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口内切口行下颌角及骨外板截骨术对面下部轮廓的治疗效果。方法在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68例因下颌角肥大致方形脸的患者行口内切口定位,并肿胀麻醉,充分显露下颌截骨区,直视下用来复锯行下颌角和部分下颌骨升支、水平支外板斜行截除术,颏孔周围以小圆柱磨头磨平,放置负压引流并关闭黏骨膜切口。结果所有患者术中一次性截除的骨片完整,术中及术后无大出血、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经口内切口行下颌角及骨外板斜行截骨的手术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且效果良好,适合大部分情况的下颌角肥大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磨削法下颌缩小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操作要点。方法对598例采用口内入路磨削法下颌缩小成形术,磨削范围包括咬合线以下的升支后缘及下齿槽管外侧的下颌骨外板、下颌角、部分升支下部及颏孔后部分的下颌缘全层骨质。术前、术后摄取头颅定位正、侧位X线片和照片。结果磨削后下颌骨升支下部和体部缩窄,下颌角缩小并提升,外形改善明显,下颌角角度、下颌平面角、前颅底平面角、面下宽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变(P〈0.01)。术后随访168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口内入路磨削法下颌缩小成形术,可以在矫正下颌角肥大的同时去除部分下颌骨外侧皮质层,基本可以达到下颌角截骨术和骨外板劈除术的效果,且操作准确、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3.
弧形截骨术和外板劈除术对下颌角形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和比较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后和下颌角外板劈除术后对下颌角肥大患者下颌角的形态变化差异。方法对下颌角肥大行弧形截骨成形术的30例和行下颌角外板劈除术后的20例的头颅正、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使下颌角间距变小,下颌角角度变钝,下颌升支长度变短,下颌角点向前上移位,下颌角区的下颌骨最大宽度变小,下颌骨升支及体部变窄;下颌角外板劈除法可以使下颌角间距变小,而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区的下颌骨最大宽度,下颌骨升支及体部的宽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对面下部正面观和侧面观均有较大改善,下颌角外板劈除术主要对面下部正面观有较大改善,在进行下颌角肥大成形术时,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结合铣骨器械对下颌角肥大的整形效果,为下颌角肥大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美观的双侧对称的下颌角肥大整形方法。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常规分离显露下颌骨,在预定的下颌骨区域使用铣骨器械、锉磨除下颌角、下颌骨缘及下颌骨外板,矫治下颌角肥大。结果:我科自2003年1月~2010年3月对46例下颌角肥大的患者施行了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去骨术,经6~10个月的随访,双下颌角间距明显缩小,且升支及体部的角度变化不大,口外无瘢痕,满意率达95%,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论:采用口内切口入路,使用"颌面骨电动手术器械装置"矫治下颌角肥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临床效果,并且比较传统与改良的各种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的利弊.方法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根据其临床分型,分别施行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必要时辅以下颌角全层截骨.结果术后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6个月至2年的随访,双侧下颌角间距有明显缩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之比平均从87.64%下降到82.78%,并且术后下颌骨升支与体部的角度接近正常,侧面观形态自然,弧线优美,体表无瘢痕.结论该手术方法不仅能有效矫治以下颌角肥大为表现的下面部过宽,而且术后保持了正常下颌骨侧面应有的自然形态,达到了下颌截骨术后下颌骨整体形态的协调美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下颌角截骨是面型轮廓重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为了提高手术的精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对各种下颌角截骨术操作技巧进行探讨.方法:术前进行面部测量、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和头颅正侧位定位X线片投影测量,设计截骨线和去骨量,术式选择口内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口内切口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耳后切口下颌角截骨术、耳后和口内联合切口下颌角截骨术;结果:面下部过宽同时下颌角肥大者单纯下颌角截骨效果往往不会很理想,需要同时进行下颌角外侧骨板部分去除,减少面下部的宽度,206例术后两侧对称,效果良好;1例面瘫;2例下颌骨骨折,术中做内固定;3例下颌骨体部成角,3个月后第二手术将突出部分磨平.结论:术前测量设计下颌角截骨的术式和截骨线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下颌角肥大的不同类型选择相适应的截骨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骨斜行截骨术在下颌角肥大中的临床效果,及与传统口内入路下颌骨外板劈除手术计较利弊。方法对1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分别施行口内入路下颌骨斜行截骨术。结果术后对11例下颌骨肥大患者3~6个月的随访,术后下颌骨升支与体部的角度接近正常,侧面观形态自然,弧线优美,体表无瘢痕。结论该手术方法不仅能有效矫治以下颌骨肥大为表现的下面部过宽,而且术后保持了正常下颌骨侧面应有的自然形态,手术操作比较简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下颌骨肥大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供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下颌角截骨术式,以及经测量选择适合病例的客观方法.