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老年患者及非老年患者经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行PEG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年龄≥65岁者44例为老年PEG组(老年组),年龄〈65岁者40例为非老年PEG组(非老年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生化资料、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男/女为25/19例,非老年组患者男/女为3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2,P=0.035);老年组白蛋白水平[(34.23±4.75)g/L]低于非老年组[(37.52±4.18)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271,P=0.002);老年组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率(81.82%)高于非老年组(47.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916,P=0.001);老年组脑中风发生率(88.64%)高于非老年组(52.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727,P=0.000);非老年组颅脑外伤发生率(27.50%)高于老年组(0.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3.923,P=0.000);老年组造瘘口感染发生率(15.91%)高于非老年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2,P〈0.05)。结论老年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造瘘口感染率高于非老年组;非老年组多为男性患者,多有颅脑外伤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与心血管并发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以及50例青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对照分析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血液透析临床资料,同时将患者的心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记录下来。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经过血液透析后发现,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血尿素氮以及肌酐都要比治疗前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老年组患者的低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青年组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将老年高血压组134例与非老年高血压组106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老年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47.01%(63/134),明显高于对照组9.43%(10/106),有统计学差异(P=0.000).②老年组脉压(78.00±16.83)mmHg,明显大于对照组(57.35±19.52)mmHg,有统计学差异(P=0.000).③晨峰现象老年组占38.06%(51/134),对照组22.64%(24/106),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老年组占35.08%(47/134),对照组15.09%(16/106),有统计学差异(P=0.000).④老年组合并血脂异常50.75%(68/134)、糖尿病29.85%(40/134),明显高于对照组35.85%(38/106)、17.92%(19/106),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老年组并发心血管疾病73.88%(99/134)、脑血管疾病35.08%(47/134)、眼底病变12.69%(17/134),明显多于对照组36.79%(39/106)、21.70%(23/106)、4.72%(5/10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幅度加大,并发症多;针对老年高血压特点,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3389例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我院住院病人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比分布,住院死亡主要疾病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提示恶性肿瘤是本组首位死因,在中、老年组中上升明显;心血管病是儿童组的首位死因;血液病死亡在青年组中排序第一;脑血管病和慢性肺病死亡在中、老年组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住院病人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比分布、住院死亡主要疾病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提示恶性肿瘤是本组首位死因,在中、老年组中上升明显;心血管病是儿童组的首位死因;血液病死亡在青年组中排序第一;脑血管病和慢性肺病死亡在中、老年组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与血淀粉酶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KA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酮症酸中毒组(DKA组)和非酮症酸中毒组(非DKA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DKA组患者的血淀粉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KA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非D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3,P=0.000);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26、0.154,P=0.694、0.879)。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空腹血糖、随机血糖、pH、碳酸氢根、肌酐、尿素氮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试验中,DKA患者的年龄、尿酮体、病程、体重指数、pH、碳酸氢根、肌酐单因素与血淀粉酶无相关性(P0.05),而随机血糖、尿素氮则与血淀粉酶有相关性(P0.05)。DKA组血淀粉酶升高35例,所占比例为87.5%,而非DKA组血淀粉酶升高1例,所占比例2.5%,DKA组明显高于非D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A组的年龄较非DKA组年纪小,提示年龄较小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可能性越大。DKA组随机血糖、空腹血糖较非DKA组偏高,提示血糖越高发生DKA的可能性越大。DKA组血pH和碳酸氢根偏低,体内酸中毒既是DKA诱因也是结果。DKA组较非DKA组血肌酐和尿素氮都升高,提示酮症酸中毒和肾功能损伤有内在联系。DKA组血淀粉酶异常率较非DKA组明显升高,说明DKA与血淀粉酶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PCI治疗的213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2例≥65岁为老年组,111例<65岁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血管造影指标、手术及预后指标。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比例高,心功能差,多合并高血压,吸烟者比例高,TC、LDC-C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多血管病变比例高,钙化病变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即刻造影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住院时间较非老年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院内死亡7例(8.86%),非老年组院内死亡1例(0.90%),老年组院内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CI治疗老年急性STEMI的即刻造影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较高,说明老年急性STEMI患者实施PPCI治疗是可行的,随着院前延迟时间的缩短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静蓉 《吉林医学》2011,(24):5158-5159
目的:了解和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收集的16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与150例非老年组患者作比较。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血压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差>60 mm Hg(1 mm Hg=0.1333 kPa),在两组患者中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类型,且老年高血压普遍脉压差增大。  相似文献   

9.
