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降压方案不变,治疗组在原有降压方案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IMT及baPWV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HDL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H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aPWV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IMT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辛伐他汀组IMT、baPWV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通过降低IMT及baPWV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和血尿酸(UA)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高血压中老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抽取血压正常中老年50例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UA进行检查分析。结果研究组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血压越高其UA就会越高。结论患者UA的增高是造成颈动脉硬化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控制血压,疗效高于单药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硬化(CA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12周后观察其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颈动脉膜中层厚度(CIMT)的水平,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效果优于辛伐他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颈动脉硬化方面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CAS)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干预和预防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年龄>18岁的初诊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正常组,其分别为233例和280例。应用t检验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尿蛋白定量、心脏彩超等指标,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2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应用χ2检验比较2组左心室肥厚和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 结果(1)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24 h脉压、夜间脉压和白昼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P<0.001;t=2.60,P=0.035;t=1.13,P=0.034;t=0.79,P=0.008;t=0.34,P<0.001)。(2)年龄是初诊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β>0,OR>1,P<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则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β<0,OR<1,P=0.019)。(3)颈动脉硬化组左心室肥厚和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χ2=13.17,P<0.001;χ2=9.80,P=0.002)。 结论年龄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而HDL水平越高对颈动脉的保护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人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硬化的相互关系,评价眼底镜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6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病人,采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检测双侧颈动脉、直接眼底镜观察眼底,对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34例病人进行脑动脉造影术,记录相关数据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呈正相关(r=0.376)。②高血压病人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明显相关(r=0.385)。③TIA病人眼底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无TIA发作组,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脑小动脉病变相关性高于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r=0.453,r=0.385)。结论:高血压病人眼底动脉、颈动脉硬化,脑小动脉病变与高血压病有很好的相关性,眼底镜检查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 7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现阳性结果 70例 ,其中颈动脉硬化斑块 2 4例 ,颈动脉内膜 -中层粗糙增厚 (IMT>1.0 mm)的 4 6例。 3例患者存在较严重颈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 >5 0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颈动脉病变提供了一种无创可重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作为临床高血压患者常规检查及效果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属于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是临床治疗T2DM的口服降糖药。它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来实现其降糖效应。近年来发现它除了降糖作用外,伴随着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患者的血压也明显降低[1],同时还有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属于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是临床治疗T2DM的口服降糖药。它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来实现其降糖效应。近年来发现它除了降糖作用外,伴随着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目前大多临床医生多强调降压药降压带来的减少靶器官损伤这一益处 ,而忽略了降压以外的药物作用 ,不重视药物种类的选择 ,忽略常规测定高血压病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本文就此问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和颈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统计学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相关研究。结果: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11例,占22%,未检测到斑块的患者39例,占78%,有斑块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的患者,且两组年龄间存在差别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有关;39例无斑块患者FMD与对照组相比,与斑块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出现动脉硬化斑块前已出现血管内皮障碍的超声表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于高血压的动脉硬化进程中。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评价高血压早期内皮舒张功能障碍和颈动脉硬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功能较差的状态,是影响导致其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改善此类患者的血管状态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面[1],高血压患者存在血运相对较差的状况,因此也可作为评估患者疾病状态的指标[2]。作者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观察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管弹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血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轻微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影响。方法:选取16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心绞痛及降压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参数、脂肪细胞因子、中医证候评分及相应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心绞痛各项参数和中医证候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吴林根 《临床荟萃》1996,11(10):468-469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可见肾血管阻力增加,有效肾血流量减少及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等肾功能改变。肾功能病损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重要的预后意义。我们应用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等治疗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现就其肾功能变化作一临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2年7月~1993年10月我院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和部分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39~78岁,平均56.8±8.91岁。经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心血管、结缔组织、内分泌、肿瘤、肝肾等疾病。 1.2 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停用其它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药物2周,测定治疗前血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右上肢坐位肱动脉血压,测3次取其平均值。按治疗前β_2-MG改变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二组。肾功能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加小剂量利尿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检测42例EH患者有后及20例非EH者(对照组)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同时观察血压变化,结果:EH组治疗前血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则ISI显著降低,结论:依那普利加小 剂量利尿剂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改善EH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TM、ET-1及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H型高血压患者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依那普利在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中的作用.[方法]本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服用氯沙坦治疗;B组患者服用依那普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高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压均获得较好的控制,治疗后4、8、16周血压均逐步下降,其中4、8、16周血压下降与治疗前血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IMT逐渐降低,其中治疗后8、16周两组治疗组IMT均较治疗前为低,并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16周中A组IMT为(0.663±0.178mm),显著低于B组的(0.716±0.189)mm,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在降低患者高血压方面均疗效显著,且在本次实验中,氯沙坦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用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20.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血压病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轻度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旨在探讨该技术评价早期颈动脉硬化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