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楚雄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布特征及基因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合理抗病毒治疗及治疗预后评估。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方向斑点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水平、基因分型及耐药性。结果对103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测,未检测出乙型肝炎DNA水平18例,检测出DNA水平85例。对85例基因分型:C型63例,占74.1%;B型21例,占24.7%;B、C混合型1例,占1.2%。检出野生型基因位点57例,占67%;检出突变型基因位点28例,占33%。基因突变位点rt180M(17例),rt204V(12例),rt204I(6例),rt207I(3例),rt181V(3例),rt236T(3例)。拉米夫定5例敏感,23例耐药;替比夫定22例敏感,6例耐药;阿德福韦酯24例敏感,4例耐药;恩替卡韦敏11例敏感,17例可能产生耐药。结论该地区乙型肝炎分型主要以C型为主,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以rT180M为主,其次是rT204V。抗病毒治疗药物拉米夫定耐药最常见,替比夫定及阿德福韦酯最敏感,恩替卡韦居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DB)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及耐药位点突变情况,为临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帮助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的542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PCR-RDB法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情况。结果本研究中542例CHB患者,共检出B基因型450例(83.0%,450/542),C基因型68例(12.6%,68/542),检出BC基因型、BD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分别为13(2.4%,13/542)、8(1.5%,8/542)、3(0.6%,3/542)。同时,检出184例患者发生耐药突变,耐药检出率为33.9%(184/542),其中B基因型151例,耐药检出率为33.6%(151/450),C基因型22例,耐药检出率为32.4%(22/68),B、C基因型在耐药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结果显示,HBV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4种药均具有耐药性,发生耐药突变例数分别为152(82.6%)、151(82.1%)、50(27.2%)和27(14.7%),同时检出20种耐药突变模式,单个位点突变以rt204 I/V突变检出率最高(33.7%,62/184),多个位点突变以rt204 I/V+rt180 M突变检出率最高(22.3%,41/184)。结论江西地区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以B、C基因型为主,核苷(酸)类似物相关HBV耐药突变模式复杂多样,且耐药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突变基因位点,为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四种核苷类药物(NAs)耐药及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HBV核酸(HBVDNA)定量、HBVE抗原(HBeAg)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浓度、血小板(PLT)的含量。结果 11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出HBV基因C型61例,B型45例,D型3例,B+C混合型1例,B+D混合型1例,其他基因型5例。其中C型多于B型(P 0.05)。检出39例NAs耐药,耐药率为34.21%;C型与B型耐药无显著差异。C型患者HBeAg定量高于B型患者(P 0.05),PLT计数低于B型患者(P 0.05)。耐药突变位点最多见于rt204I;C型多位点突变高于B型(P 0.05)。LAM和LdT联合耐药最多见,两种及两种以上多重耐药高于单一耐药(P 0.01)。结论本研究中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多为C型,其次为B型。C型患者容易发生肝纤维化,更易发生多位点突变。NAs耐药以LAM和LdT联合耐药为主,多为两种以上联合耐药。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位点对评价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效果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HBV-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以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及P区耐药突变位点,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检出HBV基因型B型135例(61.6%)、C型61例(27.9%)、D型2例(0.9%)、B+C混合型3例(1.4%)、B+F+G混合型1例(0.4%)、未分型17例(7.8%)。对202例分出基因型的标本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其中76例发生耐药突变,突变位点以M204I(42.9%)、M204V(22.1%)、L180M(27.3%)多见。YMDD突变的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MDD突变类型中的M204V和M204I在B、C基因型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HBV耐药突变以M204I、M204V、L180M多见,临床医生应根据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结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P区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与基因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15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0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区耐药基因和基因型,同时观察三种主要突变模式与ALT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158例CHB患者检出B基因型42例(26.58%),C基因型116例(73.42%)。131例发生P区不同位点突变,突变率为82.91%。共检出11个HBV突变位点,主要突变位点是M204I,L180M,M204V,A181V和A181T,耐药频率依次为41.14%,37.34%,22.15%,11.39%和10.13%,11个突变位点有21种突变模式。拉米夫定(LAM)耐药相关突变中以L180M和M204V合并出现为主,其次以M204I单独出现; 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突变中以A181V为主; 恩替卡韦(ETV)耐药率较低。