酸乙酯部位有一定抗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可显著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活性,改善Pit致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明显增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1.17 g.kg-1小红参乙酸乙酯能改善Pit致大鼠心肌缺血程度,缺血后5 min T波变化百分率为8.6%±3.6%,明显增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小红参乙酸乙酯部位可能是小红参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茜草及不同炮制品中大叶茜草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宇婷  康文艺 《中成药》2011,33(12):2125-2127
目的测定茜草及炮制品中大叶茜草素。方法 Purospher STAR RP-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90∶9.3∶0.7);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结果茜草生品中大叶茜草素的质量分数为0.52%,炒茜草为1.07%,茜草炭为0.66%。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大叶茜草素的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根茎中环肽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大叶茜草根茎的70%甲醇回流提取物经硅胶,RP-18,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环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A-Ⅶ(1),RA-Ⅴ(2),RA-Ⅻ (3),rubiyunnanin C (4),RA-Ⅹ(5),RY-Ⅱ(6),RA-Ⅰ(7),RA-ⅩⅢ(8),RA-ⅩⅢ-OMe(9).结论:9个环肽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叶茜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This report investigates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R. cordifolia extract for protection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and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content in rat liver homogenate compared with vitamin E and parabenzoquinone (PBQ). R. cordifolia protects against depletion of glutathione in a dose and time dependent manner,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reduced glutathione depletion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formation. Interestingly, parabenzoquinone showed a better response than R. cordifolia on cumene hydroperoxide (CHP) induced malon-dialdehyde (MDA) release but there was no response in the rate of reduced glutathione (GHS) depletion. Thus it appears that R. cordifolia is a potent antiperoxidative and antioxidant.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different to that of vitamin E and parabenzoquinone (PBQ).  相似文献   

20.
综合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根及根茎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合NMR、MS等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rubiprasin D(1)、rubiprasin B(2)、rubiprasin C(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5)、rubioncolin C(6)、大叶茜草素(mollugin,7)、呋喃大叶茜草素(furomollugin,8)、3-氨基-2-甲氧羰基-1,4-萘醌(3-amino-2-methoxycarbonyl-1,4-naphthoquinone,9)、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9,10-anthraquinone,10)、2-羟基-6-甲基蒽醌(2-hydroxy-6-methyl-9,10-anthraquinone,11)、1,4-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1,4-d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12)、2-羟基-1-甲氧基蒽醌(2-hydroxy-1-methoxy-9,10-anthraquinone,13)、1-羟基-2-甲氧基-6-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6-methyl-9,10-anthraquinone,14)。化合物类型涉及萜类和醌类,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5,9,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细胞毒和杀线虫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4,6,11,1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以6活性最强,其IC50分别为19.42,2.74,8.07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