方法 术前经X线头颅定位片测量,选择符合下颌升支过长特征的患者.采用口内与耳后联合切口.由耳后切口置入电锯截骨并引流,行口内切口辅助完成剥离,按术前测量结果确定截骨线位置、取骨等操作.自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对26例女性患者行下颌角截骨术.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均无较严重的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患者5~12个月,除3例患者对效果不满意外,余者均满意.结论 口内与耳后联合切口的下颌角截骨术主要适用于下颌升支过长的患者,与单纯采用口内或耳后切口的术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经验尚未丰富的临床医师尤为安全并易于掌握;采用X线头颅定位片测量法,对术前客观选择病例及术中截骨线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下部缩窄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5月至2 0 0 3年5月,我们共进行综合的下颌骨整形手术2 1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2 1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 8岁。面下部双侧不对称3例,合并短小下颏或颏部后缩18例。手术目的均为美容。手术组合为:下颌角截骨术12例;下颌骨升支下1 3外侧矢状劈开术2 1例;咬肌部分切除术19例;颊脂垫切除术10例;面颊部吸脂术2例;隆颏术18例。2 手术方法经鼻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口内入路,在下颌升支前缘稍靠前外侧处与升支外斜线走行方向一致,做4~5cm的黏骨膜切口。切开黏骨膜,于骨膜下剥离暴露升支外侧面及嚼肌附着,角前切迹稍前方的下颌下缘以…  相似文献   

10.
口内外联合小切口下颌角肥大整形术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联合微小口内切口及口外切口行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方法:对32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通过口内微小龈颊沟切口行咬肌止点剥离,酌情切除部分咬肌;通过口外微小下颌缘下切口行翼内肌止点剥离及下颌角矢状或弧形截骨术。结果:术后切口无明显瘢痕,无并发症,下颌角外观光滑自然,形态及手感良好,X线摄片检查见下颌角截除效果好。结论:微小口内外联合切口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具有瘢痕轻微及手术效果良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下颌角肥大,面部不协调,影响美观,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心理压力较大,多要求手术矫治[1]。而以往口内入路行下颌角骨质去除,截骨不彻底,而外入路皮肤切口往往留有瘢痕。我院1993年至今,采用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截骨治疗下颌角肥大6例,经随访1~2年,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女4例、男2例。5例为双侧下颌角肥大,1例为右侧下颌角肥大。6例均无局部咬肌肥大。术前X线片,均无其他异常情况可见。二、手术方法口内切口为双侧下颊龈沟内磨牙后区,切开约3cm长,深达骨膜下,直至下颌骨体部。沿骨膜下分离,前至截骨线前端,后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下颌角轮廓特点,量化下颌骨截骨范围,寻找适合手术方法的途径。方法术前X线测量正常女性面部下颌角的间距比值,得到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协调的比例关系;针对下颌角肥大特点,分别采用耳后切口、口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的方法,矫正下颌角肥大。结果测得正常女性下颌角度为(120.0±5.9)°、升支髁突垂线夹角为(10±2)°、乳突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30)。硬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30±0.14);软组织侧位测量,耳垂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20);软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20±0.12)。32例患者中,7例行耳后切口,5例行口内外联合切口,10例行口内切口,3例行耳后切口附加口内切口,7例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术前量化截骨范围,不仅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而且可以使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的比例更协调。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下颌角肥大截骨范围的量化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女性下颌角轮廓特点,量化下颌骨截骨范围,寻找适合手术方法的途径.方法 术前X线测量正常女性面部下颌角的间距比值,得到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协调的比例关系;针对下颌角肥大特点,分别采用耳后切口、口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的方法,矫正下颌角肥大.结果 测得正常女性下颌角度为(120.0±5.9)°、升支髁突垂线夹角为(10±2)°、乳突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30).硬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30±0.14);软组织侧位测量,耳垂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2.00±0.20);软组织正位片测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20±0.12).32例患者中,7例行耳后切口,5例行口内外联合切口,10例行口内切口,3例行耳后切口附加口内切口,7例行咬肌注射肉毒毒素.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 术前量化截骨范围,不仅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而且可以使下颌角与下面部和颧部的比例更协调.  相似文献   

14.