结论 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和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 耐药突变主要集中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而恩替卡韦耐药率较低。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耐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点、耐药突变基因状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4例广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的HBV 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标志物,采用PCR和DNA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基因。结果 3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B型179例,占52.03%;C型136例,占39.53%;D型4例,占1.16%;B、C混合型14例,占4.07%;B、D混合型2例,占0.58%;其他型9例,占2.62%。不同HBV基因型的HBV DNA载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耐药例数分别是95、49、20和84例,敏感例数分别是249、295、324和260例。突变基因型以rt181T最多,且多见于C基因型(110例)。结论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产生耐药,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和选择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基因位点变异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HBV-DNA、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 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DNA 载量、基因型和6种常见耐药位点;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eAg 的含量,用酶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ALT、AST 的浓度。结果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基因型 B 型38例占46.9%;C 型38例占46.9%;B、C 混合型5例占6.2%;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检测出的43例耐药基因位点发生变异:B 基因型26例突变率为60.5%,C 基因型17例突变率为39.5%;其中 rt204V 变异率为9.3%;rt204I 变异率为34.9%;rt180M+rt204I/rt204V 变异率为41.9%;rt181V 变异率为9.3%;rt236T 变异率为4.7%。在43例出现基因位点变异的患者中,发生 rt204I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60%,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73±1.77;C 基因型占40%,HBV-DNA(U/mL)的对数值为6.93±2.12;发生 rt204V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75%,HBV-DNA(U/mL)的对数值为6.85±2.06;C 基因型占25%,HBV-DNA(U/mL)的对数值为4.17±1.15;发生 rt180M+rt204I/rt204V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22.2%,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89±1.95;C 基因型占77.8%,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58±1.56;发生 rt181V 变异的全部为 C 基因型。结论HBV 发生变异的位点以rt204I 位点变异和 rt180M+rt204I/rt204V 混合位点变异为主;在 HBV 发生变异的不同位点中 C 基因型更易发生 rt181V 位点和 rt180M+rt204I/rt204V 混合位点变异,B 基因型可能更易发生 rt204V 位点和 rt204I 位点变异;在发生 rt204V 位点和 rt236T位点的突变中,HBV-DNA 的载量 B 基因型组明显高于 C 基因型组,在发生 rt204I 位点的突变中 HBV-DNA 的载量 C 基因型组则明显高于 B 基因型组,C 基因型较 B 基因型更易发生耐药位点变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堰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和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提取患者血液标本中的HBV DNA,利用ABI 3730型遗传分析仪对DNA进行测序,通过SeqMan软件实施序列比对,分析HBV DNA的基因型和P区耐药突变的情况。结果检出HBV基因型为B型者136例,占60.71%;为C型者62例,占27.68%。二者比例均高于D型、B+C型及未分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明确出现耐药突变,其中B基因型对于拉米夫定以及阿德福韦的耐药率分别为18.38%与9.56%,与C基因型对于二者的耐药率16.13%与9.6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患者M204V、M204I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8.60%、17.54%,C基因型患者则分别为28.57%与38.10%,两种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型基因突变患者间YMDD突变(M204V、M204I)及非YMDD突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及C基因型分别与M204V及M204I两种突变均呈正相关。结论十堰地区HBV的基因型主要是B型及C型,发生的HBV耐药突变则以M204I和M204V为主,在临床治疗时应按照基因分型以及耐药突变情况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乙肝病毒(HBV)分型和耐药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105例HBV病毒携带者血清标本,观察HBV基因分型特点及针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情况,并结合受试者荧光定量PCR病毒载量、血清HBV标志物及病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HBV病毒携带者C型63例(60.0%),B型、C型混合型16例(15.2%),B型26例(24.8%),各基因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型HBV-DNA载量对数值、HBe Ag阳性率与B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活检结果显示炎症分期G3~G4期、纤维化分级S3~S4级C型乙肝病毒携带者所占比重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耐药突变28例(26.67%);204I居多,占11.4%,180M+204V+204I突变共7例,占6.67%。