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儿核受体(retinoid-relatednuclearorphanreceptor,Nurr1),是一种配体调节的转录因子,其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是很重要的。就孤儿核受体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的影响以及对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的帕金森病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孤儿核受体(retinoid—related nuclear orphan receptor,Nurrl),是一种配体调节的转录因子,其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是很重要的。就孤儿核受体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的影响以及对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的帕金森病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凋亡,细胞数目减少,使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释放减少,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一系列症状。目前已建立多种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其中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之一,其许多行为学特征与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类似,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行为学特征进行检测,了解其行为学特征与生理病理的关系,将为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运动迟缓、肌肉僵直、震颤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病因不明确,但现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为主要学说。该病无根治性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压力西医临床上主要以"多巴胺替代疗法"治疗该病,但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旺明  徐如祥 《新医学》2002,33(5):265-267
1引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僵直和运动减少为典型临床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太明确,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同时伴随含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出现,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引起运动功能紊乱.帕金森病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主要存在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缺陷、兴奋性毒性损害等因素,它们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和信息传递,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现将主要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士卿  王彦永  王铭维 《临床荟萃》2004,19(21):1212-121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态反射障碍为临床特征,病理表现为选择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残余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下降。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遗传学数据.设计以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DNA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健康人群DNA为对照,探索性基础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对象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提供85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和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提供的健康人(对照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健康人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两组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G196A多态性位点均以G/A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0.6%和52.0%;C270T多态性位点均为C/C基因型.两组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凋亡,细胞数目减少,使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释放减少,患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一系列症状。目前已建立多种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其中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之一,其许多行为学特征与帕金森病患临床表现类似,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行为学特征进行检测,了解其行为学特征与生理病理的关系,将为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小胶质细胞介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炎症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蛋白表达。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设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竖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0.05),整合素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白血病抑制因子能提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改变其分化方向,但还没有研究证实其是否能影响神经元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干预下神经元的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二者是否有一定相关性.方法:c57BL小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帕金森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接受三维脑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造模后2 h,假手术组只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但不植入泵导管;白血病抑制因子组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经泵导管将白血病抑制因子直接缓慢释放到脑脊液中,帕金森病组给予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帕金森病组相比,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小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显著增殖,凋亡细胞数呈显著性下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白血病抑制因子可能是一种能有效重建变性神经系统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1.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基因治疗中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国内外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有关基因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5-12与帕金森病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Parkinson disease,gene transfer”,并限定文章语种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与帕金森病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帕金森病,基因治疗,基因转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有关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以及有关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实验研究方面的论著。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58篇,中文32篇,英文126篇,纳入30篇。资料综合: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系列研究提示干细胞移植具有治疗帕金森病的良好前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其自身的优越性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工程细胞之一,近几年对其进行遗传修饰也作了大量工作,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理想的靶细胞可用于基因治疗。靶基因的导入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合成,降低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靶基因编码多巴胺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如酪氨酸羟化酶和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以及神经元保护分子,如神经营养因子和抗凋亡蛋白等已经进行了动物实验,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提供了广大空间。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工程细胞来源,有意义的治疗帕金森病载体,在基因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的炎症及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降低,进而引起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失调的症状。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复杂,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近年来,炎症反应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炎性因子的高表达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抗炎药物延缓或阻止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帕金森病中的炎症机制以及抗炎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目前研究认为,PD发病机制为脑内黑质纹状体病变,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DN)变性死亡,释放的多巴胺(DA)含量降低,从而使患者运动不能。但引起黑质纹状体病变的原因仍不明确。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是指利用载体将特定的转录因子转染已分化成熟的体细胞,通过重编程技术将其诱导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ESCs)特性的多潜能性干细胞[2]。近年来,iPSCs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iPSCs已在体外被成功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心血管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等[3-5],其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显现出巨大的潜能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如何促进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增加以及减少多巴胺的代谢,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热点所在.目的:从多巴胺代谢途径角度观察止颤汤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帕金森病大鼠的脑黑质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方法:以大鼠脑立体定位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帕金森病大鼠中脑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与结论:止颤汤可以提高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中脑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的含量,但对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无明显影响.通过促进帕金森病大鼠干细胞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使之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分泌多巴胺,同时抑制多巴胺分解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及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及神经末梢退变,导致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过慢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尽管个别基因的突变已证实与某些家族性PD有关,但绝大部分PD的病因尚不明确.环境因素(如感染、杀虫剂、MPTP、重金属物质)可能在PD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巴胺代谢系统的一系列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对于阐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病因与该病的治疗有重大作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G/A多态已作为一种生物学标记广泛应用于PD的易患性研究。单胺氧化酶A基因及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PD的相关性各国结果也不一致,可能与存在地域或种族差异有关。单胺氧化酶B基因活性的变化可能是导致PD的潜在因素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A2/A2多态与PD显著相关。多巴胺受体2基因的内含子2中(TG)n二核苷酸重复多态的等位基因3已经被国外证实与PD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残存神经元多巴胺合成能力降低,导致锥体外系运动调节功能减弱。中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降低程度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的减少程度相一致。突触前膜重摄取是多巴胺生理效应中止的主要方式,而多巴胺转运体是实现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进入突触前膜胞质的多巴胺,再经囊泡膜上的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转运至囊泡内,以待重新利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源于多巴胺自身氧化的内源性毒性。在突触前膜重摄取多巴胺的过程中,多巴胺转运体和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发挥转运递质和隐匿毒性物质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新靶标,并对传统的左旋多巴治疗方案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基因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靶基因的导入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合成 ,降低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靶基因编码多巴胺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如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和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L -AminoacidDecarboxylase,AADC)以及神经元保护分子如神经营养因子和抗凋亡蛋白。基因的导入主要有2种方式 :直接转移(InVivo)和离体转移(ExVivo)。本文综述了不同的基因转染系统。虽然目前PD的基因治疗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但现有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9.
<正>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者年龄往往超过50岁。近年来,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较多进展,特别是通过使用细胞模型对该疾病进行研究。在体外建立稳定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可用于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常用的可用于帕金森病研究的细胞模型主要包括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和原代培养的脑神经元[1-2]。当用帕金森症诱导剂,如1-甲基-4-苯基吡啶鎓(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6-羟基多巴胺(6-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与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6-12与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Parkinson disease,transplantation”,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万方数据库2004/2007期间与有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帕金森病,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择所述内容与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及应用进展相关的文章,无论观察对象是实验动物还是患者全部纳入,重复的研究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00余篇相关文献,52篇符合纳入标准,选用其中31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干细胞能向特定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并在动物模型身上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另外,联合TH、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帕金森病,由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营养作用和TH具有分泌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功能,既能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又能使多巴胺能神经元长期存活、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重建宿主神经通路。因此,把干细胞作为基因载体、进行干细胞移植联合多基因治疗,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目前大部分的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结论是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否在人类身上得到类似或更好的的结果,目前尚未可知,其分子机制、致瘤性及免疫排斥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