在欧美国家,人们不排斥方型脸,所以中下颌骨肥大矫正术所占份额很小[1-2],而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中,女性以贤惠温柔为美,“鹅蛋脸”、“瓜子脸”所体现面部轮廓之精巧柔顺,备受推崇.近年来,要求改善脸型的美容就医者日益增多,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方式也由口外入路转为口内入路为主流术式,如下颌角单纯磨骨、下颌角直线截骨、下颌角双直线截骨[3]、下颌角长弧线截骨[4]、下颌骨外板矢状劈骨[5]、下颌角截骨加下颌骨外板劈骨等[6].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单一往复锯片一次性整体截除下颌骨的术式,为38例求术者行面部缩小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分析。方法:应用下颌角全层截骨术矫正15例后下突出型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15例外翻型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全层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矫正15例复合型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下颌角全层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4.87±2.54)°,下颌平面角为(31.32±2.03)°,升支平面角为(92.31±0.82)°,面下部宽度为(10.14±0.37)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0.01±0.40)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0±1.97)°,下颌平面角为(32.33±1.23)°,升支平面角为(92.33±0.7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角全层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6.34±3.01)°,下颌平面角为(31.53±1.50)°,升支平面角为(92.09±0.79)°,面下部宽度为(9.97±0.40)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下颌角肥大,需采用其相对应的术式,方可有效矫正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6.
口内入路三点定位弧线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口内入路三点定位弧线形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新方法。方法:68例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均经口内入路。充分游离下颌角周围软组织。把下颌骨升支前缘向下的延长线与下颌骨下缘的交点设为A点;咬合平面的平行线与下颌骨升支后缘的交点设为B点;原下颌角设为C点;新的下颌角设为D点。在A、B的连线上设置一条垂线,经过C点。在垂线上距C点约1~2cm处,确定D点。用摆动锯在A、D、B三点之间弧线截骨。结果:68例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口唇麻木、骨折、不对称等。满意率约占97%。结论:三点定位弧线形截骨法与口内外入路其它去除下颌角的方法比较。优点多,安全性大,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使用下颌角定位器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对64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实施定位器弧形截骨及下颌骨外板部分截除。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除2例改善不明显,3例双侧稍有不对称外,其余患者对下面部轮廓改善均满意。所有患者无下颌骨骨折和面动脉断裂出血,无下牙槽神经(颏神经)离断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定位器截骨可更安全有效地控制截骨线,进而降低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矫正60例中重度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侧骨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10例轻中度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 下颌角弧形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9.491±6.277)°,下颌平面角角度为(34.447±5.068)°,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角度为(92.702±5.520)°,面下部宽度为(10.797±0.688)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侧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1.200±0.675)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44±3.468)°,下颌平面角为(30.444±3.664)°,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为(95.333±3.00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下颌角肥大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截骨方法,可有效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方法,评价该手术方法的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5月间50例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患者,使用穿颊器经过颊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采用口腔内切口达骨面,在骨折线对应皮肤处作约0.3cm切口,将穿颊器经皮肤切口穿通至骨面,经穿颊器行坚强内固定术.同时期的另外21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仍按照传统下颌下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用穿颊器口内入路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无主诉关节疼痛与弹响症状.全部患者无面神经损伤、无涎瘘、面颈皮肤无明显手术瘢痕.传统口外入路6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下颌下区均可见明显术后瘢痕.结论: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骨角部及升支骨折优于传统的下颌下切口法,是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骨磨削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局部肿胀麻醉下,采用口内切口入路,常规分离显露下颌骨,在预定需要矫正的下颌骨区域,使用特殊器械磨削下颌骨体外侧皮质骨、下颌骨下缘及下颌角骨质,同时对部分肥大的咬肌进行处理,矫治下颌角肥大。结果对58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均行下颌骨磨削法矫治,除1例术中损伤下齿槽血管引起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全部病例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结论下颌骨磨削法矫治下颌角肥大是一种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好方法。与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方法相比,该术式保留了下颌骨的内板,维持了颌颈区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