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浆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及一氧化氮(NO)水平与肝损伤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HCV组)42例,其中重型肝炎(SH组)25例,慢性肝炎(CH组)17例;慢性HBV单独感染患者(HBV组)60例;慢性HCV单独感染患者(HCV组)60例和正常对照者(NC组)60例.应用鲎三肽基质显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血浆中LPS、TNF-α、IL-10及NO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活性、TBIL浓度.结果:HBV/HCV组血浆LPS、TNF-α及NO水平明显高于HBV、HCV组及NC组(均P<0.01),SH组LPS、TNF-α及NO水平明显高于CH组(均P<0.01),HBV/HCV组血浆IL-10水平则明显低于HBV、HCV组及NC组(均P<O.01),SH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CH组(P<O.01).HBV组与HCV组间血浆LPS、TNF-α、IL-10及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V/HCV组血浆LPS、TNF-α及NO水平与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而血浆IL-10水平与ALT、TBI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浆UPS、TNF-α、IL-10及NO水平的变化与肝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程进展中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比较其在慢性乙肝不同病程阶段的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30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分为轻、中及重型慢性乙肝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 583.96、6 998.34、3 669.91U/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50,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P0.05);中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Z=-1.22,P0.05)。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46 500、2 840 000、894 000log copy/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3,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P0.05);其他两两比较,HBV DNA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V DNA在轻型慢性乙肝组、中型慢性乙肝组、重型慢性乙肝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68、0.60、0.66,P0.05)。结论 HBsAg及HBV DNA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慢性乙肝病程进展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HCV感染者分别分为CH和LC组,HCV和HCV+HBV组,检测抗-HCV、HCV RNA。结果 96例HCV感染患者中肝硬化组HCV RNA阳性率较慢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和丙肝二重感染者HCV RNA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χ2=5.65,P=0.017)。单纯HCV感染者和乙肝及丙肝二重感染者血清丙肝病毒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4,P=0.023)。结论在HCV RNA检测的同时结合HBV DNA的检测,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择31例,分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另选择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IL-2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ALT和TBIL水平均出现显著上升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丙肝相关性肝癌组ALT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况,IL-6水平则出现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疾病的发展,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呈逐渐下降情况,IL-6水平则出现逐渐上升情况。结论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在肝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性HCV感染后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50例作为HCV感染组,依其病情发展再分为3个亚组,即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以及丙肝肝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以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差异.结果 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无差异,但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值升高(P<0.05);丙肝肝硬化组、丙肝肝癌组患者较丙型肝炎组患者具有更高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情况.并且两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IR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丙肝肝癌组相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I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肝患者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减缓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状态的HBV感染者血清Tim-3水平变化与疾病进程关系的初步探讨。方法检测39例慢性乙肝患者(CHB组)、4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组)、31例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im-3水平,并同时检测血清ALT、TBIL、HBV-DNA、HBc-Ab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血清Tim-3水平较健康组升高,急性发作组Tim-3、ALT、HBcAb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及AsC组,Tim-3水平与ALT、HBcAb成正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当2×ULNALT10×ULN(正常范围上限)与Tim-3相关性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Tim-3水平与HBV-DNA载量无明显相关。结论慢性HBV感染者有较高的Tim-3水平,且急性发作时Tim-3升高更明显,与ALT明显相关,可以作为慢性HBV感染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血清血脂水平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116例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130例健康人和241例HCV感染者血清,测定其肝、肾功能和血脂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肌酐和β2-MG高于HCV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TG与β2-MG和尿酸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TG和HDL-C与肾功能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感染合并慢性肾病患者TG和HDL-C与肾功能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6)]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究其T细胞免疫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比较慢性乙肝患者(CHB组,42例)、肝硬化患者(LC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30例)与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外周血清中IFN-γ、IL-4、IL-6水平。综合分析其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结果 IFN-γ、IL-4、IL-6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62、58.63、47.29,P0.01)。经两两相互比较可知,CHB组、LC组和HCC组的IFN-γ、IL-4、IL-6水平均高于N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的IL-4水平高于LC组和HC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的IL-6水平高于CHB组和L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IFN-γ/IL-4的比值在CHB组、LC组和HCC组都明显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63,P0.05)。通过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可知,IFN-γ水平与HBV DNA的载量、ALT呈不同水平程度的负相关(r=-0.786、-0.713,P0.001);IL-4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57,P0.001);而IFN-γ、IL-4、IL-6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清中的水平与HBeAg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感染HBV患者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中,Th2型细胞处在优势的地位。这有利于对乙肝患者治疗及疗效的观察。而IL-6水平在肝癌组显著升高,提示了肝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合并HCV感染者病毒载量、血清ALT、AST和球蛋白(GLB)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经ELISA法检测并确诊为HBV合并HCV感染者,根据有无病毒复制,分为HBV和HCV均无复制、仅HBV复制、仅HCV复制、及HBV和HCV均复制4组,分别编为A、B、C、D 4组。分析4组ALT、AST、GLB水平及病毒载量、ALT、AST、GLB的相关性。结果 A、B、C 3组的ALT、AST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GLB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 3组间ALT、AST、GLB水平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ST的水平与HBV DNA载量、ALT水平有相关性(P0.05),C组的AST水平与ALT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 HBV合并HCV感染并HBV和HCV均复制者肝脏损伤较为严重,但复制载量与ALT、AST、GLB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交叉感染患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6(IL-6)、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及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8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90例(HBV组),单纯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86例(HCV组),HBV和HCV交叉感染82例(交叉感染组)。