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患病儿童送检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亚胺培南耐药株的药敏分析。掌握广州地区儿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耐亚胺培南菌株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儿童送检感染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检测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从36 600例标本中共检出161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14.9%;阳性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高达50.3%,分离最高的是ICU和NICU,分别占27.4%和21.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是91.7%、29.0%、29.0%、29.0%和25.0%。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儿童中检出率较高,常对其他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尤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053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和急诊科,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最高,为82.5%(869/1053),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分离率达22.2%。耐亚胺培南菌株除对头孢哌酮钠、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耐药率<40.0%外,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钠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40.0%,对氨曲南、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耐药率为57.7%~100%;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降低,耐药率为32.4%~44.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强,耐药率≤21.2%。神经内科未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分离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关注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变化,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分离的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测定单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判断药物组合的效应。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单药MIC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0推荐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低,呈现多重耐药表型。不同药物组合对于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全部菌株在亚胺培南单药耐药的情况下,亚胺培南+妥布霉素表现出53.3%的相加作用,美罗培南+妥布霉素的相加作用与此类似,接近50%。结论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通常情况下也会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等产生多重耐药性。对于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甙类体外实验表现出较高比率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分布情况以及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率最高的是呼吸内科(28.8%)和重症监护科(21.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64.4%)和创面为主(25.4%);该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第四代头孢、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尚不高,但多重耐药及泛耐药菌株的出现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以非发酵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上升尤为显著。目前临床上发现的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是多重耐药菌株,不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其他的β内酰胺类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98株,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17株,分离率为27.2%;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71.9%,感染患者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占52.1%;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1%),其次为庆大霉素(29.5%),其余耐药率均超过45.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住院时间超过2周、使用抗菌药物超过2周、使用过碳青霉烯类、糖尿病、入住ICU、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昏迷等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及控制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分离培养的耐亚胺培南绿假单胞菌感染特点。采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于痰液。在老干部病房、ICU和呼吸科比普通病房更加严重,耐药组泌尿道及呼吸机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选择抗菌药物的范围很窄,只有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的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该院烧伤科收集的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结果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大于60.00%;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IMP基因阳性6株,阳性率为19.35%;VIM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为9.68%;OprD2基因缺失5株,阳性率为16.13%。OXA-10和GES耐药基因未检测到;16.13%的菌株存在主动外排的耐药机制。结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机制与细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细菌产IMP型金属-内酰胺酶及细胞主动外排机制有关;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9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临床分离的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MBL)表型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BL基因型别,并对PCR扩增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 2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5株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14株MBL表型阳性,占40%。其中IMP-1型阳性7株、VIM-2型阳性2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及产酶情况综合考虑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近3年本院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6年至2008年我院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资料.结果 近3年来,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增幅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依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2006年,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70%抗菌药为阿米卡星:2007年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和环丙沙星;2008年为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中介敏感比率呈上升趋势的抗菌药物有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3年来,中介敏感比率保持在10%以上的抗菌药物有关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耐药率降幅前5位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均低于20%抗菌药为阿米卡星;耐药率在20%~30%抗菌药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结论 近3年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逐年增加.2008年,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对铜绿假单胞菌存在较高敏感率.  相似文献   

11.
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224株5年耐药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解放军第一一八医院2006~2010年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及耐药谱变化,为指导临床控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用自编Excel软件从LIS数据库中采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24株。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和药敏板条,并用Excel透视图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及耐药分析,率的差异性比较用u检验。结果 5年来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778份,共分离检出致病菌57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24株,占总检出菌的39.2%。亚胺培南耐药株166例,占铜绿假单胞菌的74.1%。按亚胺培南敏感程度分组后,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明显高于非耐药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2012年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的细菌,运用纸片扩散法对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 554株,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17.2%,主要来自于呼吸道标本(79.4%)。6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1.2%、36.3%、38.2%和32.9%,而对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23.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和耐药率相对较高,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佛山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的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分离的10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76.0%)和相加作用(20.3%),有3.7%的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佛山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联合对绝大多数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临床医生应关注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变化,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2013年河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hebei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 Investigation Net,Hebarin)三级甲等成员单位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菌特点,为指导临床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13年度18家三级甲等医院分离菌株,采用纸片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或 E-test 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并以 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河北省地区各类标本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5190株,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呼吸道标本分离3581株(69.5%),尿标本分离557株(10.8%),分泌物中分离314株(6.1%);耐药性分析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0%,其中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8.6%,其次为氨曲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是37.1%、35.0%、33.5%、33.3%。结论我省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任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分析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系统进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是重要的致病菌。在呼吸道感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位居前一、二。对铜绿假单胞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0%)有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对鲍曼不动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0%)只有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很高,除阿米卡星耐药率是28.4%外,其余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60%。结论虽然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更为显著,但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的医院感染菌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动态变迁及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方法应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组合检测11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结果 2003~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增设重症监护病房(ICU)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和呼吸科,共检出1089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应严格控制并谨慎使用新的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及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细菌室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作敏感试验。结果:200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0.6%(32/155),2001年为39.0%(48/123),2002年为41.3%(95/230)。痰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见,占69.1%(121/175),其次为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外科监护病房,占35.6%(51/143),其次为呼吸监护病房(33.5%)、外科(12.5%)和呼吸科(6.25%)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并对多种抗菌药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西安地区四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151株,通过药物敏感试验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携带情况。结果151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 ICU (37.1%)、神经内科 ICU (27.1%)及烧伤科(19.9%);所检菌株对多黏菌素 B 敏感,对其余9种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耐药;94株携带 VIM 基因,32株携带IMP 基因,5株携带 SPM 基因,3株携带 SIM 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及泛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产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表达有关,耐药基因以 VIM、IMP 为主,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比较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 710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214株(5.8%),鲍曼不动杆菌分离347株(9.4%)。铜绿假单胞菌3年感染率分别为7.3%、6.6%、4.7%,呈逐年减少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6%、8.8%、10.3%,呈逐年增加趋势。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液、创面分泌物、尿液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菌株以重症监护室(ICU)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7.6%和34.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有逐年增高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逐年增高;多粘菌素B耐药率逐年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增高,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因此需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及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方法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335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并用WHONET5.6软件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分离出的33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高达97%以上。同一患者多次检测出该菌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药敏结果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同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有一定的趋向性。结论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连续性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应对急性耐药的发生和医院感染扩散,同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