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血Hcy,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及斑块,同时测定血VitB12、叶酸及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平均水平(21.06±10.79μmol/L)高于对照组(16.51±7.46μmol/L),叶酸水平低于后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者(P<0.05)。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叶酸存在轻度负相关(r=-0.306)。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叶酸缺乏可能是其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并加以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治疗的7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检测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同时选取同期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后进行研究分析,后将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其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其可进一步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因此,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观察并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6.44±8.99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例(67.65%);颈动脉斑块43例(63.24%)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8.23±9.42μmol/L,无颈动脉斑块25例(36.76%)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2.90±5.22μmol/L;健康对照者同型半胱氨酸值为11.56±7.34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3例(6.25%),有颈动脉斑块4例(8.33%)。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研究组,5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25.6±2.3)μmol·L^-1,对照组为(10.7±3.2)μmol·L^-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6.735,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呈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彩超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动脉内膜增厚组23例、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26例,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70%)28例,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1]23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B)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吸烟、饮酒、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ApoB、Hcy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除外血脂的相关危险因素校正后,做颈动脉狭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经校正后,饮酒[OR=1.247(95%CI:0.626~1.958),P=0.043]、Hcy[OR=3.163(95%CI:1.824~4.772),P=0.045]、收缩压[OR=1.286(95%CI:0.688~2.005),P=0.027]、HbA1c[OR=3.671(95%CI:1.904~6.630),P=0.011]、ApoB[OR=1.717(95%CI:1.005~2.634),P=0.036]、LDL-C[OR=1.516(95%CI:0.968~2.489),P=0.024]、TC[OR=1.403(95%CI:0.801~2.343),P=0.030]和TG[OR=1.342(95%CI:0.712~2.198),P=0.019]都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意义。方法:根据DSA、颈动脉B超及头颅CT检查结果,将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25例、易损斑块组22例及中间组17例,另选择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Hcy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及中间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间组及易损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易损斑块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增加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所致栓塞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HCY、hs-CRP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CY为16.74±7.96μmol/L,对照组为11.12±3.38μmol/L;脑梗死组hs-CRP为7.99±7.29 mg/L,对照组为3.01±2.54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HCY及hs-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2例,通过头颈部CTA或全脑DSA检查,测定血管狭笮程度,同时测定学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析其中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组Hcy水平均高于非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Hcy水平低于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中度狭窄Hcy水平低于重度狭窄Hcy水平(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Hcy水平反映了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痛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161例高血压痛患者分别检测Hcy、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肺炎衣原体抗体(Cpn-IgG)等指标,以高频超声确定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依斑块的有无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Hcy、血脂、血尿酸、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差异和对比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的发生率,男性比率、Cpn-IgG的阳性率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确定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斑块无和有两组间,Hcy存在明显的差异(15.8±10.9 vs 20.6±10.4μmol/L, P<0.05);而年龄(59.3±11.4 vs 68.1±9.5岁,P<0.001)、吸烟的比例(25.3%vs 52.9%,P<0.001)、男性的比例(47.3%vs 75.7%,P<0.001)在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因素,包括血脂、尿酸、血糖、血脂异常发生率、糖尿痛发生率、Cpn-IgG阳性率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1)和年龄(P<0.001)是高血压痛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16(2.234-10.820)和1.125 (1.073-1.178)。结论:吸烟和年龄是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为非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GE LOGIQ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所有患者均需检测血浆Hcy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H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cy水平的增高,IMT逐渐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Hcy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血浆总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标吸附法测定6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血浆总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压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颈动脉增厚及斑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总Hcy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341,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r=0.41,P<0.01)、总胆固醇(r=0.28,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7,P<0.05)、收缩压(r=0.35,P<0.01)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舒张压无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总Hcy及颈动脉IMT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血浆高Hcy、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入选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5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84例,测定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P<0.01)。随着Hcy和U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斑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现特征,以便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列入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列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Hcy和颈动脉斑块临床检测,并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提高、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可早期发现脑动脉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并做好预防,减少临床脑梗死的发病,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0例,根据脑梗死次数,分为脑梗死复发组45例,脑梗死初发组47例,对照组48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颈动脉IMT值与血浆Hcy水平正相关;脑梗死复发组及初发组血浆Hc...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观察叶酸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叶酸片每日5 mg。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6个月复查CAG及IVUS,比较两组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01),对照组Hcy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P 0. 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脂质斑块数量均有减少,治疗组脂质斑块消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 66%比49. 18%,P 0. 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口服叶酸片可降低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Hcy水平,并促使冠状动脉内脂质斑块消退,增加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卒中后非抑郁(PSND)患者以及健康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为辅助治疗 PSD 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南通市瑞慈医院收治的 PSD 患者50例,PSND 患者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50名,分析3组血浆 Hcy 水平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结果PSD 组与 PSND 组血浆 Hcy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SD 组与 PSND 组 HHcy 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SD 组 Hcy 水平高于 PSND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SD 组 HHcy 的发生率亦高于 PSND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 水平升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HHcy 可能参与 PSD 的形成,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对老年女性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年龄≥60岁拟诊冠心病女性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7例和非冠心病组33例,冠心病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33例,2支病变组26例和多支病变组8例,比较各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IMT及Crouse积分差异;计算IMT预测老年女性冠心病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Hcy((17.24±7.86)μmol/L)、颈动脉IMT((0.96±0.32)mm)、颈动脉Crouse积分(12.59±1.8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12.92±3.30)μmol/L、(0.75±0.07)mm、4.90±4.50)(P〈0.05);冠心病各亚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IMT及Crouse积分为多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MT=0.96mm为诊断界点,IMT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8%(26/33)、70.1%(47/67)、87.0%(47/54)。结论 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与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血浆Hcy水平联合颈动脉IMT可预测老年女性是否发生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