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甲胎蛋白(AFP)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258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2例病理性患儿纳入病理组,126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纳入生理组,选择同期的50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病理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比较各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CRP、AFP水平。结果病理组治疗前和生理组的TBIL、DBIL、IBIL、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治疗前的TBIL、DBIL、IBIL、AFP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治疗前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治疗后TBIL、DBIL、IBIL、CRP、AF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病理组患儿中,血清CRP水平与血清TBIL、IBIL水平,血清AFP水平与血清TBIL、DBIL、IBIL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黄疸新生儿的血清CRP、AFP水平均会异常上升,特别是病理性黄疸变化更为明显,对于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清蛋白(Alb)、未结合胆红素(UBIL)、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47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和79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以同期足月8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UBIL、Alb、ET-1水平,同时测定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析血清UBIL、Alb、ET-1水平与不同病因、有无核黄疸、不同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3组血清UBIL、Alb、E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病理性黄疸组UBIL、ET-1水平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q=9.683、24.663,P0.05)和健康对照组(q=16.764、2.965,P0.05),而血清Alb水平低于生理性黄疸组(q=8.154,P0.05),但稍高于健康对照组(q=4.703,P0.05),生理性黄疸组血清UBIL、Alb、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q=13.956、11.225、7.263,P0.05)。3组ALT、AST、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理性黄疸组ALT、AST、DBIL、TBIL水平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q=27.404、37.779、11.083、9.739,P0.05)和健康对照组(q=20.873、31.401、15.671、12.774,P0.05),生理性黄疸组ALT、AST、DBIL、TBI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q=4.298、10.452、4.645、3.184,P0.05)。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UBIL、Alb、ET-1与ALT、AS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UBIL、ET-1与DBIL、TBIL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Alb与DBIL、TBIL无相关性(P0.05)。不同病因黄疸患儿血清UBIL、Alb、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性黄疸患儿血清UBIL、ET-1水平明显高于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围生因素黄疸患儿(qUBIL=7.039、5.565、8.575;qET-1=11.107、8.307、13.761,均P0.05),而血清Alb水平明显低于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围生因素黄疸患儿(q=4.876,3.724,8.258,均P0.05)。重度黄疸患儿血清UBIL、ET-1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黄疸患儿(P0.05),而血清Alb水平明显低于中度黄疸患儿(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Alb、UBIL、ET-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蓝光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重度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采用蓝光光疗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采用白蛋白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7d后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热、腹泻、皮疹)发生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7d后血清DBIL、IBIL、TBIL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常规组比较,联合组治疗7d后血清DBIL、IBIL、TBIL水平均降低更明显(均P<0.05)。2组发热、腹泻、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儿科护理学     
052918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张惠英…//护理研究.-2004,18(9).-1531~1532将148例新生儿黄疸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I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但D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同浓度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不同,水平越高下降幅度越大。提示: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蓝光治疗法。表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总胆汁酸(TB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检测水平变化在新生儿黄疸(N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2月间11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病理组)和118例同期足月健康新生儿(对照组)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清TBIL、UCB、TBA和HS-CRP的临床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病因的差异。结果病理组检测TBIL、UCB、TBA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黄疸患儿TBIL、UCB、TBA和HS-CR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黄疸患儿(T值分别为48.981,27.051,6.678,9.115,P值均0.05)和轻度黄疸患儿(T值分别为31.024,11.025,15.243,12.189,P值均0.01),中度黄疸组TBIL、UCB、TBA和HS-CRP检测水平高于轻度黄疸组(T值分别为3.487,4.101,3.754,4.001,P值均0.05)。感染性黄疸患儿的血清TBIL、UCB、TBA和HS-CR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阻塞性黄疸患儿的血清TBIL、UCB、TBA和HS-CRP检测水平高于溶血性黄疸患儿和母乳性黄疸患儿(P0.05))。溶血性黄疸患儿的血清TBIL、UCB、TBA和HS-CRP检测水平高于母乳性黄疸患儿(P0.05)。结论检测TBIL、UCB、TBA和HS-CRP水平在病理性黄疸进展中均呈升高趋势,其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几个项目同时检测有利于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类型、病情进展等方面的判断,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早期诊治、病因分析及预后处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探讨胆红素沉积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氮法检测185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含量;速率法分析患儿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的活性;免疫金标法测试患儿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血清的TBIL、DBIL、ALT、AST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P<0.05,P<0.01,P<0.01).不同日龄患儿的肝功能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组患儿的HBsAg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新生儿黄疸的肝功能指标,对于及时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79-3780
研究茵陈退黄液药浴干预辅助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选取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辅助抚触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退黄液药浴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新生儿黄疸治疗总有效率、胆红素日均降幅、胆红素下降至100μmol/L所需时间、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退黄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TBIL、DBIL、IBIL三项胆红素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新生儿黄疸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红素日均降幅、胆红素下降至100μmol/L所需时间、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退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BIL、DBIL、IBIL三项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IBIL三项胆红素水平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辅助抚触同时用茵陈退黄液药浴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胆红素水平,加速临床症状消退,缩短退黄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和单纯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效果。方法 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口服琼脂500mg/(kg·次),q6h加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蓝光治疗,8h/d。比较两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I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DBIL下降幅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安全、经济、方便、有效的优点,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辐射保暖台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效应。方法将6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3),观察组患儿采用辐射保暖台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面蓝光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的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血中胆红素异构体,同时观察皮疹、体温、大便性状等改变情况,从而评价辐射保暖台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TBIL、DBIL和IBIL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TBIL、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1)。光源照射6 h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构象异构体ZE(14Z,15E-bilirubin IXa)、EZ(14E,15Z-bilirubin IX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结构异构体LR(lumirubi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照12 h后,两组患儿血清EZ、Z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儿血清LR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未发现皮疹、腹泻及发热,对照组有个别患儿出现发热和腹泻等症状。结论辐射保暖台治疗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异构化显著,其效果较普通单面蓝光床更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治疗光源。  相似文献   

10.