陈坚 《中国病案》2013,(12):49-52
目的了解本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为本地区糖尿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出院病案首页诊断按ICD-10的分类原则,进行检索、统计、汇总。结果3年来共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93例,男性291例,女性402例,住院患者逐年增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住院年龄高峰组为70岁-79岁,50岁~79岁住院患者占74,17%;急性并发症132例,常见的为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及低血糖昏迷;慢性并发症249例,常见的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症中最常见的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肾病,约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77,63%。结论糖尿病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常因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入院。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合并症之一,自从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的急性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而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如糖尿病肾病等已成为重要的死亡原因,而感染往往是直接的死因之一。因而,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1例糖尿病肾病合并褥疮感染的护理经过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赵桂玲,女性,54岁,病历号:19354。因周身浮肿5个月于1997年3月3日收住院。’人院时症状:周身水肿,尤以回以下明显,腰酸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大便稍稀、尿少,舌质饮红,舌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与非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要求T2DM患者共135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ER<30 mg/24 h)、微量白蛋白尿组(30≤AER<300 ms/24 h)和大量白蛋白尿组(AER≥300 ms/24 h);采用改良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老年(≥60岁)与非老年T2DM患者的肾脏损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伴eGFR下降的比例在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6.7%比15.8%,P<0.01;30.5%比21.3%,P<0.05);(2)正常白蛋白尿伴eGFR下降的T2DM患者中,老年患者糖尿病平均病程(7.7年比3.8年)、收缩压[(146±24)mm Hg比(134±23)mm Hg]、舒张压[(84±13)mm Hg比(80±11)mm Hg]、合并高血压(37.8%比21.1%)、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1%比23.9%)、发生心、脑血管病变(31.6%比11.3%及24.4%比9.9%)均明显高于非老年(P<0.05或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046,P=0.013)和收缩压(OR=1.014,P=0.002)是影响老年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42,P=0.000)和餐后2 h血糖(OR=1.048,P=0.002)则是影响非老年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T2DM患者较非老年T2DM患者更易出现以eGFR下降为早期表现的肾脏损害;收缩压是老年和非老年T2DM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能延缓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炎性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糖尿病导致外周血管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入选的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以判定是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hsCRP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比较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②吸烟与非吸烟患者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伴有高血压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无高血压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按颈动脉IMT厚度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和异常2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3,P=0.00)、hsCRP(OR=1.012,P=0.00)、LDL-C(OR=2.553,P=0.00)、HDL-C(OR=0.146,P=0.00)、高血压(OR=3.465,P=0.00)和吸烟史(OR=2.276,P=0.0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患者,高血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80岁及以上的超高龄胆胰病病人行治疗性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特征、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RCP诊疗的3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年龄分为超高龄组(≥80岁)及非高龄组(< 80岁),分析2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结果超高龄组193例,平均年龄(84.20±3.40)岁;非高龄组194例,平均年龄(60.10±13.52)岁。与非高龄组比较,超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等比例更高,超高龄组病人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比例更高,在手术方法上进行支架植入或更换的比例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超高龄病人中,术后并发出血病人原发疾病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率,以及合并高血压率、冠心病率、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率均高于非出血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超高龄胆胰病病人合并症较多,但行ERCP治疗仍安全、有效,可作为其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老年(72~89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9例)和非老年〈60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变异系数,对两组心脑血管合并症、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 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且心脑肾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夜间收缩压变异(systolic blood pressurevariation,SBPV)、夜间BP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变异性增大与心脑血管合病症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特征,籍以提高对本症的重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本院近10年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54例(其中老年患者134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120例比较),分类归纳这些病例的原发疾病、出血诱发因素、伴随疾病、临床及生化特征和治疗转归。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主要为酸相关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炎)71例,占73.9%;胃癌14例,占14.5%。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老年组18例,非老年组8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老年组28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例,P<0.01)。老年组死亡18例,病死率为13.4%,其中15例因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死亡;非老年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5.0%(P<0.01)。结论:酸相关疾病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胃癌。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从诱发因素、病因、伴发疾病谱、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诊治过程均有别于非老年组,值得临床重视,因病施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312例初发AMI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124)和老年组(年龄≥60岁,n=188),比较分析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非老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84.7%),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阳性及心理压力较大者比例、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史在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56.1%vs 13.7%,P<0.05)、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老年组冠脉病变以三支多见(53.4%vs 15.9%,P<0.05)、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3.3%vs 4.0%,P<0.05)。结论老年与非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征及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57例,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MS组,120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组,137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情况。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值、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明显增高,MS组β细胞功能较非MS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尿酸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的发病比例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结论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及肾脏损害较重,冠心病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膜糖蛋白(GP)Ⅰ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进一步分组讨论,得出GPⅠ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脑血管病组HPA-2基因M基因型为20.7%(T/M17.2%、MM3.5%),对照组为7.0%(T/M7.0%,MM0),经卡方检验,χ2=17.946,df=1,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A-2基因M基因型对照组为7.0%,栓塞组为9.8%,腔隙性脑梗死组为17.5%,大面积梗死组38.2%。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栓塞组M基因型基因频率比较P=0.4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大面积梗死组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GPⅠbα基因HPA-2作为应变量,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得出HPA-2基因多态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出血530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分别对住院天数、病因、合并慢性疾病、入院时化验指标和死亡情况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老年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少于老年组患者的住院天数(P〈0.001)。非老年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而老年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包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等。非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42.41%)显著高于老年组(16.25%),而非老年组胃癌的发病率明显小于老年组(P〈0.001,P〈0.05)。两组死亡病例中均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合并慢性疾病的病例居多。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渍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胃癌,消化性溃疡多见于非老年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病死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20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受MHD治疗的患者,其中病死患者40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5年间病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400例MHD病死患者,男21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