临床耐药种类表现为拉米夫定耐药26例,阿德福韦耐药2例。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对乙肝病毒分型及耐药突变检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扬州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V多聚酶区(P区)发生基因变异的突变模式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8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 P区基因变异发生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中,69例检测出基因型耐药,突变类型共计12种,其中rt M204I突变最多见(30.4%),其次为rt L180M/rt M204I联合突变(13.0%)。主要核苷类似物耐药所占比例最高为拉米夫定(62.3%),其次为阿德福韦酯(21.7%)及替比夫定(15.9%)。单个位点突变33例,2个位点突变29例,3个及以上位点突变7例,其中1例为单用拉米夫定,1例为单用恩替卡韦,其余5例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不规则联合或序贯使用。结论 HBV P区基因耐药的氨基酸突变复杂多变,rt M204V/I突变最为常见,3个及以上位点突变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不规则联合或序贯使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特征,监测HBV发生耐药突变基因状况。方法随机收集CHB患者血清样本共5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反向斑点(reverse dot blot,RDB)杂交技术联合检测HBV基因型以及多位点耐药突变基因,并对受检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所用软件为GraphPad Prism 5.0。结果男性患者平均HBV DNA含量5.38±1.15 lg IU/ml,女性患者平均HBV DNA含量5.05±1.59 lg IU/ml。不同性别组之间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5 0,P=0.3857>0.05)。HBV C基因型检出率最高48.08%(25/52),其次为B基因型36.54%(19/52)。总耐药突变率30.77%(16/52),rt204位点发生突变率最高50.0%(8/16)。HBV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同位点发生耐药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86,P=0.6982>0.05)。结论C型为优势流行基因型;rt204为最易产生耐药突变基因位点;联合检测HBV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Breakthrough hepatitis remains the major issue in long-term lamivudine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not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relapse of hepatitis. To elucidate factors predictive of breakthrough hepatitis, 53 patients with genotype C of HBV on long-term lamivudine therapy were analyzed. HBV reappeared during therapy in 19 patients with a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15% at 1 year, 34% at 2 years, and 60% at 3 years. Within this group, breakthrough hepatitis developed in 12 patients (63%). A polymerase gene domain B mutation (rt180M) emerged in 13 patients, and domain C mutations (rt204I, rt204V) were found in 19 patients. The rt180M mu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breakthrough hepatitis (p < 0.05) with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5% and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3%. Patients with the rt180M mutation had higher HBV-DNA levels during viral breakthrough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rt180wt (p < 0.05). The mutational pattern of rt204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breakthrough hepatitis. In conclusion, genotypic assays for the rt180M mutation after viral breakthrough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breakthrough hepatitis and in deciding when to initiate alternative or additive nucleoside analogue therap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某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HBV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天然耐药情况及基因型分布.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对来自某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初次感染未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V患者101例血清标本进行与HBV耐药相关的rtL180M、rtM204I/V、rtA181T/V和rtN236T的耐药突变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某地区HBV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天然耐药率为9.9%,其中维吾尔族耐药率2.17%,汉族16.36%,维吾尔族人群HBV天然耐药率明显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53 9,P<0.05);在维吾尔族突变的1例中只检出rtM204I/V突变,而在汉族检测突变的9例中4个常见位点的6种突变都有检出.结论 该地区维吾尔族HBV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天然耐药发生率较汉族低,且对拉米夫定耐药者多见,而汉族HBV对这两种药物耐药都可检出.  相似文献   

14.