张惠英  刘昌桃  彭文涛  陈昌辉 《护理研究》2004,18(17):1531-1532
[目的 ]比较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和单纯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效果。 [方法 ]将14 8例新生儿黄疸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I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1)。但D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观察组患儿不同浓度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不同 ,水平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结论 ]口服琼脂加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蓝光治疗法 ,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制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葛根素治疗组于建模后2周开始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在治疗后第6、10周检测各研究组血清和关节液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第6周时,模型组关节滑液和血清NO、iNOS、M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葛根素治疗组NO、iNOS和SOD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第10周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关节滑液和血清NO、iNOS和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改变血液和关节膜液NO、iNOS、SOD、MDA水平,对骨性关节炎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必净(XBJ)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是否具有抗氧化治疗的作用。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和XBJ组,中毒组和XBJ组按120mg/kg百草枯灌胃,2h后XBJ组腹腔注射血必净10ml/kg,对照组和中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于给药后6h、24h、72h取大鼠眼眶血,比色法检测血清中MDA的含量及SOD、GSH—Px的活力。结果给药后6h、24h、72h中毒组血清MDA含量高于其他组,以24h升高最明显,同时SOD、GSH—Px水平明显下降;XBJ组较中毒组MDA明显降低,而SOD、GSH—Px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必净(XBJ)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MDA的生成,并增加SOD、GSH—Px的活力,可使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害得到改善,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具有抗氧化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减轻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止血带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该院骨科病房收治的62例需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24)、咪达唑仑组(n=23)及对照组(n=15)。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右美托咪定组于穿刺后给予,负荷量1μg/kg,维持量0.5μg/(kg·h);咪达唑仑组于穿刺后给予,负荷量0.06mg/kg,维持量0.05μg/(kg·h)。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使用止血带前(T0),松开止血带时(T1),松开止血带后30min(T2)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3组患者血清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在T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血清OH、O_2~-、H_2O_2、MDA水平在T1时低于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血清SOD水平在T2时高于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血清O_2~-、H_2O_2水平在T2时仍低于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SOD仍高于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P0.05);与T0时相比,3组患者血清OH、O_2~-、H_2O_2、MDA水平在T1时均升高,SOD均降低,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血清OH、O_2~-、H_2O_2、MDA在T2时均升高,SOD均降低(P0.05);与T0时相比,右美托咪定组血清OH、H_2O_2、MDA水平在T2时明显升高(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血清O_2~-、SOD水平在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使用止血带诱发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格列汀对经二甲双胍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清氧化相关物质活性的影响,并评估该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均为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1 000mg bid,po)治疗,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500mg bid,po)联合阿格列汀(25mg qd,po)治疗。2组患者规范治疗2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类物质(ROS)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浓度、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ROS、MDA、FBG、2hPBG、HbA1c、BMI、腰围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OD、GSH-Px活性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纠正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氧化与抗氧化物质的失衡,同时能降低患者BMI、腰围等指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31例CRF患者(治疗组)用海南省茶多酚(T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血浆丙二醛(MD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含量变化。另以未经TP治疗的20例CRF患者为对照组,并与89例健康成人的SOD、GSH和MDA作比较。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CRF患者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成人(P均<0.01),MDA及GSH高于健康成人(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TC、TG、BUN和SCr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均<0.05)。肾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前者为67.74%,后者为30.00%。结论:CRF患者确实存在SOD活性降低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海南省茶多酚能有效对抗脂质过氧化,提高氧化酶SOD活性,改善CRF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以舒血宁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14 d。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内皮素及血清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3.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8,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和机体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43例,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6个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8‐异前列腺素F2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对照组8‐异前列腺素F2α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7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6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或减轻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程度,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检测空腹血糖、胆固醇、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体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胆固醇、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体质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显著,但齐拉西酮对患者代谢功能影响较小,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BIL、SOD、TNF-α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据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成3组:正常清蛋白尿(NA)组40例,微量清蛋白尿(MA)组40例,大量清蛋白尿(OA)组43例,另选择4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NC)组,检测血清TBIL、SOD、TNF-α水平,分析TBIL、SOD、TNF-α与UACR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UACR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在NC组、NA组、MA组、OA组,TBIL、SOD依次降低,OA组TBIL、SOD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但其他3组间TBIL、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依次升高,OA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MA组和NA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但MA组与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UACR与TBIL、SOD水平呈负相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血清TBIL与SOD呈正相关,与TNF-α呈负相关,SOD与TNF-α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BIL(β=-0.068,P=0.001),SOD(β=-0.012,P=0.000),TNF-α(β=-0.018,P=0.002)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N患者早期即存在微炎性反应,在OA组更伴有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与微炎症互相促进,与肾功能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行根治术治疗的肝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两组均行根治切除术,观察组联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肝、抗感染和外科营养治疗,观察住院全程。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及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肝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根治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