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97年4月至2001年8月应用OUR -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1712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25例 ,女787例 ;年龄2~86岁 ,平均58.6岁。颅内良性肿瘤742例 (43.3% ) ,包括垂体瘤372例 ,脑膜瘤176例 ,听神经瘤130例 ,颅咽管瘤31例 ,三叉神经鞘瘤14例 ,血管母细胞瘤7例 ,脊索瘤7例 ,软骨瘤5例 ;恶性肿瘤647例 (37.8 % ) ,包括转移瘤342例 ,胶质瘤216例 ,松果体区肿瘤51例 ,恶性淋巴瘤5例 ,鼻咽癌4例等 ;脑血管畸形254例 (14.8% ) ,包括动静脉畸形 (AVM)193例 ,海绵状血管瘤59例等 ;功能… 相似文献
2.
3.
4.
总结了281例颅内病变进行伽玛刀治疗的经验。随访7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8月(3.3-12.5月),治疗前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计分平均为70.8分,肿瘤平均体积和直径分别为17.1cm^3和2.8cm,治疗后分别为83.9分、13.6cm^3和2.4cm。认为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主要是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伽玛刀在治疗颅内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2月应用旋转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 32 9例 ,经临床初步应用及随访观察 ,近期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男性 2 0 4例 ,女性 12 5例 ,年龄 7~ 81岁 ,平均44 3岁。诊断 (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 ) :脑转移瘤 10 2例 (单发 66例 ,多发 36例 ) ,脑胶质瘤 74例 ,垂体腺瘤 5 8例 ,脑膜瘤2 2例 ,动静脉畸形 30例 ,海绵状血管瘤 16例 ,听神经瘤 17例 ,松果体区肿瘤 4例 ,脑干肿瘤 2例。病灶大小 10~ 2 0mm 12 3例 ,2 1~ 30mm 136例 ,31~ 40mm 47例 ,>41mm 2 3例。照射病灶 :… 相似文献
7.
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与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玛刀治疗是一种用伽玛刀射线对病变组织的破坏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是当今治疗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疾病较新的一种治疗方法 ,起到不开刀去除病灶组织的效果。我病区从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12月共收治 36 7例伽玛刀治疗患者。为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使患者配合治疗 ,提高疗效 ,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及护理的同时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 ,着重做好心理护理 ,取得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6 7例中男 2 0 8例 ,女 15 9例 ,年龄 12~ 70岁。脑肿瘤 2 0 9例 ,脑血管疾病 6 8例 ,功能性疾病 90例。1.2 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型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2001-2005年行C型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5岁。治疗剂量:周边剂量14—16Gy,中心剂量28—30Gy,等剂量曲线50%-55%。结果C型伽玛刀治疗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不同程度缩小20例(40%),无变化22例(44%),2年复查时病灶水肿渗血8例(16%),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84%。结论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估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 0 .5TTOSHIBAMRI定位 ,用γ TPS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治疗方案 ,对 6 91例不同类型颅内疾病进行治疗。平均年龄 5 6 .7岁 (3~ 75岁 ) ,周边剂量10~ 75Gy ,中心剂量 2 0~ 15 0Gy ,等剂量曲线 30 %~ 6 0 %,靶点数 1~ 15个。结果 随访时间为 3~ 4 8个月 ,完整随访病例 30 1例 ,统计显示 ,伽玛刀对颅内肿瘤的生长控制率 ,良性 >75 %,恶性 >6 6 .7%;对脑血管畸形 ,完全闭塞率 >18%,部分闭塞率 >70 %.结论 旋转式伽玛刀对治疗颅内良、恶肿瘤有明确疗效 ,对脑血管畸形在近期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20例共29个颅内转移瘤的伽玛刀治疗。初步认为对单发病灶伽玛刀可有效而较安全的取代手术切除,对多发病灶可一次性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0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1997年1月至200l年8月采用0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转移瘤188例,男114例,女74例,年龄31-85岁。治疗程序:应用VectraⅡ0.5Tesla中场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定位,r—Tps系统2.5版本软件进行规划,边缘剂量12-25Gy,平均17Gy,中心剂量30-60Gy,平均47.5Gy等剂量曲线30%-65%。结果 治疗后3-24月,140例获得随访:128例(91.5%)有效,无变化10例(7.1%),复发2例(1.4%)。结论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转移瘤疗效确切。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病变性质、体积、数量、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及病人自身状况,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保证安全及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七例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表现,探讨MRI结合MRV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急性5例,呈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1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慢性1例,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高信号。MRI检查发现继发性脑损伤7例,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呈不规则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完全消失。结论 MRI结合MRV是早期诊断脑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40例主动脉疾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其中主动脉夹层24例,胸、腹主动脉瘤13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3例。MRI所显示的三种直接征象:①主动脉双腔,②夹层内膜片,③内膜破裂口,为确诊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有力证据,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缩窄亦能清楚显示。我们认为MRI对主动脉疾病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文中扼要讨论了MRI的诊断限度及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脑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结构比较复杂,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累及脑膜,形成各种脑膜病变[1-2].作者报道35例MRI发现脑膜异常的病例,以提高对脑膜病变的认识,并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总结了281例颅内病变进行伽玛刀治疗的经验。随访7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8月(3.3~12.5月)。治疗前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计分平均为70.8分,肿瘤平均体积和直径分别为17.1cm3和2.8cm,治疗后分别为83.9分、13.6cm3和2.4cm。认为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主要是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具有高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并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是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降低其残死致残率的关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高分辨率MRI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伽玛刀术后2年以上的CA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CA缩小36例,不变12例,临床症状改善47例,1例病人出现脑水肿。结论:伽玛刀是治疗CA安全、有效,微侵袭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A的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