杨彦麟  肖萍  高鹏  王立明  魏喜生  何强  周萍  李俊峰 《临床荟萃》2012,27(21):1852-1855
目的 通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耐药位点的分布,了解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HBV耐药情况的发生,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曾经单用过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患者,再次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3例,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HBV DNA分型情况,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检测位点变异情况.结果 73例中14例未能检测出基因型,基因型检出率80.8%(59/73);其余59例标本检测到了基因型,其中B型11例(18.6%)、C型43例(72.9%)、非B非C型5例(8.5%).治疗1年的59例标本中有9例患者检测到了耐药位点,耐药发生率为15.3%,其中B基因型中检出2例(18.2%),C基因型中检出7例(16.3%),非B非C型基因型中未检出;各基因型中变异位点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6,P>0.05).治疗2年的59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检测到了耐药位点,耐药发生率40.7%,其中B基因型中检出4例(36.4%),C基因型中检出18例(41.9%),非B非C型基因型中检出2例(3.3%);各基因型中变异位点的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6.578,P>0.05).治疗2年后在24例耐药患者中发生相关阿德福韦酯耐药率33.3%(8/24),发生相关拉米夫定耐药率58.3%(14/24),发生联合耐药率8.3%(2/24).结论 兰州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基因型分布为主,其次是B型,还有其他基因型存在;不同基因型耐药发生概率相近,突变概率与基因型无关.对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再次使用两者联合治疗,亦有较高的耐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3年的1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已知4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8个病毒耐药位点使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Sanger法)直接测序,检测耐药;统计分析病毒基因型耐药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预后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CHB患者共有47例(29.8%)出现了病毒基因型耐药,常见的变异位点为204M-I(18例)、204M-V(8例)、181A-T(10例)、181A-V(5例)、180L-M(14例)。有家族史、HBeAg阳性,既往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倍患者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发生率分别为38.8%,34.8%,34.6%和50.0%。COX多因素回归还发现HBV-DNA基因型耐药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OR值为4.704(95%CI:1.199~18.454)。结论 Sanger法直接测序是HBV-DNA基因型耐药的可靠方法。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eAg阳性以及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基线ALT≥5倍患者中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HBV-DNA基因型耐药还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区基因测序的研究,探讨HBV基因变异位点及基因分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采集61例HBV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待检标本P区进行基因序列检测,用Chromas 2.23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3例受检患者均检测出P区的碱基以及氨基酸序列图,其中,有28例(52.8%)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分别有rt204、rt180、rt236、rt173、rt181、n214、rt250、rt213、rt184、rt237;各突变的位点中,以rt204和rt180位点的突变比例最高,分别占67.9%和53.5%。2例为B基因型,阳性率为3.8%,其余51例均为C基因型,阳性率为96.2%。结论山西省地区HBV分布以C基因型多见;发生变异的HBV病毒株中,10个变异位点均有涉及,但是仍以rt204位点突变为主,伴随其他位点突变,提示rt204位点可能存在顺式作用元件,在HBVDNA基因转录、翻译中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拉米夫定(LMV)和阿德福韦(ADV)两种药物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方法276例HBeAg阳性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的含姑,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的相对含量.DNA反向斑点杂交芯片技术检测HBV DNA基因型与LMV常见耐药位点、ADV常见耐药位点,全自动生化测定谷丙转氦酶。随机选取未发牛以上突变位点慢性病例各96例,分别以LMV和ADV两种药物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检测HBV DNA、HBeAg及ALT的含量,并在治疗12个月时筛查2组耐药突变位点。结果276例HBeAg阳性标本有270例可以进行分型,其中B型138例(50.0%)、C型96例(34.8%)、D型10例(3.6%)、B+C混合型26例(9.4%)、末分碰6例(2.2%)。在治疗3个月时LMV组HBV DNA与HBeAg含量下降速度和阴转率以及ALT下降明显高于ADV组(P〈0.05);但在治疗第12个月时LMV组HBV DNA含节下降速度和阴转率反而低于ADV组。LMV组有20例发生耐药他点,而ADV组无一例发生位点突变。结论深圳地区乙肝分型主要以B、C两型为主.B型略占优势,B+C混合型也占有一定比例,核苷类药物LAM及ADV单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药物比较,短期效果LAM优于ADV,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耐药突变基因的逐渐出现,ADV长期治疗效果反而要优于L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