HBV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HCV组86例,男性45例,女性41例,交叉感染组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6、IP-10等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分级标准(Child-Pugh)评分;免疫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及Child-Pugh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交叉感染组与HBV组和HCV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均有明显差异,且交叉感染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HBV组患者ALT水平明显高于HCV组和交叉感染组(P0.05);HCV组与HBV组和交叉感染组AST水平有明显差异,且HCV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HBV组患者TBil水平明显高于HCV组和交叉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感染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明显高于HBV组和HCV组(P0.05);HBV组和HCV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有明显差异,且HBV组明显高于HCV组(P0.05);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与Child-Pugh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交叉感染对肝功能指标影响不明显,对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影响较大,可加重体内炎症反应,降低肝脏储备功能,易发生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免疫指标的检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HCV-RNA与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AFP)的相关性,分析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向肝癌发展的进程中HCV-RNA与AFP-L3/AFP变化特点。方法收集临床已确诊的单纯HCV患者80例,其中44例为肝硬化患者,36例为丙型肝炎肝癌组,肝硬化组进行3、6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分为转移肝癌组及治疗有效组,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不同组间HCV-RNA及AFP-L3/AFP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硬化组平均HCV-RNA、AFP-L3/AFP为7.15×10~3 copy/mL、44.3%,与对照组比较(400copy/mL、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平均HCV-RNA、AFP-L3/AFP为8.33×10~9 copy/mL、3.35%、与丙型肝炎肝癌组(5.71×10~7 copy/mL、9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3个月随访有4例发展为肝癌,6个月后有8例发展为肝癌。结论对HCV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应联合、动态检测HCV-RNA与AFP-L3/AFP,以便早期及时发现肝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探讨IL-18在CH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病区就诊的47例CHC患者为CHC患者组,检测IL-18、病毒载量、HCV-Ab、ALT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阳性、阴性,HCV-Ab阳性、阴性以及不同ALT 浓度患者IL-18的表达情况。另纳入同期高校体检学生2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CHC患者与健康体检者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CHC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18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8在 HCV-RNA阳性与阴性、HCV-Ab阳性与阴性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与IL-18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291,P>0.05)。结论 IL-18与HCV慢性感染有关,但与HCV复制及其所致的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受血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5 790例拟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患者受血前进行常见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计算5 790例受血患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不同科室患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以及不同性别患者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结果HBsAg的阳性率最高,为18.2%;抗-HIV的阳性率最低,仅为0.26%;HBsAg与抗-HIV在妇产科中的阳性率最高,抗-HCV与抗-TP的阳性率在各科室中基本一致。男性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的阳性率都高于女性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对受血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阻断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护广大受血者和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T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尾加压素Ⅱ(UⅡ)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发展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0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肝纤维化、38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UⅡ水平。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系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对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UⅡ水平在各组患者中均表达升高(P<0.05),其中UⅡ水平在肝纤维化组升高高于慢乙型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肝纤维化组(P<0.05)。血清UⅡ水平与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C-Ⅳ)、层黏蛋白(LN)、AST、ALT水平呈正相关性(r=0.784、0.473、0.355、0.776、0.653,P=0.017、0.026、0.035、0.012、P<0.01)。血清UⅡ水平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性(r=0.571,P=0.023)。结论血清UⅡ水平在慢性HBV相关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表达明显升高,UⅡ检测对协助诊断及监测早期肝纤维化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与检验医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证型相关诊断标准,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血瘀证组、肝郁证组、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分析各组间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血瘀证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间接胆红素(IBil)、Alb和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低于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A/G水平低于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肌酐(CREA)水平高于血瘀证组、肝郁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总胆红素(TBil)、IBil、Alb、PA、A/G水平高于肝郁证组,球蛋白(Glo)水平低于肝郁证组(P0.05)。结论血瘀证、肝郁证慢性乙肝患者肝脏代谢功能弱于湿热证患者。胆红素水平升高多见于湿热证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 RNA存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 RNA.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肝患者(P<0.001);急、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者(P<0.001);2例患者血清中HCV RNA阴性,PBMC中可测及,12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 RNA阳性。结论 血清HCV 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肝的诊断和早期诊断;丙肝的肝损害可能与HCV RNA血症有关;PBMC中HCV感染在丙肝的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PBMC中可贮存HCV R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液中RNA氧化产物8-氧化鸟苷(8-oxo-Gsn)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肝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5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穿刺活检前的空腹中段晨尿,HCV携带者50例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空腹中段晨尿,采用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串联质谱(ID-LC-MS/MS)检测尿RNA氧化产物8-oxo-Gsn,并用肌酐值(creatinine)校正。分析尿8-oxo-Gsn与CHC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HC组尿8-oxo-Gsn水平显著高于HCV携带组(P<0.01);HCV携带组患者尿8-oxo-Gs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脏炎症程度高的患者(A2~A3)尿8-oxo-Gsn水平显著高于肝脏炎症程度低的患者(A0~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化程度高的患者(F3~F4)尿8-oxo-Gsn水平与纤维化程度低(F0~F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中R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xo-Gsn对评估丙型肝炎肝脏损害程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清HBV-DNA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20例CHB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和HBeAg( )CHB患者HBV-DNA定量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HBeAg(-)CHB 166例,占31.92%;HBeAg( )CHB 354例,占68.08%。HBeAg( )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不同病程HBeAg(-)CHB比例轻度组为12.8%,中度组为13.2%,重度组为19.2%,重型组为31.4%,肝硬化组为47.5%。结论:目前我国CHB病例以HBeAg( )者占多数,HBeAg( )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随着病程进展HBeAg(-)CHB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